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白(701-76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36 题号:2012548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 ·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鸷乌飞扬,大鱼跋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
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 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2.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

唐·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1.李白在诗中历数了各个时代的文学代表人物,其中“扬马”指的是汉代的                两位辞赋家。
2.沈熙乾认为这首诗“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请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志向的?试作赏析。
2020-07-16更新 | 11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描写了“明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B.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外,气势宏大,彰显了异域的粗犷。
C.结尾四句实写了戍卒望着边地景象思念家乡的愁苦脸色,以及高楼思妇不停的叹息。
D.全诗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了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哀婉凄凉,雄浑悲壮。
2.有人认为,本诗的中间四句凸显了全诗的主旨。请简要分析。
2021-12-10更新 | 8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巴陵望洞庭

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溪。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58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获赦,遂东下,过洞庭。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徂年,指流年,光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清晨,诗人登上巴陵,极目远眺,尽览周围景色;近观湖面,天光秋色倒映湖中。
B.“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与“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静动结合,富有层次感。
C.诗中写秋色时,先总写秋色苍然、际海明丽,再分写青山、绿水、船帆、飞鸟、清风等。
D.写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是为了用哀婉凄切的歌声,从正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2.通观全诗,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1-07-11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