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 题号:198138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我注意到,其中提到文化数十次,并且对于文化的表述掷地有声,比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都令我印象深刻。

无论是铸就文化新辉煌,还是推出更多优秀作品,都需要具备高质量与高水平。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在我们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出高质量高水平,不仅是我们每一位书法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研究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认为要创作出艺术精品,正确而先进的理念是前提。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才情比功力更重要。理念是纲,纲举目张”“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我们经常讲的书以载道,文以铸魂这一理念,就应贯穿于中国书法学习、鉴赏与创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其中书以载道,既是道理、方法、规则、途径和方向,也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以及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在我看来,书法艺术创作中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处理即为,如整体与局部、传统与时代、法度与意趣、外因与内因以及收与放、分与合、刚与柔、大与小,藏与露、实与虚、静与动等关系,处理这些关系和进行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家庭管理乃至个人行为管理的道理都是完全一致的。而文以铸魂,就是人们高尚的精神。因为书法作品是以字和文作为载体的,若没有字和文也就没有了书法艺术,但字和文绝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媒介:积极向上的文字内容,对于书者及读者来说不仅能启迪心灵、增长智慧,还可激励意志、催人奋进,所以文以铸魂”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至高追求。以上这些理念,对于弘扬传统、创造精品、服务社会和成就人生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创作及文化传播过程中,我还将继续牢固树立各种先进理念,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以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摘编自张继《书以载道文以铸魂》)

材料二:

悟得梅花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陈驰自幼临池不辍,博采众家之长,重传统,求创新。他的作品,一上眼,就给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其用笔随性尚意、潇洒劲健,与他儒雅敦厚的性格相得益彰。

俗话说好字怕上墙,是指把写好的字画挂在墙上,立马就能看出它的缺憾来。陈驰称自己在四十五岁之前从没有送过任何人书法作品,在他看来,读书写字是很严谨的事,马虎不得。要对自己负责、对作品负责、对求字人负责。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书法,简单地说就是毛笔在宣纸上有节奏地跳舞。更深层来看,则是综合了传统文化、美学、哲学为一体的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艺术。晋朝的书法尚韵,唐朝的书法尚法,宋朝的书法尚意,明朝的书法尚态,清朝的书法尚变。陈驰认为现代人碑帖临摹见多识广,因而从态势上看没有固定的统一风格,时代的新变铸成了书法的新变,在书法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就艺术创作而言,相对于古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

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草书的笔法最见功力,没有经过多年篆、隶、楷书等书法基本功练习的人是束手无策的。日日临池,使得陈驰在用笔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点、撇、竖、捺的动态转换之中,再融入书写时的情绪变化,以及用墨的浓淡枯湿变化,他将古法融为一炉,化为己用,足以彰显他深厚的书法功力。

研习书法近四十年,陈驰表示积极、健康、向上的书法作品永远是书法家创作的主流。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把字外功夫做硬做强,再坚持不懈地临池,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若一味追求技法出新与形式出奇,而知识储备不足,乃至文化修养缺失,将不利于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陈驰说:守住传统,吃透传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的博大精深,值得一生追求。

(摘编自庞聪等《陈驰:书法欣赏的多重境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高质量的书法作品不但是每位书法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研究课题,而且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
B.书法艺术创作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即“书以载道”的“道”,包含整体与局部、藏与露、实与虚等。
C.书法不只是用毛笔在宣纸上自由书写的过程,而且是综合传统文化、美学与哲学的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艺术。
D.古代书法风格多样,各有所重,现代书法更是百花齐放,创新发展,从态势上看没有固定统一的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所以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方向是创作出艺术精品的先决条件。
B.陈驰从未把他的书法作品送给别人,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要对自己负责,对作品负责,对求字人负责。
C.没有经过多年篆、隶、楷等书法基本功练习的人,是写不出好的草书的,因为草书的笔法最见功力。
D.以“文以铸魂”的尺度来衡量,宋代蔡京“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的书法作品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B.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C.刘熙载《书概》:“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
D.齐白石认为:“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4.“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出自陆游《示子遹》,对于我们学习书法艺术也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诗句加以理解。
5.如何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02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力”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力”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和运用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决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自《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学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新兴的阶级政治运动密切配合起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依然担负起一定的任务。
B.从题材形态来说,革命文学选取的是有很强硬度的题材;从情感维度来说,革命文学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取代软性的个人情感。
C.中国的革命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空前的地位,呈现出特殊的情态,这也是20世纪中国的特殊国情。
D.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能够推动纯文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蒋光慈的观点,革命文学新作家是“革命的儿子”,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与一般革命党人的使命不同。
B.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政治想象的浪漫性决定了革命时间过程丰富的不确定性。
C.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家借助文学表达思想观念,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
D.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走过的百年历程中,文学、社会、政治革命有时交互渗透、同步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革命文学”特征的一项是(       
A.施耐庵《水浒传》B.朱自清《经典常谈》
C.鲁迅《朝花夕拾》D.曲波《林海雪原》
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革命文学,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革命文学”的理解。
2023-11-22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跃,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蠢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的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有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10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