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3-08-30 8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画出来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在《陈涉世家》,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画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如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魁梧伟岸,勇猛无敌。文中不仅正面描写了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多次从侧面对项羽的孔武有力作了衬托。一句“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便从侧面写出了少年项羽的勇武,吴中子弟皆尚武强力,能为诸多少年英雄所“惮”,可见项羽的非同一般。司马迁对项羽有过肖像描写,与肖像描写相近的是人物的特写镜头,前者偏重于静态描写,后者则是动态的。在“霸王别姬”这段文字中,听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慷慨悲歌,道尽胸中无限失意。

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得透彻,表现得淋漓尽致。《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爱国形象。

在安排材料上,司马迁写《史记》采用了“互见法”。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要突出的是项羽的豪爽直率、英勇无敌、才气过人,对于他的一些缺点和过失,或做了淡化处理,或掠过不提,但却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刘邦数项羽十大罪状的描写,详细地记述了那十条罪状,而同样的情节,在《项羽本纪》中只用“汉王数之”四个字一笔带过,因为这一段是为表现刘邦善于玩弄政治,放在《高祖本纪》中最为合适,而并不是为了表现项羽,这样的有详有略,互为补充,既突出了项羽的个性,又保持了他性格的完整。

(摘编自《〈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写陈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陈涉的远大志向,而通过对四面楚歌中项羽的特写表现了末路英雄的心情。
B.肖像描写是静态描写,人物的特写镜头是动态的,司马迁将特写镜头直接对准项羽,将末路英雄的心情引到极致。
C.司马迁写程不识带兵特点是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对李广的敬慕之情。
D.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写人物,或详或略,或补或删,记述史实互相补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正史之祖”“开创”“先河”等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在史书中的历史地位,并指出本文的探讨主题。
B.文章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为例,说明只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将人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C.文章从注重语言、正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矛盾冲突、互见法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所达到的水平。
D.文章没有将《史记》只看作历史著作,而是结合典型事例,全面论述了《史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在传记文学的写作中画龙点睛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总结得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经验。
B.司马迁首先意识到要用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最能表现蔺相如的性格。
C.只有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的烘托和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
D.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精心选择材料,以前人不曾尝试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当看到这些地名,我们或许会立刻发现,它们都“扮演”过都城的角色。所谓“都城”,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缩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因此,都城的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理念、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古代都城在进行选址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寻求最佳的定都位置。河流能为人、家养动物以及农业灌溉提供充足水源,并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故早期人类文明多起源于河流附近。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河流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同时也是人员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天文学在中国起源很早,逐步形成了以天象观测和历法为中心的严密理论体系。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都城的空间布局往往仿照天象。秦咸阳城将渭河比作银河,咸阳宫象征天极,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成拱卫之势,这种做法也同时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夏商周时期都城的局部或单体建筑上,就已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中轴线布局。西汉至北魏,中轴线布局逐渐规整,中轴线也更接近城市中心。到隋唐时期,极其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为后代都城的布局树立了典范,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有东西、南北走向大道各九条,可供九车并行。宫殿的左边是宗庙,右侧为社稷,前部为朝政之所,后部为市场。虽然由于实用性等原因,没有一座都城完全按此模式建设,但这一先秦时期的“理想化”布局却依然影响了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都城的规则建设,其中“左祖右社”的都城布局理念更是为汉及之后历代所严格遵守。

都城最早只是宫城性质的城市,“筑城以卫君”——统治阶层居于城内,百姓居于城外。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管理职能的扩展,才逐渐开始在宫城外修建外城,之后又在外城和宫城间修建皇城,以容纳都城里的人口和各类建筑设施。作为都城的核心,宫城多处于地势较高处,以把控制高点,既提升安全度,也能产生高高在上、君临天下之感。处理朝政的“外朝”一般位于宫城南北中轴线南端,供皇室起居的“内廷”位北。

城墙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和都城内各区域的分界线,为了使人难以翻越,除了追求高度外,还会与地面形成较大坡度甚至完全垂直。为加强防御,一些城墙有不少凸出的“马面”,可提供更大射界,消除守城死角。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马面”位于陕西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

城门,从汉长安城起,外城一般四面各开3门,共12门;宫城一般四面各开1门。宫城、皇城、外城均有规模大于其他城门的正门,多向南开,有3或5个门道。南北朝及以后,一般宫城正门在所有城门中规模最大,以凸显宫城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周至魏晋前,城市居民一直居住在四面设墙的“里”中,实行封闭式严格管理。市场位置固定,与“里”相互独立,定时开闭。北魏洛阳城规划了320个坊以安置居民,唐长安城也采用了里坊制。到唐中后期,里坊制日渐松动,部分管理制度名存实亡。魏晋起,都城市场数量逐步增多,且多位于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区域,商人也开始在附近聚居。盛唐起,原有的市场管理制度受到冲击,出现了夜市,在坊内或者穿坊墙设店的行为屡禁不止。到后周、北朱时,由大小道路形成的“街巷”逐步取代里坊。随着商业的发展,除综合性市场外,街巷两侧涌现出大量店铺,还出现了大量专卖某种货物的专业街市。

(摘编自朱子墨《“天下之中”的建与设》)

材料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能提供充足水源,能发挥防御作用,并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动力,是早期人类将城市建在河流附近的重要原因。
B.《周礼·考工记》体现了先秦的“理想化”布局,但由于缺少实用性,秦汉以来很多都城没有完全按此模式建设。
C.宫城作为都城的核心,有处理朝政和供皇室起居的功能,其多处于地势较高处,不仅为了提升安全度,更为了产生君临天下之感。
D.古代都城的城墙是都城内各区域的分界线,城墙追求高度,会与地面形成较大坡度、设置“马面”体现其防御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是国家的象征与缩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其选址、整体布局和具体结构比经济管理、文化礼仪活动更重要。
B.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受到了“天人合一”、礼制、实用主义等多种思想模式的共同影响,布局凸显传统特色。
C.文章将不同历史阶段的都城建设进行比较,并注意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城建设既有延续性又在发生变化。
D.文章使用“不一定、完全、4000年、3或5个门道”等准确语言,传播古代都城建设的科学知识。
6.材料二体现了都城建设的什么结构特点?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2023-08-2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袒露在金陵

王彬

燕子矶是个小镇。矶,就在小镇的边缘。虽然称为公园,却并无多少公园气息,也不收门票,在我看来,不过是郊野中的一片绿地而已。

御碑立于矶顶,一方浅灰色的大理石,呆头笨脑地挤在一只四角微举的小亭子里。御碑雕镌的云龙蔓草已然漫汗,只有乾隆手书的“燕子矶”依然凝重丰硕,填满了松绿颜色,显露出几分天子气象。碑的阴面还刻有他吟哦的一首诗: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乾隆还有一首登燕子矶的诗:“插江当日此雄矶,振翼翩跹俨若飞。此际涨沙成沃土,春来惟见麦菲菲。”虽然贵为“惟以一人治天下”,却也遮掩不住艺术的贫乏,唯一的价值在于透泄了一点地理的迁延与变化。乾隆之前,大江逼临矶下而惊涛卷雪,到乾隆“御览”之时,江水退缩,只见到沙的淤积。哪里想到两百年以后的今天,大江又改回了故道呢。

燕子矶这个地方很怪,临江皆壁,石隙里挤满了凌乱的树木,有的已然绽出米色的花苞了。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就是从这里登陆而兵临南京城下。明末史可法奉诏勤王,为马士英所扼,痛哭还师,不遑见母,而有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沉郁苍凉极了。黄裳先生在一则散文中,将北京前门的箭楼比喻为亘古不飞的燕子,我觉得,将这个比喻移置于燕子矶也是适宜的,这下面埋藏有多少令人心碎而又血沸的历史啊!

扫叶楼颇怪,明明是龚半亩的故居,却镶嵌着一块光绪年间的敕建石额。龚半亩,是明清鼎革之际的山水画家,居于金陵八家之冠。隐居南京以后,在清凉山麓置地半亩,因此又号半面居人,时称龚半亩。他是明清之际伯夷、叔齐一流的人物,他的居处怎么会当得“敕建”呢?扫叶楼如今辟为龚半亩故居陈列室,虽然还保持着古朴的格局,却修饰一新,且新得发亮,新得与龚半亩联不到一起而使人生疑。

扫叶楼有一幅粪半亩僧服扫叶的肖像画,笔触虽然并不高明,却表现了他的某种心态。还有,八十叟林散之的手书:“满山落叶无根柏,胜国遗民白发僧。”这是一副,再一副:“一迳风花扫落叶,六朝山色摊重楼。”前一副为晚清陈延霖先生撰对,后一副则摘自龚半亩自己的诗,恰如其分地点明了他的漂泊身世与精神世界。我以为,无根柏犹如郑思肖的无土兰花,家国亡沦了,哪里是可以依赖的地方呢?白发僧无非是明末遗民的无奈出路。

他在《燕子矶怀古》中吟哦:

断碣残碑谁勒铭,六朝还见草青青。

天高风急雁归塞,江迥月明人依亭。

慨昔复亡城已没,到今荒僻路难经。

春衣湿尽伤心泪,赢得渔歌一曲听。

还有一首五律也是读之令人萦怀不已:

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

一夕金笳引,无边秋草生。橐驼尔何物,一入汉家营。

这首诗的颈联既用典又引述了两个古老的地名。在清凉山侧的钵山之前,有乌龙潭,相传晋时有乌龙出现,唐人颜真卿把这里作为放生之处。其东有武侯驻马处,诸葛亮曾在这里与孙权讨论建业形势,有“钟山龙盘,石城虎踞一语”。“石头城上翠孱颜,虎踞龙盘在此间。”毛泽东的“虎踞龙盘今胜昔”也出于此典。在清凉山的东南角下,还有两个古老地名:龙蟠里、虎踞关。龙蟠里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大屋顶建筑,飞檐红柱,是清人袁枚随园的一角——此翁曾厚着脸皮说,曹雪芹的大观园即“余之随园”。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也曾光顾此地,现在是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书库。至于“破寺入鸡鸣”则引用了梁武帝典。破寺即鸡鸣寺,位于玄武湖南岸之鸡笼山。大概,在龚半亩的时代已然相当残破了。

龚半亩的晚境颇为凄凉,他以润笔和课徒为生,曾受到向他索画的豪横之人的欺凌。他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倾盖如故,后事也终为其所料理。

听说,扫叶楼还悬有一副对联,“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脚为师高。”在还阳井,我向两个南京的大学生打听清凉寺,他们说,崇正书院即是。但是,看过路边的说明牌,我才知道这两个学生完全弄错了,还阳井就在清凉寺里面。相传清凉寺的老僧,终生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而须发至老不白,故而扫叶楼悬有“老不白头因水好”的对联。还阳井开凿于南唐李璟的保大三年,即公元945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光阴了。清凉寺建于南吴时代,其时叫兴教寺。清凉寺的历史不可谓不久了。可惜这里的文物与森森佳木,均毁于日本士兵之手。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对自己的文物,哪怕是百年左右的一座破院也拱若珍璧,而且要保持颓败的样子,屋瓦即使就要跌落,也不轻易更换。对邻国却非烧即毁,不知出于什么心态?

清凉寺残留一座清代的大殿,但我只看见一排破屋,覆盖着贝壳色的泥瓦,还有一方围墙,洇蕴着斑驳的胭脂的颜色,我疑心这是南京人的血。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文章以“袒露在金陵”为题,既点明写作对象,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因金陵而显露。
B.文章介绍龚半亩隐居地清凉山时,写出了由大观园到随园到古籍书库的变化,表达了对袁枚霸占随园的讽刺。
C.文章典故引用自然,让读者在时空转换之间体味到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广博渊深的知识学养和独立见识。
D.文章结尾作者由眼前围墙上斑驳的胭脂色联想到“我疑心这是南京人的血”,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8.文章主要写龚半亩及其隐居地清凉山,为何要先写游览燕子矶?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9.有人评价王彬的散文“始终保有着一份可贵的审视和质疑的目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宣公会晋侯、卫侯同盟于断道。二年春,齐伐鲁北,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城破,齐师遂南侵。鲁遣使如晋乞师。夏四月丙戌,卫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亦如晋乞师。晋侯遣师八百乘,命郤克将中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前夜,韩厥梦其父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逐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于车中。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前日,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辱两君。”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会齐师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克将戮之。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断道:晋国地名。②新筑:古邑名。③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④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B.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D.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边境地区,引申为狭小、粗俗、见识短浅等,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不同于今之品德败坏。
B.毙,因病或伤身体倒下去,引申为失败,如“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毙”即此义,又引申为今之常见义——“死”。
C.中御,在文中兵车里,尊者居中,韩厥驾车为尊,故居中。而在一般室内则左为尊,如《鸿门宴》范增座位尊于沛公。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缓缓拱手至地,头也缓缓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卫两国均被齐军击败,先后派遣使者到晋国请求援军,晋国派遣郤克率领八百辆战车规模的军队去救援。
B.齐晋两军交战不久,晋军主帅郤克伤重,部下解张和郑丘缓激励他抱定必死的决心,最终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
C.齐侯坚守春秋战国时的礼仪,没有让邴夏射“君子”御者韩厥,后来齐侯也被投桃报李,体面地避免了被抓捕。
D.郤克认为逢丑父与齐侯换了位置,并机智地让齐侯去取水,让齐侯得以逃脱,其智慧令人赞赏,故最终没有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2)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2023-08-3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梅花生长环境偏僻,以愤激之词“好风”反衬梅花坚韧的品格。
B.颔联以行人的凄凉神情、梅花开放的冷清情境表达对梅花的同情。
C.颈联用寒水照清影和蜜蜂逐香而来正面衬托梅花的美好姿态和幽香。
D.题目之“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像梅花一样品格的肯定与自我褒奖。
15.尾联写“江南酒”有何用?请简要分析。
2023-08-3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服饰衬托了自己的高大伟岸的形象。
(2)人们经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关系并不神秘,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2023-08-2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很难耐心地欣赏一场两个小时的戏曲演出,“短平快”的娱乐方式更容易吸引人。成名成家的戏曲角儿,可能放不下面子开直播,对这种新鲜玩意儿接受度不高。于是乎,一些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甚至从未当过主演的戏曲演员,在闲来无事时,干脆把小小的手机屏幕当成了一方舞台,以直播为职业。其中,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夜成名。

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而通过戏曲直播,一个戏曲演员可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就拥有数百万粉丝。戏曲演员在直播中尝到了甜头,一些戏曲院团也“集体”上阵,在会议室、在排练厅、在田间地头、在风景名胜区直播,花样繁多,

网络直播,说到底就是一种手段,一方平台,一个渠道。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的艺术。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为什么文中加点的“短平快”要打引号,而“粉丝”不打引号?请简要分析。
19.在文中括号里补写几个分句,用算账方式表达演员通过舞台表演一生收获观众不多的意思。80字以内。
2023-08-30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新职业之所以称之为“新”,是相对于传统雇佣模式下的职业而言的。网络新职业,因此对青年人具有较大吸引力。首先,借助互联网赋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喜欢从事灵活自由的工作,他们不囿于传统的就业观念,重视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岗位。多项调查显示,弹性的工作时间、管理宽松的工作场所、是青年选择网络新职业的主要原因。其次,一些网络新职业入行要求相对简单,收入相对较高,对于社会经验和技能水平相对缺乏的青年而言是较好的工作选择。青年选择新职业一方面是看好其行业前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储备社会经验。此外,网络新职业为青年人兼顾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有效统筹管理时间,发挥多个兴趣爱好,成为“斜杠”青年,在获得工作经验和更多收入的同时照顾家庭需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简述错误之处及其修改办法。
2023-08-30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年来,一些人总是想弄明白:纸质阅读好还是数字阅读好?“读屏”好还是“读书”抑或“听书”好?也有一些人表示,更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目的和实际效果。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阅读经历与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3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任务驱动型作文  媒介素养  终身学习  乐学 善学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