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7 题号:199880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画出来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在《陈涉世家》,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画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如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魁梧伟岸,勇猛无敌。文中不仅正面描写了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多次从侧面对项羽的孔武有力作了衬托。一句“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便从侧面写出了少年项羽的勇武,吴中子弟皆尚武强力,能为诸多少年英雄所“惮”,可见项羽的非同一般。司马迁对项羽有过肖像描写,与肖像描写相近的是人物的特写镜头,前者偏重于静态描写,后者则是动态的。在“霸王别姬”这段文字中,听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慷慨悲歌,道尽胸中无限失意。

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得透彻,表现得淋漓尽致。《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爱国形象。

在安排材料上,司马迁写《史记》采用了“互见法”。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要突出的是项羽的豪爽直率、英勇无敌、才气过人,对于他的一些缺点和过失,或做了淡化处理,或掠过不提,但却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刘邦数项羽十大罪状的描写,详细地记述了那十条罪状,而同样的情节,在《项羽本纪》中只用“汉王数之”四个字一笔带过,因为这一段是为表现刘邦善于玩弄政治,放在《高祖本纪》中最为合适,而并不是为了表现项羽,这样的有详有略,互为补充,既突出了项羽的个性,又保持了他性格的完整。

(摘编自《〈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写陈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陈涉的远大志向,而通过对四面楚歌中项羽的特写表现了末路英雄的心情。
B.肖像描写是静态描写,人物的特写镜头是动态的,司马迁将特写镜头直接对准项羽,将末路英雄的心情引到极致。
C.司马迁写程不识带兵特点是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对李广的敬慕之情。
D.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写人物,或详或略,或补或删,记述史实互相补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正史之祖”“开创”“先河”等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在史书中的历史地位,并指出本文的探讨主题。
B.文章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为例,说明只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将人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C.文章从注重语言、正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矛盾冲突、互见法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所达到的水平。
D.文章没有将《史记》只看作历史著作,而是结合典型事例,全面论述了《史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在传记文学的写作中画龙点睛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总结得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经验。
B.司马迁首先意识到要用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最能表现蔺相如的性格。
C.只有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的烘托和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
D.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精心选择材料,以前人不曾尝试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追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以纵向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涌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2019-09-27更新 | 2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将历史上存在过的事实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我们可以说,中医学在历史上基本不是一个封闭体系。但它也不是一个主动接受、主动外传的一种开放体系。质言之,中医学是一个被动的开放体系。

中医学不断地、但却是被动地接受异质文化的医学信息。之所以说是被动,是因为它从未积极地去获取异质文化的信息。从佛教医学到基督教医学乃至近现代的西方医学,都是人家主动送上门来的。对于这样的异质文化信息,中医学一般并不排斥,而是尽可能地将之组合到自己的机体中去。因此,简单地说中医学保守、封闭,乃是无理由的,或说是颇有些肤浅的。

中医学的信息常不断外传出去。不过,这种外传也是被动予取的:谁要谁拿去,恕不主动送上门。包括朝鲜、日本这样的近邻,中国的医生基本上是不请不去。正好比医家有一条俗规医不叩门一样,朝鲜、日本到中国请教医学、请派医生很积极、很主动,因此它们的医学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进步也快。阿拉伯、欧洲各国则不远万里而来,既带来它们的医学信息,又带走中国医学的信息,因此,虽然信息传通不方便,却也能使双方互惠互利,各有进益。

中医学开放体系的被动性,是与中华文化的阴柔性质有关的。以柔弱为刚强,乐于接受,却不主动输出,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刚愎自用,富于外侵性、竞争性、进取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医文化是相对保守了,封闭了。但是这一切又正是其内在的结构稳定性所需要的。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按照科学哲学理论家库恩的说法,都有一个范型(或称范式)。尤其在其常规时期,主要表现为积累和继承,建立的是一个稳定结构。对于反常现象的出现,会做内稳态的调整。只有无法调整的反常积累多了,到最后胀破常态范型本身,出现了危机,才会使范型的稳态结构破坏,于是科学革命到来,产生新的范型。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稳定结构的常态范型。历史上从外而来的医学信息,作为反常看待也可,但它都是加以吸收、调整的。例如印度的四大学说,吸收了也调整了一段时期(从陶弘景到孙思邈都努力做了调谐),但终于未能整合进去,因此这些信息就自动脱落了。相反,西方的接骨术之类,就被吸收进入了中医学范型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质,即属于科学常态范型时期的积累性质。

这一过程还在继续。近现代西方医学的异质信息如洪水猛兽般冲击着中医学理论体系,但我认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虽然是开放的,可是这种开放的程度还不至于自残到把门墙一概夷为平地,让中医学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自取灭亡。任何开放,都不会以牺牲自己的存在价值作为代价的。中医学面对西医学的冲击,主要是接纳、汇通,当危及自己生命时,则抗争、论战。主要还在进行调适。至少到目前为止,西医学的异质信息、反常现象,都还未足以胀破中医理论构架,西医范型也还取代不了中医范型。

这不是中医理论体系开放不开放或开放程度够不够的问题,这是中西医之间理论间架的本质差别问题:中西医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阐明医学的规律,揭示医学的本质。

在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架构中,西医阐明的是生物医学规律,具体的致病因子与人体局部组织细胞等之间引起疾病的因果链关系;中医阐明的是人处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心理不同状态内外环境条件下之调谐关系,是生态医学的适应规律理论。从理论的涵容度来说,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大;从方法论言,西医为原子论(还原论),中医为系统论(目前是朴素的系统论);从临床应用价值论,西医可以治好很多疾病,中医在某些方面效果不及西医好,但是中医可以治愈某些西医目前还治不好的病症。显然,目前的西医理论和信息胀不破也取代不了中医范型。这或许可用一个例子作比: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力学理论胀不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可以胀破并涵容经典物理学。

这是中外医学交流史所见的事实告诉我们的结论。

那么,中医学的常态范型要承续到何时才能发生革命呢?库恩说: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中医学的世界观阴阳自然观道—阴阳—气—五行哲学。它按照这个世界观来认识人所生活的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按照这个世界观发现其规律,指导其临床。目前的西医学的生态医学理论还提不出比中医学更高明的理论。只有当生态医学理论的研究,在认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的心理状态的总体规律方面,能够发现很多的反常以突破和代替阴阳五行规律描述,那时中医学的革命才会真正发生,新的世界观(自然观)取代旧的世界观(自然观)。

中外异质文化的传通将帮助中医学革命时代的到来,而与此同时,也将是西医学的革命时代。

(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言之”中的“质”,指的是考察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事实后,在中医学体系特点表述上的“质朴、如实、直截了当”。
B.“医不叩门”告诫行医者不要主动上门为病人治病,这条医家的俗规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上中医学信息外传的特点。
C.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架构中,西医更侧重于引起疾病的具体因果链关系,中医则更侧重于人所处的内外环境下的调谐关系。
D.中医所阐明的适应规律理论,属于西医学的生态医学理论范畴,但目前西医学的这一理论还提不出比中医学更高明的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四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相较于西方文化富于外侵性等特点,中医学具有保守、封闭性,但简单地认为中医学保守、封闭,则是肤浅的。
B.“作为‘反常’看待也可”,即从外而来的医学信息对于中医学是具有冲击性的,当积累多了,中医学无法吸收、调整时,就会进行抗争、论战。
C.从理论涵容度来说,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可以胀破并涵容经典物理学”,目前中医学范型体系是超过了西医的理论和信息的。
D.目前中医的“阴阳自然观”理论仍然非常先进,从库恩“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的观点来说,中医学的革命还没有真正发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郑和历次出洋均配备医官、医士,多达一百八十余名,每艘船有医生2~3名。名医陈以诚、陈常作为随船医生同往,与所经之国进行医药交流。
B.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如真腊国、丹眉流国、罗斛国、渤泥国、阇婆国、三佛齐等国均有贸易与医药交流。
C.越南、印度在向中国请教医学上,不同于朝鲜、日本多次请派医生,而是大多依靠僧侣、官员之间的交流,因而在越南、印度,中医师相对较少。
D.五代后蜀时有著名的波斯人后裔李珣、李玹两兄弟,李玹以贩卖香药为业,李珣能诗词又精医,撰《海药本草》六卷,这是介绍外来药物的专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中医学“被动”的原因。
5.作者是怎样证明西医学取代不了中医学的? 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1-25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申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读诗即读人。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
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入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D.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们既可供学者研究,也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古诗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应是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C.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以让人读出“第一等学识”,更能体会到“第一等襟抱”。
B.因为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所以在情志方面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
C.李、杜、苏、辛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均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我们在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如同杜甫所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2-01-31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