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0 题号:197942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22-23高三上·广东·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26]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其实为。但墨家所说之,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分,而能能利之。这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子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例示。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由此可见,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经》诸篇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鲁问》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要言之,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墨家巨子田鸠拜会楚王。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

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汉初,墨家衰落,沉默了几乎2000年,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整理注解《墨子》,诠释发扬墨学,让墨子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

墨家思想主要存于《墨子》的个别篇章里。清代学者孙治让说,读墨子,从《尚贤》到《非命》就够了。阅读《墨子》中一些篇目,我们发现,墨家在许多主张上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儒家说爱有差等,墨子就说要兼爱;儒者讲究厚葬,墨子提倡薄葬;孔子推崇音乐,墨子就说非乐;儒学远鬼知命,墨子明鬼非命……儒家支持的,墨家常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常支持。读完《论语》看《墨子》,就像去完极地去赤道,冰火两重天。

(摘编自熊建《讲究实用的墨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欲求“天下之利”,要求为义者理当具备兴利除害的资材和德行;止楚攻宋一事表明墨子本人就是为义者的典型代表。
B.墨家的“兼爱”“天志”“节用”等主张,虽然实际中有可能帮助君主维护其统治,但归根到底,其出发点还在于维护民生民利。
C.田鸠以买椟还珠的事例,论述了墨家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墨子的言辞不动听,所以其主张无法被各国统治者了解并认可。
D.儒家倡导的,墨家常表示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很有可能认可,所以读了《墨子》再读《论语》,就会发现两家主张多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把大禹作为古代圣王典型给统治者树立绝佳的榜样,以为其提供为政之经验。
B.齐国工匠雕出了一个只能供人欣赏的镂空的玉球,墨子如果知道,必斥之为拙物。
C.墨家认为,一个君主即使极端暴虐,使百姓无法生存,也不可被推翻,即“不非诛”。
D.虽然墨家沉默了约两千年,但其哲学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认真研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B.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C.至人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D.《墨子》: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
5.从材料看,在先秦哲学流派中,墨家何以被认为最具救世情怀?
2023-06-27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突破了荒政模式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以及超越宗族视野的城市民间救助。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临安城富室的救济活动有具体介绍,其中提到,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开户得之,如自天降”。这种救助行为显然已超越名利层面,而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举动。

从救助活动形态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时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每遇春夏之交,即出钱米药物,募医官数人,巡门问贫者之疾,从而赒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具体解释说:

“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地与资,而一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私心。”

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关史籍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不少富室“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对于贫户穷民, 或是“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是“散以棉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暖其体”。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文天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 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赈粜”,连续不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包括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在救助举措上多呈现临时性与应急性的特点。
B.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模式的形成,不仅导致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也促使市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
C.宋代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突破了荒政模式,民间救助超越了宗族的视野,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救助模式。
D.作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他们救助的指导思想都跟宗教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举吴自牧《梦粱录》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主体中工商群体的救助行为是超越名利层面的。
B.第三段列举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周密《武林旧事》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街区救助的特点。
C.最后一段引用有关史料与文天祥的例子,论证了救助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救助活动的主体、形态、内容等角度,论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佛道人员也可以借助对城市救助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来践行他们所倡导的慈善和救济思想。
B.在宋代,由于工商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相对强烈,因此他们的民间救助意义最大。
C.作为宋代民间救助的形态,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在救助范围以及救助对象上略有不同。
D.宋代的社会救助尽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维持贫乏困顿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这一点上并没有变。
2018-11-27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冶金、造船、纺织、印刷、制盐、医药等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纸币的流通,商行组织的形成,城市、城镇的兴盛,以及海外贸易的增加,都是明显的标志。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首先,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大量的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宋太祖曾鼓励石守信“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这种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代都没有改变。官员们既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避免朝廷的疑忌,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比如寇准生活豪侈,女伶唱歌,一曲赐绫一束。又如晏殊喜招宾客宴饮,以歌乐相佐,然后亲自赋诗“呈艺”。地位高的士大夫大多蓄家伎,像南宋张锚,宴客时出以侑酒的歌者乐者竞多达百人。又如姜夔在范成大家作客,范因激赏其词而赠与歌女一名。地位低的官员也有宫伎提供歌舞娱乐。欧阳修、张先、苏轼等词人为官伎作词的事,词话中屡有记载,不尽是出于虚构。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既然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会异常兴盛。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一代儒宗欧阳修的艳词写得缠绵绮丽,与他的诗文如出二手,以致有人认为是伪作。宋代的士大夫本有丰富的声色享受,又有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自然能够领略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词便是他们最合适的宣泄内心衷肠的渠道。诗词分工的观念对宋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做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当然,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恶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如苏轼的词作,自抒逸怀浩气;辛弃疾的篇章,倾吐英雄豪情,便不再与歌儿舞女有关。但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1.下列对“繁华的都市牛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句的理解,错误的—项是(       )
A.宋代城市的繁荣,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使宋词成为最引入注目的文学样式。
B.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凋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也是体现宋代城市繁荣的文化标志。
C.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
D.宋代的市民是崇尚奢靡风气的主体人群,宋词以及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最适合于他们追求享乐。
2.下列对宋代诗文相关信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宋代诗文和词有着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
B.宋代文人喜欢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C.宋代的士大夫大都爱好用词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宣泄内心的衷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
D.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喜欢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因此,他们个个都是赋诗作词的行家里手。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B.宋词—味迎合着士大夫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词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创作,词体也取得独立的地位,抒写旖旎风情是主旋律。
C.宋词作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它与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同成为士大夫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D.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官员们奢华生活的需求,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滋生于这种土壤的宋词异常兴盛。
2018-06-21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