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2 题号:200005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种社会符号,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使得文化符号横跨多媒体平台的传播流动不可避免,形成一种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由英国著名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首次提出并作出详细阐释:“一个跨媒介故事横跨多种媒介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跨媒介叙事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联合完成对事件的叙述,进而生成不同的艺术变种;另一方面指再媒介转译后的衍生产品形成媒介增生的集群效应,在跨媒介叙事中,内容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进行再现,从而形成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进而形成跨媒介文化IP。IP一词本意是知识产权,泛指文化产业领域的内容版权。文化资源自身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只有经过再创造,成为商品符号,才能进入产业循环链而成为文化商品,并在反复使用和符号生产中实现增值。

2016年初,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过程,成为跨媒介叙事的典范。纪录片以影像叙事的方式将故宫文化资源转化为视觉符号呈现在大众眼前,从普通文物工作者的平常生活视角来呈现出人文气息,这种平民化、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的叙事模式,为大众留出大量进行文本再创作的裂隙与创作空间。“第一次近距离地展现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节奏轻快、视角新颖,让这一大片红墙金瓦的建筑群里,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用“日常”撑起宏大和厚重。另一方面,互联网弹幕网站为文本的解读与再生产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在互联网上通过弹幕讨论、剪辑、解说的形式不断增加原文本的理解维度,产生新的叙事文本。B站观众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本以“弹装再生产”与“视频再生产”两种方式实现了文本的再生产。

纪录片走红以后,制作方随之推出同名电影、书籍,形成一个IP 化的跨媒介叙事单元。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示范下,故宫以年轻观众为导向,创作出一系列跨媒介叙事文化产品,如真人秀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图书视频课程《你好呀!故宫》、玩具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等,形成了一个超级文化IP。

(摘编自赵亚曦、刘晓婷《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逃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媒体传播实践与挑战》)

材料二: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文化产品也丰富多样,但是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优质作品稀缺。于是创作者将目光转向了受众基础广泛、流传时间久、知名度高的经典之作,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编与再创作,以图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山海经》自问世起已有千年的传唱历史,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并不是近年来特有的现象,在古代社会已经有人发现了它除文本研究价值之外的可用之处,但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当时文本之外可利用的余地不多,开发样式相对单一,以书籍、画本为主,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发掘。到了现代社会,为满足社会文化体系的需要,对《山海经》改编和再创造的作品尽出不穷,在古代开发样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画册、游戏、动漫、电视剧、电影等文化创意产品。

长期以来,因为缺少官方正统的解读,大部分人只知《山海经》的存在,或对作品中怪兽异类略知一二,但对其它地理、文化、物产方面的知识全然不知。再加上《山海经》再创造的大多数作品不能尽如人意,一经问世便石沉大海。究其原因,改编者或只提取个别元素,或选择猎奇形象为宣传“噱头”,并未能抓住作品中充满灵性的部分,反而失去作品本身的特色。改编出的成品中优秀作品稀缺,以动漫为例,根据《山海经》改编的作品内容低龄化,画面粗糙,特效制作敷衍,人物塑造扁平化,部分引起热议的作品只是依靠明星效应。从受众心理来看,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存在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认为“传统”不符合他们对“时尚”的定义。

在当前,挖掘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就作品本身而言,学者们从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学、博物学等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解读,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因此,通过资源整合,从多角度出发,增强《山海经》的科普性十分必要。创作者们要寻找自我表达和满足观众诉求的平衡点,兼顾作品的科学性和美学性,创作出既有符合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有能够引人深思的内容。此外,《山海经》的创意与传播也依赖于前沿的技术。在对《山海经》进行重现的过程中,依托现代技术精益求精,加大视觉投入,不失为《山海经》文化产品良性发展和传播的有效方式。

像《山海经》一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素村,亟需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推行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守旧,更不应该投机,若将不合时代趋势的内容拉入现实只会产生扭曲的成果,这些畸形的存在必然无法健康良性地发展,从而成为一场短暂的、一厢情愿的狂欢。

(摘编自刘玉、刘宗逃《<山海经>当代的再创造与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横跨多媒体平台传播而形成的跨媒介叙事现象日益增多。
B.《我在故宫修文物》平民视角的叙事模式为B站观众的弹幕讨论提供了文本再生产空间。
C.《山海经》涉及领域众多、解读多样,增强作品科普性是对其改编、再创造的必要基础。
D.《山海经》自古就有丰富的发掘空间,在如今跨媒介叙事背景下已成了一个超级文化IP。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跨媒介叙事而符号化,并在反复使用和符号再生产中实现了价值增值。
B.故宫超级文化IP化和《山海经》的再创造与传播,给传统文化复兴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C.多种媒介平台与敦煌传统资源有效整合,也可能形成以“敦煌”为中心的超级文化IP。
D.虽然年轻人对传统天然排斥,但对传统的再创造不能简单迎合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作者记录了12位文物修复师对历史人生的回顾和感悟。
B.故宫博物院联合腾讯追梦计划,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故宫建筑文化游戏《故宫:口袋宫匠》。
C.鲁迅的小说《补天》对女娲补天的神话进行改编,实现了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创造性运用。
D.90后画师杉泽的作品《观山海》以国风画法绘制出了《山海经》中200余种异兽的形象。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有哪些措施,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隐居的时代(节选)

王安忆

文本一:

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这润染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

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

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

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

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

(有删改)

文本二:

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资产阶级右派。但无论是医师之间还是大学生之间都有着共性:他们之间有着些默契,从不互问来历: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时间长了,难免会露一些端倪,也不要紧,谁也不干预谁的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师范学院体育生与黄埔老生结成莫逆之交,那“老黄埔生红了脸,眼睛里也有了水光,有些倾心相告的意思,结果还是什么也不说”。

他们多的是心的孤寂,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的隐忍,是对那时代的无可奈何的忍受。“我们良善地期望去打开一扇扇紧闭的心库,好安慰寂寞的心。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孤独是不留一线缝隙的,他们将孤独坚持到底,永远居住在黑暗的影地里,这就叫隐居。”

在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是无奈的,无法选择的,他们被禁锢在那小天地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禁锢,荒凉。在这一个时期里,青年们普遍热衷于以文学来表达思想和心情,一是因为这时的青年大都是苦闷的,前途茫然,这茫然倒不是如“五四”的那样,徘徊式的,无从选择与决定;而是没有选择,一切都难由自己决定,束手无措的。然而他们却仍有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张扬着,不受拘束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的生活。“那阵子,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在农机厂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吃饭时则挤在最前面,一买一大堆,以至后来的人都没了菜。人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背地里闲话也很多。可我们不管这些,老实说,我们压根儿没把这破厂放在眼里,也没把这破县城放在眼里。我们我行我素。”二是对精神的追求则是近于痴狂的。在文学的资源相当匮乏的情景之下,他们的精神却分外积极地活跃着。他们为弥补精神的荒凉而不懈追求着,不只读书而且写作,他们不是书写历史的,他们书写的只是些随风而逝的私人生活。他们就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精神活跃着,为消除精神的饥渴而奔走着。

(节选自王安忆《读书笔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
B.作者先介绍黄医师是蚌埠名医,又通过农村和城市的病人不远万里、几经周折来向他求诊的情景,多角度反映黄医师的医术高明。
C.“油灯的一豆光亮”,一个“豆”字既是量词,实写灯光微弱,又将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时代里坚守自我比成暗夜里的光亮,具有象征意义。
D.黄医师在开会时会将双手笼在袖子里,和当地农民们习惯相合,这一细节照应开头,是乡村生活的强大润染力的一种体现。
2.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居的人们虽然承受着心灵的寂寞,但仍不互相探问来历,也不彼此倾心相告,心灵上的戒备会加深这种寂寞。
B.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知青们的“苦闷和茫然”与五四青年的“徘徊”都是时代的剪影。
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就是指下乡知青们行事张扬并且我行我素,经常聚在一起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的生存状态。
D.虽然文学资源匮乏,大多青年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哪怕是对个人生活的书写,也属于那个文化贫乏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
3.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黄医师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1-11-20更新 | 4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全景进程中,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权威、雅正、热烈、温暖、喜庆、吉祥、美好、成功、富贵、忠诚、希望、力量等积极文化寓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稳定的文化浸润和厚重的文化情结,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发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从中国的革命实践看,革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就在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揭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嘉兴红船启航,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高扬鲜红旗帜,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培育和铸就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所构建的革命文化,以完整的文化架构和明确的核心价值,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摘编自李秀梅《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材料二

我们已进入“万物皆媒”的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着“尖叫效应”,哗众取宠的内容容易引起围观,低俗庸俗的内容容易吸引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挤压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传播手段更多元,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这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条件。

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真理的味道》,从小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日报推出微电影《在场》,通过两个平行时空的间离与融合,重现了过去的历史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雄浑悲壮的历史,彰显出当下富足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这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优秀的红色题材短视频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选题角度新颖、内容具有极致的共情力、画面表达富有新意。具体言之,要找到讲述大事件的小切口,找到家国情怀下的小切面,以温情励志、营造情绪、刻画群像等为突破口,让用户觉得作品跟自己有关联。此外,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观众“云参观”红色纪念馆、展览馆,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在线解答革命历史知识等。

为红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不仅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更是让红色文化“火起来”。各地各部门应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比如,可以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综合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以前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开放展示的红色文化遗物遗址可以视、听、触多维展示,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

(摘编自包世琦《为红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积极文化寓意,如热烈、温暖、喜庆、忠诚、希望、力量等。
B.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还为现代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D.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受到一定挤压,但其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诗中流露的崇尚白色的审美观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处于主流地位。
B.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就能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C.微电影《在场》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时下火热的短视频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D.拍摄红色题材短视频除了做到选题角度、画面表达新颖外,还要以小见大地讲述大事件、表现家国情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红色是大雅之色、正统之色。
B.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篇。
C.梁启超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比喻少年中国。
D.李清照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赞颂桂花。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融媒体时代,如何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17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瓷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内续的表达特征与外延的形象表现之中。就内续表征而言,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情感不尽相同,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像及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更呈现出对美表达切入点不同而形成的多重视角。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以此进行深层次引导,促使观者得以感受到美,明确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形成美学心理的定向感知方向。

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正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品味陶瓷艺术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共性。翻开中国陶瓷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每一次进阶,器型、纹饰、材质的创新与发展,都与历史诸阶段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陶瓷器物的造物理念来看,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由此可见,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摘编自成珊珊《论陶瓷艺术的美育特性——以景德镇为例》练崇潮《传统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隐喻关系。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中,“白如玉”被列在第一位。国人对玉的喜爱折射出儒家学说的价值取向。瓷与玉本属一家,其原料皆为山中之矿,景德镇瑶里一带所产的釉石,外表看来犹如淡绿色的美玉。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玉为大自然用亿万年地火冶炼出来的“瓷”,瓷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用短暂时间烧制出来的“玉”,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后者却可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然而瓷器在硬度上不如玉石,任何鲁莽的摆放与碰撞都可能使之破碎,因此它比玉器更难于长期保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瓷的易碎性增加了它的珍稀性。由于四时温差和内应力的影响,有的瓷器上会出现被称为“开片”的细碎裂纹,后来人们发现一些裂纹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于是在烧制时有意为之,这方面的追求以宋代哥窑为最。碎裂本是瓷器的灾难,哥窑碎瓷却能以其“似碎非碎”的“碎裂美”,触动国人心灵深处的悲恫情怀,这是古代哲学残缺之美的体现。

美瓷如玉实属难得,但瓷的原料易得,制瓷工艺早已成熟,古代也不缺乏劳动力,这些都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中国在1718世纪期间销往西方的瓷器“达到好几亿件的数额”,“直至今日,景德镇每天仍生产大约一百万件瓷器”。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当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般的瓷瓶瓷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

“如玉”的瓷还具备“超玉”的可能,关键在于它能承载如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在西方,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最初在1849年的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出现,后来在欧洲被广泛翻制,最多时有二百多家瓷厂烧制这种图案。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行。为什么柳树图案在西方陶瓷艺术中传播广泛?有学者认为,陶瓷主要栖身于餐厅、厨房和卧室之中,中国文人雅士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与日常生活距离太远,而“安详而美丽”的柳树图案故事更有利于营造平和的家庭氛围。此外,柳树图案上不仅有故事,英国人还为其创作了一首世代传唱的儿歌,柳树图案的消费,不仅诉诸瓷具使用时的视觉欣赏,还伴之以听觉渠道广为流传,这种老少咸宜、视听兼具的娱乐方式,让瓷绘艺术产生类似综合性艺术的效果。

(摘编自傅修延《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艺术文化表现出的内续表征和外延形象,反映了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
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体现了“大巧若拙、大匠不雕”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C.景德镇瓷器要想恢复往日荣光,必须摈除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态,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
D.瓷之所以具备“超玉”的可能,是因为瓷比玉更能直观地表现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克罗齐的话是为了说明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旨趣对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材料一侧重从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述。
C.“瓷”与“玉”的打磨,“玉”只能是外形上的加工,而“瓷”可以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
D.绘制“柳树图案”的陶瓷在西方大为流行且主要用于餐厅和厨房中,足见这些陶瓷功能指向日常生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碎裂美”的一项是(     
A.在《论语·子罕》中,孔子与学生对谈中提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B.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游山时写道“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C.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塞窣片刻不息”。
D.曹禺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4.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代如何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