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4-21 7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开始加速更新换代,并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韩国等相继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支撑的新技术革新和应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文字记载、口头、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高度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的要求。传统文化逐渐借助新科技媒介扩大传承参与主体、拓宽传承渠道。大数据背景下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终端App等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人的智能得以延伸和拓展。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AR(增强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确保了传承难度大、濒临失传、程序烦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如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以AI、VR(虚拟现实)以及AR等计算机技术融入丝路计划、建设数字敦煌等,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民族文化受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在跨民族或跨境传播过程中往往因为受众与传播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产生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形成文化交流障碍或误解,而人工智能助力文化通过机器翻译或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成跨民族、跨地域的零距离无缝交流,如抖音App中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茶艺、中国古琴、中国曲艺等频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记录和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实现智能匹配相关推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自然传承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优化和提升了受众的认知体验,增添了无穷的现代科技魅力。如国家文物局和网易联合打造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开课,赋予历经风雨的古代文物以生命,使中华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让世界惊叹中国古人超卓智慧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摘编自刘志筠《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多维路径》)

材料二: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手段的代表,其蕴含着超过人脑的知识储备,但却难以复刻人类的情感态度,也无法与受众达成心灵共鸣,虽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却难以真正突出文化内容的情怀、温度、体验和深度,这就会明显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而在复杂的人机互动场景中,人工智能甚至会表现出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等问题,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可见,人工智能其主导的比较模式化、零情感传播方式,不但无法唤醒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反而很可能削弱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固有的张力和温度。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发挥人工智能优势,避免太过模式化的传播误区,从而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温度、情怀、深度的结合,成为一项十分关键的课题。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因而对于信息的获取体现出片面性、单一性特点,久而久之自身将会陷入信息茧房中。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获得较多受众,各类媒体平台纷纷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这种做法尽管能够提升受众黏性和忠诚度,但也会导致受众获取信息的狭隘性和单一化。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影响下,很多受众无法全方位接受传统文化信息内容,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或在人工智能算法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化的盲目、单一推送中,陷入信息茧房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同时,也会容易被一些人利用。首先,一些社会资本在市场竞争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曲解恶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赚取金钱。这种唯利是图、无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做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的构建。其次,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编码、解码过程中,由于技术操作者立场和目的不同,其往往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截然不同的表述,容易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错误引导。最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开放性,造成信息不可控,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被国外敌对势力刻意扭曲、改写。

(摘编自杨娟《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才能契合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要求,替代了以文字记载、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方式。
B.人工智能为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传统文化提供了保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也提供了保证,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C.人工智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代表着新兴技术手段,与人脑相较,具有知识储备上的优势,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D.人工智能算法能助力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进而提升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但也在单一推送中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了错误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AR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等事例,意在证明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B.材料二提到美国学者桑斯坦,他的《信息乌托邦》阐述了人工智能算法对传统文化的单一推送,反而缩小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
C.两则材料的论述结构各有特点: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分三个角度阐述;材料二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
D.材料二末段在认可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其可能会被社会资本、技术操作者等利用。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科大讯飞近两年开始实施“方言保护”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建设方言识别系统,打造众多方言在内的音频资源,加大了方言的交流频次。
B.教师利用全息影像技术让学生通过三维立体成像感受历史虚拟场景,利用AR/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浩瀚。
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路径,形成规模化文化产业。
D.抖音App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吸引知名主播入驻平台带货销售图书,通过直播间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吸引大量热爱文化的受众购买图书。
4.两则材料都关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科技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播,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业以后

刘一梦

S纱厂里的罢工接续的沉闷着,又是两天过去了。厂里依然是无烟无火的冷凄死沉着,所有些异样处,只是形势上增了几分严重:厂门外又多加添了两个人,而且每人身上都带上了一支枪!

工人们的情绪虽然很高涨,但因为厂方的态度坚决而强硬,却使着工人们似乎骤起一层踌躇在心里,有时就有些工人向着朱阿顺这样问:……怎样成个了局?”“我们只有齐起心来干下去!朱阿顺严肃的这样简单的来回答,工人们也就低头不语了。

诚然,这次罢工后去办交涉的棘手也不只有许多工人感觉到,即在朱阿顺,也同是预测不出这次罢工的结果来。但他却很肯定的明了:工人们所有的那一线希望也只有这条路。他在每天里所看到的被开除的那些工友的愁苦,饥饿,难以生存的恐慌……一切惨淡的景象,都深刺在他的脑子里。而且,已经有几个工友的家里有两天灭绝了灶里的烟火了,当孩子们哭嚷着喊饿的时候,他看到不禁就凄凉的润湿了他的眼圈。但他在这种现象之下,他不能去安慰,更无法来救济——工会里工友们所捐助的钱已经没有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一次的罢工,这一次罢工胜利之后……

然而,不幸的事就终于来到了。

是在一天的早晨,他走向赵元成的家里去。当他走到了一座杂乱的居宅时,就听到从里面发出了一种女人抽搐的悲凄的哭泣声,他熟悉的听得很清楚,他知道那哭泣的女人分明就是赵元成的妻,并且从哭声里断续的迸出一种尖利的叫喊来:

……你……你干……干得好呵!我……我已经……说……说过两次了!……你,你那里信一句?……可是,现……现在怎样了?……我……我们就……就跟着你饿死么?要是,你……你能够,可怜我们,那你也不至于……你,你就自己想想看!……

……我总归还能找出工来做!唉!你们女人家……这是赵元成的声音。接着女人的声音更急促了:可是,今……今天呢……你说!

朱阿顺的心胸不禁陡然一停,惊疑的发怔了。吵闹什么事?……他自忖着想;赶紧上前去拍门。当赵元成把门开了时,朱阿顺于是一步跨进去。赵元成的面孔完全苦相着;坐在屋里的他的女人,默默地低着蓬松的头,抽搐的哭声一阵阵地更加紧,两个孩子呆呆地围靠在她的身旁边。

吵什么事?朱阿顺迎面就问赵元成。

你来正好。——我,我已经被开除了!赵元成眼睛里闪出失望的光看着他。

开除了?朱阿顺虽然对开除已经感到并非一件预料以外的事,但此刻他的神色却很慌张。一共呢?

一共又是二十五。你,你也在内呵!并且,你还要当心呢!……赵元成丧然地说。唔。哼!……他叹了一口很长的气。低头思索了一会,于是又问,厂里上工了么?”“还没有。不过,有很多的已经要准备进去了!

朱阿顺用手乱抓着头,赵元成惨然地直站者。突然,屋里的女人从默默的呜泣中又发出了叫喊来:

你,你不打算打算吗?今……今天呢?今天怎样过得去!……她抬起了红润的眼睛,一条条的泪丝在脸上向下流,映着朝阳发出晶莹的闪光。

赵元成沉默着不作声。忽然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从屋里跑出来,走向他的身前扯着他的衣襟说——

阿爹,阿爹,早饭我们不吃吗?

唔。赵元成顺手摸着孩子的头顶低微的应了一声。半个月的工钱厂里发给你了没有?朱阿顺神气惨淡地向他问。

没有。但是,我现在已经得不到了!听说,厂里预备着,见我们到厂里去就要打断腿! 因为是,我们的工会他们已经完全都晓得!

女人的声音同时又起了:

你干……干得好呵,我们……你……你就算不关心,……你……你自己……连性命都不关心了么?……

赵元成听到她那刚才的话,霎时气愤了,舍弃了手下的孩子,跑到屋里去大声说——我的性命是我自己的,你也问得着么?

妈!孩子害起怕来了,赶紧跑到她的怀里去,向她喊着,不住的怔怔的看着赵元成。她漠然的绝不睬,使孩子也哭了。

朱阿顺忙着赶上去,一把把赵元成扯回来,停了一会,他慢慢从腰里掏出了两块钱,对赵元盏诚挚的说——老赵,我知道你没钱了,我只还有四块,你就拿两块去吧。赵元成就叹了一口气接过来。

“老赵,你万不要灰了心,开除,这是平常事,你要知道我们工人是不应当向资本家投降的,那就得这样干!”朱阿顺郑重而悲哀的说。这是安慰他么?……

你放心!……赵元成拍着前胸慨然道。

最后,朱阿顺从他的这个充满着愁惨的家庭中别去了。

(一九二八,四月,十四。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写工人的斗争,也关注工人对工厂的依赖,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工人形象。
B.工人的踌躇主要来自厂方态度的坚决而强硬,朱阿顺果决的话语成功打消了他们的担忧。
C.小说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纱厂工人因罢工导致的失业给他们自己带来的毁灭与机遇。
D.从赵元成与妻子的对话以及妻子对孩子的态度等,可以看出他妻子完全是十足的冷漠无情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透露出的冷凄死沉的气氛,既预示着本次罢工的结局,也奠定了全文悲壮的基调。
B.“失业以后”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赵元成夫妻吵架的主要原因,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在处理人物对话的时候多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加快叙述的节奏,从而突出人物之间关系的紧张。
D.小说结尾部分写朱阿顺离开赵元成家,虽只有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8.本文着力刻画了青年工人朱阿顺的形象,请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
9.鲁迅先生认为本文为“优秀之作”,认为不像别的“革命文学”那样“停留在理念层面,与现实脱开”“不敢正视暴力和黑暗”。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这样评论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纁,字伯敬,商丘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永平推官。擢御史,出视西关,按应天诸府。俺答陷石州,将士捕七十七人,当斩。纁讯得其诬,释者殆半。

万历初,与张居正不合,引疾归。居正卒,廷臣交荐,以故官抚保定。获鹿诸县饥,先振后以闻。帝以近畿宜俟命,令灾重及地远者便宜振贷,馀俱奏闻。寻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召还部,进左,改督仓场。十四年,迁户部尚书。纁为户部五年,值四方多灾。为酌盈虚,筹缓急,奏报无需时,上下赖之。

吏部尚书杨巍年老求去,及巍去,卒以纁代之。巍在部,不能止吏奸,且遇事辄请命政府纁绝请寄,奖廉抑贪,罪黠吏百余人,于执政一无所关白。会文选员外郎缺官,纁拟起邹元标。奏不下,再疏趣之。大学士申时行遂拟旨切责,斥元标南京。序班刘文润迁詹事府录事,时行又劾文润由输粟进,不当任清秩。时殿阁中书无不以赀进者,时行独争一录事。纁知其意,五疏乞休。福建佥事李琯言:时行庇巡抚秦翟而纁议罢之仇主事高桂而纁议用之以故假小事齮龁使不得安其位帝不纳琯言,亦不允纁请。无何,纁卒官。诏赠太子太保,谥庄敬。

纁凝重有识,议事不苟。石星代为户部,尝语纁曰:某郡有奇羡,可济国需。纁曰:朝廷钱谷,宁蓄久不用,勿使搜括无余。主上知物力充羡,则侈心生矣。有郎言漕粮宜改折,纁曰:太仓之储,宁红腐不可匮绌,一旦不继,何所措手?中外陈奏,帝多不省,或直言指斥,辄曰此沽名耳,不罪。于慎行称帝宽大,纁愀然曰:言官极论得失,要使人主动心;纵罪及言官,上意犹有所儆省。概置勿问,则如痿痹不可疗矣。后果如其言。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一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行庇巡抚秦翟/而纁议罢之/仇主事高桂/而纁议用之以故/假小事齮龁/使不得安其位/
B.时行庇巡抚秦翟/而纁议罢之/仇主事/高桂而纁议/用之以故/假小事齮龁/使不得安其位/
C.时行庇巡抚秦翟/而纁议罢之/仇主事高桂/而纁议用之/以故假小事齮龁/使不得安其位/
D.时行庇巡抚秦翟/而纁议罢之/仇主事高桂/而纁议用之/以故假小事/齮龁使不得安其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B.政府,古时称宰相处理政务之所。下文的“执政”在古代一直相当于宰相宜题名。
C.输粟,明清时代,富家子弟为谋得科举名号或官职,向官府捐纳钱物,称为输粟。
D.太保,古代太子府参照朝廷之“三公”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俺答攻陷石州后,七十多名将士被捕将被处死,宋纁也受到诬陷,后来被释放了。
B.宋曾因与张居正合不来借故辞官,张居正死后,众官纷纷举荐他,他又官复原职。
C.宋任户部尚书时,为救四方之灾谋算筹措急需物资,及时奏报,朝野都倚重他。
D.宋任吏部尚书时,多次因故受到权臣的打压,五次请求退休,皇帝就是不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纁绝请寄,奖廉抑贪,罪黠吏百余人,于执政一无所关白。
(2)言官极论得失,要使人主动心;纵罪及言官,上意犹有所儆省。
1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宋纁“有识”?试概括分析。
2023-05-06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鹜落霜洲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①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想绣阁深沉,争知③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④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蛩(qióng):蝗虫、蟋蟀的别名。②鳞翼:鱼雁,古人以为鱼雁能为人传递书信。③争知:怎知。④高阳:高阳酒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描写对仗工整,“鹜落”“雁横”描写富于画面感。“霜”“烟”两个字使画面显得倘恍迷离。
B.“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月下闻笛,惹人无限幽怨,与“羌管悠悠霜满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词中情景交融,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常年漂泊而自伤遭际的游子形象,尽显其婉约风格。
D.“空目断、远峰凝碧”,词人遥望京城,极目远眺仍杳不可见,望中远处,取境高远,又振起全篇的气格。
16.概括这首词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023-04-18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幕遮·燎沉香》中,写词人虽不能归乡,但在梦中驾舟悠然划入荷花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生活在和谐社会里。
(3)鹧鸪鸣声凄切悲婉,略似“行不得也哥哥”。在唐诗宋词中,鹧鸪常被用以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18更新 | 39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在哪个国度,艺术问题总是韵律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直到晚近,韵律才在西方艺术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国,韵律一直占有的地位——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

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假如要问二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于是,书法成了一门艺术。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以及它丰富的传统,人们对它的尊崇,这些都丝毫不亚于绘画。书法标准与绘画标准一样严格,书法家高深的艺术造诣远非所能企及,如同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中国的大画家,像董其昌、赵孟頫等人,通常也都是大书法家。赵孟頫是最著名的中国画家之一。他在谈到自己的绘画时说:石如飞白木如篆,六法原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颁知书画本来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对文中赵孟頫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树木的笔法像书法篆文。B.“六法”指的是绘画笔法。
C.“八法”指的是书法笔法。D.书法与绘画本来并非一体
20.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供一般都在进入腊月之后开始操办,中国人是讲究生活品质的民族,也最注重年味。腊月里,家家户户会清扫洗刷,会顶着风雪、洋溢着笑脸去花市和集市购买清供物品。在盘子里放上柿子、石榴、仙桃、多子长寿;在案头供上梅瓶鲜花,寓意平平安安,生命灿烂。从中国古代开始,每逢年关,画家、文人们都会把这些物品画在纸上。于是,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又衍生出一个新的绘画形式——清供图。

清供图始于何时何人已无法推论,但自有清供图后,就从来没有断过,也是所有画者最乐于创作的题材。在围炉夜话之余,在温酒赋诗之余,在一炉炭火暖暖的夜晚,把这些可爱的物品画在纸上,不仅代表着喜气,。年关也是老百姓最有金钱的时候,这些既应景又吉祥的画作会深受青睐。有了市场,就会更加激励画者,于是清供图一直是中国过去销售最好的艺术商品,仅次于春联和窗花。

明朝后期至民国是清供图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绘画形式还是笔墨功夫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加上又有大量的文人参与,清供图变得更加生动幽默,更加情趣盎然,更加饱含文学意味。中国画离不开情、趣、境,若不饱学,若无独特且准确的审美判断,若不能深刻懂得中国画的表现精髓,,哪怕是高超的技法也不管用。所以,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有些偏激,虽然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话总体上是对的。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是有道理的,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总体上是对的。
B.然而,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是有些偏激的,虽然这话总体上是对的,有道理的。
C.然而,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总体上是对的,如果说这话有些偏激,但还是有道理的。
D.所以,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是没有道理的,虽然总体上是对的,但是这话有些偏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19日凌晨,卡塔尔世界杯决赛落下帷幕,阿根廷夺冠,梅西圆梦。回望梅西的成长圆梦之路:从侏儒症患者到足球的巨人,体现了他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获得无数的荣誉和奖项;这个阿根廷球员,一步步书写他的传奇之路,续写着他对足球纯粹而坚定的热爱。足球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代表着一种成长之路,这是最有魅力和最值得尊敬的所在。球场就是时代社会的缩影,球员就是青年人生的缩影。

在新时代的球场上,青年如何才能更好地圆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柳永(约971-1053)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变换句式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  成功面面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