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2 题号:201169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①)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1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②)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③)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④,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夸张这几个词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讽刺是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夸张即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过甚其词。

(老舍《谈幽默》(节选)有删改)


注:王利发(茶馆老板、城市市民)松二爷、常四爷(闲散旗人)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秦仲义(茶馆房东)[1]外场人:指在外面做事见世面的人
1.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④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①不肯示弱       ②凑过去       ③并未立起       ④左顾右盼
B.①不肯示弱       ②要动手       ③并未立起       ④四下扫视
C.①趾高气扬       ②要动手       ③拱手作揖       ④左顾右盼
D.①趾高气扬       ②凑过去       ③拱手作揖       ④四下扫视
2.下列对文中人物语言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抖威风,……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见常四爷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敢于指出事件的实质。
B.“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见秦仲义是一个有报国之心、想要富国裕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C.“我说这位爷……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显示出松二爷作为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高人一等的气势。
D.“甩闲话”“这位爷”“外场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眼拙”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独具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
3.结合文本二的内容,请就文本一中相关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幽默效果的,谈谈你的看法。
22-23高一下·江苏扬州·期中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老舍(1899-1966) 戏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祥子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躺了三天,身上忽冷忽热,心中迷迷忽忽。恐怕就是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

……晃晃悠悠的他放开了步。看见了人马的忙乱,听见了复杂刺耳的声音,闻见了干臭的味道,踏上了细软污浊的灰土,祥子想爬下去吻一吻那个灰臭的地,可爱的地,生长洋钱的地!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这里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他坐在河岸上,落了几点热泪!

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河岸北的麦子已吐出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河南的荷塘的绿叶细小无力的浮在水面上,叶子左右时时冒起些细碎的小水泡。东边的桥上,来往的人与车过来过去,在斜阳中特别显着匆忙,仿佛都感到暮色将近的一种不安。这些,在祥子的眼中耳中都非常的有趣与可爱。只有这样的小河仿佛才能算是河;这样的树,麦子,荷叶,桥梁,才能算是树,麦子,荷叶,与桥梁。因为它们都属于北平。

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太阳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痛快得要喊叫出来。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决定走进城去。

……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拿着两包火柴,进了人和厂。天还没黑,刘家父女正在吃晚饭。看见他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

“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哼!”祥子没说出什么来。

刘四爷的大圆眼在祥子身上绕了绕,什么也没说。

祥子戴着新草帽,坐在他们对面。

“你要是还没吃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

祥子没动,心中忽然感觉到一点说不出来的亲热。……现在刚逃出命来,又回到熟人这里来,还让他吃饭,他几乎要怀疑他们是否要欺弄他,可是也几乎落下泪来。

“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

“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着祥子。“车呢?”

“车?”祥子啐了口唾沫。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过去。

祥子没去端碗,先把钱掏了出来:“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

刘四爷用眉毛梢儿问了句,“哪儿来的?”祥子一边吃,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

“哼,你这个傻小子!”刘四爷听完,摇了摇头。刘四爷仰着头似乎是想起点来什么。忽然一笑,露出两个越老越结实的虎牙:“傻子,你说病在了海甸?为什么不由黄村大道一直回来?”

“还是绕西山回来的,怕走大道教人追上,万一村子里的人想过味儿来,还拿我当逃兵呢!”

刘四爷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了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注:方言,意思是有所疑惧而惊慌)的解释开,老头子放了心。

“怎么办呢?”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

“听你的!”

“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

“不够!买就得买新的!”祥子没看刘四爷的牙,只顾得看自己的心。

老头子看着祥子,好像是看着个什么奇怪的字似的,可恶,而没法儿生气。待了会儿,他把钱拿起来:“三十?别打马虎眼!”

“没错!”祥子立起来:“睡觉去。送给你老人家一包洋火!”他放在桌子上一包火柴,又楞了楞:“不用对别人说,骆驼的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虎妞说的话写出了虎妞泼辣、爽利的性格,不经意中透露出对祥子的关心。
B.没有人关心祥子姓什么,是因为他自己都不在乎,也暗示了祥子身份卑微。
C.祥子送给刘四爷一包洋火,主要是为了不让刘四爷将骆驼的事说出去。
D.祥子对城里景象觉得有趣可爱,突出了祥子厌恶乡村,城乡差别观念很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浓墨重彩描写祥子吃两碗老豆腐,而略写祥子被兵拉去,详略得当。
B.小说主要采取顺叙的叙述方式和有限视角来刻画祥子病后恢复体力进城。
C.文中“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形象生动地写出祥子进城时的心情。
D.小说的语言平实生动,写人富于个性化色彩,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请结合文本概括刘四爷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
4.请概括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特征,分析景物描写在塑造祥子形象中的作用。
2022-05-31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right

李三: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哼!

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叫:李三!李三!)

李三: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表明李三懒惰、爱抱怨。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这句话指出了即使社会制度改革,人们依旧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B.选文中两次出现“后面又叫:‘李三!李三!’”,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茶馆事务多,与前文李三的抱怨相照应。
C.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D.“裕泰”的生存,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3.在《茶馆》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2023-07-01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宗月大师

   

①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②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就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不知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④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⑤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的,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⑥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智的。

⑦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⑧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来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做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⑨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⑩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⑪他是宗月大师。

(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篇文字如汩汩的泉水,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语言朴实无华.大俗大雅,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美。
B.“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运用夸张手法,简洁生动,又形象地表现出刘大叔声音洪亮,性情豪爽,也表现出“我”家的贫穷、破败。
C.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散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例如,全文多处对刘大叔“洪亮”的“声音”(笑声)的描写,其中划横线处的描写表现了刘大叔安贫乐道、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
D.“避世学禅”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宗月大师出家为僧后,依然以佛的慈悲心肠救济大众,虽出家,但并未与世隔绝。
2.作者说“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作者受到了宗月大师哪些影响。
3.文章通篇以“刘大叔”来称呼宗月大师,直到最后才点明“他是宗月大师”。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021-11-30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