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99022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孕育变革,也面临复杂、多元与冲突并存的多重挑战:一是,网络空间治理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不文明现象,如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散布垃圾邮件、传播不良视频、网络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二是,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字时代,小到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大到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安全的防线需要不断修补筑牢;三是,网络霸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搞技术封锁,影响全球互联网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霸权是破坏网络空间生态的毒瘤。

过去,在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话语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网络空间人类共同处境和出路的创造性提法,为各国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秩序良好、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其次,网络治理除了要完善网络法治,还需要互联网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网络空间的秩序需要大家共建、共享、共治。再者,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各方协作,其中网民的自律也尤为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应从自身做起,维护网络家园,避免其成为垃圾桶”“戾气场

(摘编自《习近平为何说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向信息时代演进的关键标志。当前,互联网已经让世界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一个基于网络连接起来的命运共同体日益牢。今时今日,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也是网络空间的一分子。因此,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人们感受到数字中国的历史变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4.4%。在庞大的网民规模基础上,创新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丰富网络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完善治理规则、推动全球合作……中国的互联网以丰富的发展实践和治理实践,既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服务、支持和保障,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动力。互联网诞生以来,人类在网络空间面临的发展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未曾断绝。尤其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的威胁。滥用信息技术,从事网络窃密,制造网络空间的分裂与对抗……对这些互联网领域的全球公害,必须要既治标又治本。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形势越是复杂,网络空间治理越是呼唤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全球性威胁,唯有进行全球性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__________。积极推进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努力提升全球数字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深化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助推全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深化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携手提高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合作水平,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这些务实之举、有力之措,表明了中国主张,展现了中国担当。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让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中国呼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稳定,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中国提出的十点主张,是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体现,所提出的有益倡导,必将为各方广泛凝聚理念共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必定能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开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图景》,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将发展中国家排除于权力中心之外,是破坏网络空间生态的霸权。
B.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使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需多方协作、多管齐下。
C.因为中国网民数量在全球是最多的,规模已经达到10.51亿,所以能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D.对当前互联网领域的“全球公害”,只有全球性应对才有可能制定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取得标本兼治的胜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网民能够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避免让网络家园成为“垃圾桶”“房气场”。
B.庞大的网民规模有利于中国互联网丰富自身的发展实践和治理实践,这是我国互联网的独特优势。
C.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等,是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的。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话题,二者都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全球公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电子制造商遭到勒索软件攻击,部分公司网络被加密。
B.某国电视台第五频道遭到黑客组织大规模的网络攻击。
C.恐怖主义组织利用网络空间散布谣言,煽动民族仇恨。
D.某国不再接受他国网络专业人才的留学深造申请要求。
4.请在材料二第四段横线处补写出本段的论点,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5.有人说:“国家之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 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 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 《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
2023-06-27更新 | 2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节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制于西方理论,导致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持续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难以扎根的浮动状态。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许多方面总是充满矛盾因惑。例如村两委关系,在西方竞选的原则下,存在权力合法性质疑,导致两委不和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又如政府的运动式推进,受到绝对自治的西方标准的批评,导致政府他治与村民自治产生难以弥合的矛盾;再如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都被西方的一元化思维左右,形成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基于此,我们的现代化不论是观念还是实现路径都需要做出深刻调整,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提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往,我们只简单借用和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总给人不得要领与难以信服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西方理论遮蔽甚至蒙蔽。

习近平基层调研则不同,它从中国广大基层特别是乡村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炼和升华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拨开了覆盖于中国问题之上的西方迷雾,也容易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如果以西方分权理论为准则,中国基层治理极易陷入碎片化和低效失效的境地,有时甚至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然而,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方式进行协同治理,很多复杂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以明事实、知道理、增智慧、得通达,将复杂问题化解于无形。例如习近平“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之类的表述不只是用语修辞实际上是经过调研后对国情、乡情、村情、民情、人情、人心的熟知是中国式智慧“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集中体现。

(节选自赵秀玲《习近平基层调研与中国政治发展》,《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经过两次飞跃,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得到证明,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B.西方一元化思维使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基层治理形成割裂。
C.西方分权理论存在碎片化的低效的特点,容易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
D.习近平基层调研源自实践,是系统性治理,能够解决中国现化化建设的复杂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由对客观物质的感性认识经过大量积累后飞跃而形成的。
B.先进阶级势力力量较弱时,可能会失败,但最终会因其思想的正确性取得成功。
C.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相对于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
D.西方理论的遮蔽性和蒙蔽性,导致其在中国出现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的“一般的说来”“主要是”“极易”等用语,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材料一先论述了实践产生思想,接着从反面论证了思想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C.材料二大量举例,论证了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进行基层治理现代化会产生诸多问题。
D.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习近平基层调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
2023-03-11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

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

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

(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头。
B.革命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当代凸显了创新性。
C.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D.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
B.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D.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具体实践中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项是(       
A.某企业组织人员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论述。
B.钦州市组织小学生瞻仰牛圩坡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牛圩坡革命烈士的故事。
C.瑞金市利用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新体验”的红色旅游线路。
D.党员先锋队奔赴全州县开展“赓续湘江战役精神”活动,探寻红军长征革命历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023-02-04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