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3 题号:197766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你也许听说过邱园,甚至可能去过。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句话可能会使你吃惊。邱园不就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吗?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重要的是,这也是许多英国政客的想法。这很重要,因为邱园部分依赖于政府资助:它每年接受英国政府大约2000万英镑的拨款。对于一座花园,尤其是吸引不少游客参观的花园来说,这听上去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如果邱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全球食物供给,减少流行病风险,那么每年2000万英镑是一笔少得可怜的费用。

从2015年开始,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园长理查德·德弗雷尔认为需要强调邱园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服政府继续提供资助。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为邱园设计一个新的故事。于是,我们坐下来谈论邱园。德弗雷尔开始讲述花园的早期岁月。作为历史爱好者,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后来,乔治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l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我们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

我在2015年就曾指出:邱园应试图将自身定位为21世纪顶尖研究机构的组织,不应该将泛黄的历史作为自我介绍的支点。德弗雷尔的历史叙述都是真实的,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故事。对于皇家财产和慈善捐赠的回忆,只会强化邱园希望摆脱的“传统花园”形象。当然,德弗雷尔在谈话中也谈到了植物保护、独特的植物收藏以及与顶级机构的科研合作,但他的听众此时可能已经在心里为邱园贴上了“明日黄花”的标签。

我们对邱园的全新介绍始于距离伦敦西南花园区很远的地方。

第一部分根本没有提及邱园。它描述了植物对于世界上许多严峻挑战的重要意义。这些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以及许多对于新型食品、材料、燃料和医药非常重要的物种正在消失的悲哀现实。简而言之,植物极为重要,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需要在植物消失之前更多地了解它们。

此时,故事才转向邱园。我们描述的邱园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宝藏,而是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花园中的活体收藏、干燥标本收藏、脱氧核糖核酸收藏以及著名的千年种子库中的种子收藏。在这个崇拜大数据的世界上,这些资源是英国和国际科学的宝贵资产。除了数据库,邱园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最优秀的技能组合,包括植物识别和培养领域的顶级专家。最后,邱园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的关系不亚于英国政府可以吹嘘的任何外交关系。

换句话说,邱园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邱园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将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际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这最终将有助于新的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的发现,并且可以使基因多样性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保护。

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它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它展示了邱园的工作与人类美好未来的因果关系。它很连贯。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选择性,只描述了将邱园定位为现代科学资产的内容。

它面向未来。这个故事始于现在,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的挑战,并且延伸到了未来,描绘出邱园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挑战的路径。人们认为故事发生在过去,但是我所编写的大多数公司故事描绘了企业的未来轨迹。这种关于企业前进方向和路径的意识可以为股东提供巨大的鼓励,但它也引入了更多竞争性真相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讲述关于前进方向的许多具有同样可能性的故事。

关于邱园,你可以讲述的事情有很多,问题是你应该讲述什么。面对已将邱园视作历史遗产的议员和公仆,你显然不应该更多地谈论历史。你的故事应该着眼于科学和数据,应该展望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在一个将邱园描绘成顶尖大学科学院系而不是灌木丛、优雅建筑和百年古树的故事里,花园本身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第二年,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政府保证未来4年每年提供2000万英镑拨款,并为重要项目另行拨款5000万英镑。

(摘编自【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可能听说过甚至去过邱园,但在他们心目中,邱园只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而不是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组织。
B.普通民众不知道邱园也是科研组织并不重要,因为这影响不到邱园的未来,许多英国政客不知道这一点,则会对邱园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C.在自身出现资金短缺、政府预算可能进一步削减资助的双重压力下,邱园一方面实施了裁员,另一方面搁置了部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D.邱园通过将收藏数字化、向全世界开放和指导国际保护工作等方法,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做出应有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邱园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食物供给等方面做出贡献,那么英国政府理应提供更多的公共资助。
B.园长德弗雷尔对邱园的早期岁月比较了解,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充满热情,这与他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应有关联。
C.邱园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削减公共资助致使其搁置某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美好未来。
D.从文末英国政府保证的拨款数目来看,本文作者设计的故事打动了议员和政府官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段落观点的一项是(       
A.邱园是18世纪至20世纪园林艺术的完美体现,其中的植物大都按科属种植,并适当根据生态条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
B.植物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
C.邱园是一座精美的花园,还拥有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如维多利亚棕榈屋、乔治佛塔和邱宫,每年为100多万游客带来快乐。
D.经过几百年发展,邱园已从单一从事植物收集和展示的植物园成功转型为集教育、展览、科研、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4.园长德弗雷尔和“我”谈论邱园,“我”认为他讲述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5.“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是如何把“故事”讲成功的?请结合文本中的“新的故事”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原真实的历史,在史学领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电影,要在艺术化的创作中加入想象,似乎就很难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那如何让革命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呈现打动观众呢?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凡是你所能想象的,影像都可以帮你呈现。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革命历史电影当中的历史不仅是真实历史的证据,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材料。史诗性作品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变迁。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周恩来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对于历史事件的合理想象,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出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不再拘泥于对文字的想象。

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还往往拥有着能在精神上与当下观众共鸣的表述。像《西行漫记》从书籍到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改编,或是其他将口述史文献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可以通过影片的形象化优势,补充一些合理想象的事实,实现最终对于历史的影像化表达,更容易让今天的观众理解。

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建构,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其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如将这些细节连缀起来进行雕琢和修饰,以艺术反映真实,就能提供引起情感冲击的审美体验。这时,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就会让人物更有血肉,让情感更加充沛。这样的作品再向更广泛的公众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无论是前些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还是今年热映的《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决胜时刻》……这些电影通过对历史的合理想象,构建了我们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实现了对电影史诗品格的尊崇。优秀的历史电影,既能反映当时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并揭示创作者的历史观,也能作为中国特色史诗性电影探索的标志。可以说,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再现民族重要历史所承载的文化奇观,成就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摘编自彭流萤《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入想象的革命历史电影创作既要重构真实的历史往事,又要能够进行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B.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所以才会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有故事的普通人。
C.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历史电影就可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D.历史电影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细节连缀起来,并加以雕琢和修饰,就能给观众带来感情冲击的审美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直接回答,并在后文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B.文章详细论述《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论证了革命历史电影充分尊重史实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在精神上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D.文章末段内容由个体到整体,再次论证了中心观点,并升华了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可以呈现你的所有想象,但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定要遵循历史事实,不可进行大胆虚构。
B.相对书籍而言,历史电影有影像化的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合理想象的情节,更易让观众理解。
C.赵宁宇教授说:“革命电影创作,应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这与文中的创作理念一致。
D.优秀的中国历史电影既反映了历史,又揭示了作者的历史观,成就了中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2020-02-11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不仅使我对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使我对医学的社会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基础医学虽然不像临床工作那样面对活生生的人,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样是有温度的。所以,我认为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插上了翅膀,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医学的重点放在救治生命最后阶段病人的上面,而不是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被赋予了过度的使命,并常常把危险因素当作疾病治疗。人们过度相信技术,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怀的期盼。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但人们对慢性病的根本性质和成因缺乏正确的认识。人类的进化是以数十万年计的,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脊柱仍然没有完全适应直立行走;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mL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而到今天,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花了6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只用了几百年。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远远跟不上,慢性病由此而生。对此,人类除了坦然接受之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把所有责任加诸医药。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东方)和希波克拉底(西方)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在为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摘编自韩启德《医学的温度》代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工作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是有温度的,基础医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也是有温度的。
B.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传染病和严重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
C.慢性病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速度太快,而人类生活方式短期内发生变化的速度太慢。
D.医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出现是为了努力地回应他人的痛苦,因此,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作者基于在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中,对医学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观点。
B.作者用“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来类比论证“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的见解。
C.为了论证观点,文章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相信、慢性病产生原因的揭示、医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大量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医学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医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方面。
B.虽然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
C.尽管技术能解决一定的健康问题,但并不能代替医者去履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职责。
D.医者只要有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就是一个合格成熟的医者。
2023-03-28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来。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2.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3.3.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
4.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