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清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09 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3-08-0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业以后

刘一梦

S纱厂里的罢工接续的沉闷着,又是两天过去了。厂里依然是无烟无火的冷凄死沉着,所有些异样处,只是形势上增了几分严重:厂门外又多加添了两个人,而且每人身上都带上了一支枪!

工人们的情绪虽然很高涨,但因为厂方的态度坚决而强硬,却使着工人们似乎骤起一层踌躇在心里,有时就有些工人向着朱阿顺这样问:……怎样成个了局?”“我们只有齐起心来干下去!朱阿顺严肃的这样简单的来回答,工人们也就低头不语了。

诚然,这次罢工后去办交涉的棘手也不只有许多工人感觉到,即在朱阿顺,也同是预测不出这次罢工的结果来。但他却很肯定的明了:工人们所有的那一线希望也只有这条路。他在每天里所看到的被开除的那些工友的愁苦,饥饿,难以生存的恐慌……一切惨淡的景象,都深刺在他的脑子里。而且,已经有几个工友的家里有两天灭绝了灶里的烟火了,当孩子们哭嚷着喊饿的时候,他看到不禁就凄凉的润湿了他的眼圈。但他在这种现象之下,他不能去安慰,更无法来救济——工会里工友们所捐助的钱已经没有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一次的罢工,这一次罢工胜利之后……

然而,不幸的事就终于来到了。

是在一天的早晨,他走向赵元成的家里去。当他走到了一座杂乱的居宅时,就听到从里面发出了一种女人抽搐的悲凄的哭泣声,他熟悉的听得很清楚,他知道那哭泣的女人分明就是赵元成的妻,并且从哭声里断续的迸出一种尖利的叫喊来:

……你……你干……干得好呵!我……我已经……说……说过两次了!……你,你那里信一句?……可是,现……现在怎样了?……我……我们就……就跟着你饿死么?要是,你……你能够,可怜我们,那你也不至于……你,你就自己想想看!……

……我总归还能找出工来做!唉!你们女人家……这是赵元成的声音。接着女人的声音更急促了:可是,今……今天呢……你说!

朱阿顺的心胸不禁陡然一停,惊疑的发怔了。吵闹什么事?……他自忖着想;赶紧上前去拍门。当赵元成把门开了时,朱阿顺于是一步跨进去。赵元成的面孔完全苦相着;坐在屋里的他的女人,默默地低着蓬松的头,抽搐的哭声一阵阵地更加紧,两个孩子呆呆地围靠在她的身旁边。

吵什么事?朱阿顺迎面就问赵元成。

你来正好。——我,我已经被开除了!赵元成眼睛里闪出失望的光看着他。

开除了?朱阿顺虽然对开除已经感到并非一件预料以外的事,但此刻他的神色却很慌张。一共呢?

一共又是二十五。你,你也在内呵!并且,你还要当心呢!……赵元成丧然地说。唔。哼!……他叹了一口很长的气。低头思索了一会,于是又问,厂里上工了么?”“还没有。不过,有很多的已经要准备进去了!

朱阿顺用手乱抓着头,赵元成惨然地直站者。突然,屋里的女人从默默的呜泣中又发出了叫喊来:

你,你不打算打算吗?今……今天呢?今天怎样过得去!……她抬起了红润的眼睛,一条条的泪丝在脸上向下流,映着朝阳发出晶莹的闪光。

赵元成沉默着不作声。忽然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从屋里跑出来,走向他的身前扯着他的衣襟说——

阿爹,阿爹,早饭我们不吃吗?

唔。赵元成顺手摸着孩子的头顶低微的应了一声。半个月的工钱厂里发给你了没有?朱阿顺神气惨淡地向他问。

没有。但是,我现在已经得不到了!听说,厂里预备着,见我们到厂里去就要打断腿! 因为是,我们的工会他们已经完全都晓得!

女人的声音同时又起了:

你干……干得好呵,我们……你……你就算不关心,……你……你自己……连性命都不关心了么?……

赵元成听到她那刚才的话,霎时气愤了,舍弃了手下的孩子,跑到屋里去大声说——我的性命是我自己的,你也问得着么?

妈!孩子害起怕来了,赶紧跑到她的怀里去,向她喊着,不住的怔怔的看着赵元成。她漠然的绝不睬,使孩子也哭了。

朱阿顺忙着赶上去,一把把赵元成扯回来,停了一会,他慢慢从腰里掏出了两块钱,对赵元盏诚挚的说——老赵,我知道你没钱了,我只还有四块,你就拿两块去吧。赵元成就叹了一口气接过来。

“老赵,你万不要灰了心,开除,这是平常事,你要知道我们工人是不应当向资本家投降的,那就得这样干!”朱阿顺郑重而悲哀的说。这是安慰他么?……

你放心!……赵元成拍着前胸慨然道。

最后,朱阿顺从他的这个充满着愁惨的家庭中别去了。

(一九二八,四月,十四。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写工人的斗争,也关注工人对工厂的依赖,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工人形象。
B.工人的踌躇主要来自厂方态度的坚决而强硬,朱阿顺果决的话语成功打消了他们的担忧。
C.小说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纱厂工人因罢工导致的失业给他们自己带来的毁灭与机遇。
D.从赵元成与妻子的对话以及妻子对孩子的态度等,可以看出他妻子完全是十足的冷漠无情的人。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透露出的冷凄死沉的气氛,既预示着本次罢工的结局,也奠定了全文悲壮的基调。
B.“失业以后”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赵元成夫妻吵架的主要原因,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在处理人物对话的时候多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加快叙述的节奏,从而突出人物之间关系的紧张。
D.小说结尾部分写朱阿顺离开赵元成家,虽只有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7.本文着力刻画了青年工人朱阿顺的形象,请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
8.鲁迅先生认为本文为“优秀之作”,认为不像别的“革命文学”那样“停留在理念层面,与现实脱开”“不敢正视暴力和黑暗”。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这样评论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

(宋)司马光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9.下列两句话中划横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恕也          益知不弃外
B.人习于且非一日       有司非其人
C.义而后动                 夫议法以授有司
D.终必不蒙见             介甫偶未之
10.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篇文章都属于书信,内容上体现了驳论文的特点,有破有立,但语气仍不失礼貌。
B.“某启”为旧时书信用语,“某”指收信人,“启”是打开,有不要宣扬保密的意味。
C.再拜,本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也用于旧时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垂意,敬辞,多用于别人(上级或长辈)对自己的行动,类似词有“垂青”“垂怜”等。
11.下列画横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
12.材料二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
14.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2023-08-0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5.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关于历史的慨叹。
D.诗的最后一句,“后庭遗曲”为陈后主所做《玉树后庭花》,常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08-09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