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201292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与抒情,是文学写作的两大范畴。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囿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文类划分,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由此淡出观照、梳理,甚至造成了中国早期文学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误解。说体的提出和揭橥,正是考察先秦叙事文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和全新视角。

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字取自《说林》《储说》《说苑》等篇题书名之,含义并非说理、辩说,而是述说,用为名词即所说之事。先秦时,除《韩非子》将这种文体题为之外,《吕氏春秋·禁塞》在提到以说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下称五伯名士之谋后,称他们行说语众以明其道。也都是以指称传闻故事、历史故事。

这种叙事文本在先秦有时又被称为。叙述故事的文本何以会被称为,或者被称为?先秦时虽多义,但说话为本义,所谓道听而途说。如此则称作的文本当与说话有关,亦即这些文本最初应是出来的。正好也是说话;至于另一个表述,《墨子·经说上》云:或告之,传也。”“”“”“三个可以互代的称谓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由此可知,先秦存在记录源自讲说的叙述故事文本。口头讲说决定了它的情节性和描述性。

遗憾的是,说体这一源于述说的故事文本,述说母本其实大都已经湮没无存。庆幸的是,援用这些故事以叙史、论说、讲解,乃是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经说书、杂说书的普遍现象。通过对这些著作的考察,即可发现、揭示说体的存在。

《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吕氏春秋》两部著作中的文章几乎是同时写作、同时完成,将两部著作比对,其中不见他述、仅彼此互见的故事,诸如壬登为中牟令”“夔一足等,既不存在谁抄自谁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作者杜撰,只能是均援引自今已不见的某个故事文本,而内外《储说》又以名篇。这是先秦存在说体文本为人们所援用的铁证。互见故事中又有种种差异,则确凿证明了两书所援用的母本是说体而非书体,因为只有才容易信口开河白纸黑字则不会有这么多变异。

说体是对已经堙没在历史尘封中、不曾被命名和关注的叙事文本的新揭橥,随之而来的研究便都与字关联。

文学史审视对象的新拓展。对先秦说体的援用,才形成了先秦两汉诸子寓言、历史散文、史传文学等特有的文学体类和形式。要重现说体,必打破壁垒,不但《左传》《国语》《史记》等会因此被重新梳理,那些较难归类或涉猎不多的著作,诸如《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出土文献等,更会被纳入考察范围和视野。

传统学术疑难的新回答。比如《国语》《左传》,因被司马迁说同为左丘明所著、重心皆为春秋史且有故事互见者等而关系缠夹,几千年官司不断。其实,改用说体视角两相对勘,即可发现两书之所以造成如此复杂局面,乃是皆援用说体以成书。

出土文献价值的新发现。从说体角度重新审视出土文献,会发现《汲冢琐语》、汲冢《古文周书》乃是典型的说体故事文本,对先秦说体的存在有重要印证价值。

总之,说体范畴的提出,为先秦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将此研究推向深入,必将结出新的硕果。

(摘编自廖群《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在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中被忽视,造成中国早期文学拙于叙事的误解。
B.“说”“传”“语”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先秦叙述故事的文本可被称为“说”,有时也被称为“传”和“语”。
C.“说体”的“母本”大多湮没无存,但可通过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等对“说体”的普遍援用去证明“说体”的存在。
D.如果从“说体”的视角去比较研究《国语》和《左传》,便会理清两本书之间复杂的关系,解开两书作者的谜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说体”的起源与概念进行阐述,接着论述“说体”被湮没的状况及“说体”范畴的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将《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和《吕氏春秋》做比较,意在说明两者不是互相抄袭,也不是作者杜撰而成的。
C.文章以《韩非子》和一些出土文献为例,论证在“说体”出现后,这些著作将被重新重视,从而对其进行观照、梳理。
D.文章观点新颖、层次分明,围绕“说体”这一故事文本,对整体和局部的论证都是层层深入的,结构严谨又具有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体”的文本最初应是“说”出来的,包含着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成分,口头讲述使其具有情节性、描述性特征。
B.“说体”容易“信口开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书体”则是“白纸黑字”,因此“书体”的文学价值要大于“说体”。
C.“说体”的出现,为研究文学史、传统学术和出土文献的价值都提供了新的角度,将对先秦文学的研究推人新的深度。
D.“说体”中“说”的本义是说话,在先秦多指传闻故事、历史故事,这与后来的“传说”“小说”也应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虽然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成就,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未终止,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现象。这一时期,虽然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臻成熟,但以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仍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主导地位,不仅工人缺乏福利保障,劳动与生活条件也十分落后,而且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甚为严酷,从而迫使工人反抗资本压迫的情绪日益高涨,改变悲惨处境已成为广大工人的强烈愿望;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受资本积累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是工人贫困的加剧与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与之而来的是广大工人虽然付出了艰辛劳动,却日益贫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再加上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激化而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破败现象的持续出现,在促使工业制成品的大量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出现大量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等社会现象,这也加剧了工人的生活困难。对此,如何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严酷压榨,实现自我解放和公正自由也成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且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广大工人阶级的强烈愿望。在此背景下,形成一个能够为了广大劳动群众自身根本利益,有效指导工人运动,实现工人解放的理论也成为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强烈呼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解放劳苦大众,谋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础上产生的。而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其也将自身理论立足点置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基石上,将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自身理论的重大使命和目标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此,马克思主义虽然内容体系庞大,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引领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化解实践难题中彰显自身科学价值与实践效力,充分表达人民呼声和愿望,深刻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真正为人民而生,并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源源不断的营养与动力。

在实践上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为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就开始了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发展历史。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切中工人生活实际,反映工人利益诉求,强烈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同时又准确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内在机理,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充满了真理的力量,由此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在工人中的传播与发展使得自身理论地位在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间逐步脱颖而出,实现了由弱变强再到主导的转变,不仅在维护国际无产阶级整体利益,提升工人运动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还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飞跃,使社会发展朝着人类解放的既定目标驶进。

(摘编自贺敬垒《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力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臻成熟,劳动产品才开始有了剩余。
B.马克思主义充满了真理的力量,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C.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工人的贫困,摆脱剥削、谋求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已成为整个工人阶级的强烈愿望。
D.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创立并完善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博大精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
B.使用关联词“虽然……但……”论述资本主义的成就和弊端,客观公正;运用“从而”“为此”等词语,论述层次分明。
C.文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概括了上文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增强了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本文末段重点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性和强大力量,并指出该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属于人民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B.资本主义经济的萧条破败,会导致出现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等社会现象,从而加剧工人的生活困难。
C.马克思主义自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与动力,在化解实践难题中彰显出自身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效力。
D.资本积累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甚至会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23-05-21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狭义的“乡土”专指家乡、故乡这一特定的区域,广义的“乡土”则泛指地方、地区。中国是乡土大国,在广义上主要由大城市、小城镇、村庄、山峦、河流等物质地理空间构成,每一种空间都有独特的故事与风景。自近现代以来,这些乡土空间都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表现空间,特别是小说文本,大多数都是围绕这些空间展开叙事的。乡土空间作为一种现实与象征的结合体而存在,不仅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而且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土中国,河流是极为重要的乡土空间,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河流因其流动性、绵延性而具有灵性与诗性,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上善若水”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河流的流动促发了文学家的灵感;而历代诗人词家对河流的歌咏更使得它们具有诗性与灵性,河流便成了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在现代作家的笔下,河流也是如此,浪漫诗人徐志摩在他的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写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徐志摩用天才诗人的语言描写出了康河的灵性之美,徐志摩对自然情有独钟,自然或者说康河是疗救他心灵创伤的良药,特别是康河,那里有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与悲伤。河流的灵性在现代诗歌、散文中常常得以展示,而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小说这一文体也受到河流灵性的感染,比如现当代文学中的“诗化小说”便是典型例证。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如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促发他们的诗情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诗性升华。

二是河流这种流动的美学特征很容易影响到人们的性情和审美观的形成。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

三是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象。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河流意象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四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现代工业、都市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与传统中国社会异样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远离那种原始的、古朴的自然风景和美好的人情人性,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对以河流为代表的乡土形成破坏、侵蚀,这些都使得人们特别是文学家们在彼此、今昔的对照中更加怀念那乡土上的一切风景与人物,“昔日那个笼罩着温情诗意的田园便从烟雾迷蒙中浮现出来。”这也是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的独特意义之所在。因此,河流与诗化小说之间的姻缘也可得到某种解释。

英国著名学者休·霍顿说:“河流增加了诗意的流动性并强化了文化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瞬息万变的、川流不息的动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姿态。”河流是变化与永恒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各种现代话语的审美观照下,河流空间的诗意特性才更为凸显,在文学家们带有现代性追求的乡土审视与回顾中它们的意义也才更加重要与多元。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乡土”,都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B.河流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河流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空间。
C.河流之所以成为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
D.作者列举沈从文、孙犁等作家及其作品,意在强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所知道的康桥》一例中,康河是徐志摩精神的皈依与寄托,他笔下的康河是诗性与灵性的载体。
B.“我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说明具有流动美学特征的河水塑造了作家的审美观。
C.“河流意象”意蕴丰富,诗意犹存,但现当代作家关乎河流的诗性作品乏善可陈。
D.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成了当代文学家追怀乡土风物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水经注》中记录的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都写到了河流,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北方的河》中,作者用浪漫、热情的想象突破了河流自然意蕴的局限,赋予了它们更为深广的精神文化内涵。
C.《北上》里沧桑的大运河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它所蕴含的文化气质业已融进我们的骨肉血脉。
D.《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河流”意象构建起的东北小镇文学,表达着对存在、生命、死亡、文明的思考。
4.有人说“河流是生命之流,文学之流,进步之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2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光”,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 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济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史蒂芬·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切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B.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文中用较多篇幅写到有关“两只鸽子”的事情,有哪些作用?
5.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完成的科学发现的意义。诺贝尔颁奖机构评价为:“使人们有可能获得很久以前宇宙诞生时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请结合本文内容。解释这句评价的含意。
2023-04-26更新 | 5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