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20129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探测太阳的意义是什么?

赵坚(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太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全世界又进入太阳研究新的高峰期。探测和研究太阳活动,提出应对措施,可以降低或规避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十分必要,不能缺席。

记者:人类目前对太阳探测的进展如何?

赵坚:自古以来,人类对太阳充满了好奇,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观测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已发射了70多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主要聚焦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研究。

(摘编自崔兴毅《为什么要探日》,《光明日报》20211015日)

材料二:

202110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a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发射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南京大学还联合组织发起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征名活动,经过征集、通选和专家推介三个环节,最终定名羲和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摘编自《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探测太阳有何意义》,新华网20211015日)

材料三:

国际上已有几十颗专门或相关的太阳探测卫星了,近年来,我国发射了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美国也发射了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中国还有必要发射一个全新的太阳探测卫星吗?

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的答案是:当然需要!甘为群解释,帕克号是飞到太阳附近进行观测的卫星,这也意味着会受到非常强烈的热辐射,不能对太阳进行直接的成像观测。所以,‘帕克号’只能局地探测太阳大气中的粒子,磁场和太阳风等太阳环境。而夸父一号是直接太阳,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对太阳进行成像,与帕克号’在科学目标上是不一致的,可以互为补充。

義和号则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目标是从技术上验证一种卫星平台—双超平台。甘为群介绍,夸父一号这颗卫星是专门为太阳观测而提出的,是完全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所以这颗卫星的提法是空间科学卫星,这跟羲和是不一样的。此外,羲和号夸父一号在科学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波段等方面均不相同。

据统计,2010年左右,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论文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但我们写论文所用的绝大部分观测数据都是来自国际上的太阳卫星。甘为群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11年提出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项目,如今,万事俱备,且看中国!

(摘编自《夸父一号如何逐日》,《光明日报》20221010日)

1.下列关于我国“探日”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世界进入“探日”的高潮期,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在“探日”方面刚起步,参与“探口”的行列,是十分必要的。
B.“羲和”号的发射填补了我国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空白,也填补了国际在太阳物理领域探测的某些空白。
C.探日卫星的名字是“羲和”“夸父”,两者都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此命名寓意着中国探日梦想的起源与延续。
D.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的论文早已处于世界前列,但因为“探日”卫星数量过少,论文所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探测太阳对地球电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一定措施,可以避免太阳对地球造成的不利影响。
B.当前的探日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因为他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C.“羲和号”“夸父一号”“帕克号”都是太阳探测卫星,三者的探测目标不同,但综合来看,“夸父一号”更能体现探测技术的先进性。
D.在“探日”方面,中国虽然起步晚,但中国科学家相信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一定会很快超越其它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3.与“探月精神”一样,“探日”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请对材料中体现的“探日”精神进行概括,并谈谈这种精神对自己的启发。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起,《科学通报》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当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从专业研究和科学传播角度进行深度解读。2014年末,本刊编委钟扬教授,带着对我国科学家早日获奖的期盼,圈绕“诺奖”这一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科学通报》:请问您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诺奖”的?

钟扬编委:我关注“诺奖”可以说是从关注国际上的科学研究开始的。1989年我第一次迈出国门,参加国际植物物种生物学会议,自此就一直关注科学家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通报》:您对获得“诺奖”有怎样的了解?

钟扬编委:在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他们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并不多,其中有些论文没有发表在所谓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甚至还有论文并未发表在英文刊物上。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但不太为国人所知的原因就是诺奖评选规则——如果某项研究进入诺奖评审程序,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或原始记录。这里,“原创”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通报》:那么,您是否认为发表在中文刊物上的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当然,包括《科学通报》。《科学通报》发表过一大批优秀的代表性成果,如袁隆平先生的水稻雄性不有理论等。我们经常提到《Nature》和《Science》的栏目丰富,其实不光是栏目,我们还应该关注其内涵。而在我们这本刊物中,还没有专门报道中国西部科学的栏目,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我不反对我国很多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国际化提高自信,而不是通过国际化丧失自信。如果我们期刊国际化了自信心增强了,大家反过来认为中文刊物也能够做得很好就对成长多出一份力。

《科学通报》:凭着您对“诺奖”的了解,可否预测一下,在科技领域,我国最早将于何时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大家都愿意相信20年内我国能够获得“诺奖”。中国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举世瞩目,因而很有可能达到critical mass,即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临界量。

我国首位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女性,要让中国女科学家获“诺奖”的预测成真,要给女科学家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是青年女科学家,要为她们加油鼓劲。

(摘编自《科学通报》)

材料二:

2017925日,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尽管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仍有三百多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去送别。钟扬的骨灰抵达上海后,近百名师生等在机场,站在雨中,迎接他,陪他最后一程。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雪山巍巍,江水泱泱。他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但他留下的4000多万颗种子,还在休眠中静静等待发芽。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用蓬勃的生命告诉人们,曾有这样一位大学教授,用短暂而壮丽的一生,谱写了传唱千古的生命之歌。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的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往往,为了采集更多更优质的种子,钟扬和学生们一年行走至少3万公里……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搞科研嘛,不愿当官,写点论文,走点捷径,奔个院士总应该吧?”钟扬的学术成果300余项,早有资格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手下一批人干活”。可钟扬就是“不通世故”,非要撑着多病的身子去高原采集种子,“既无经济效益,又无名无利”。

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植物学家,这样说:“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植物给我的人生启示。”

名,钟扬看不到眼里;利,就更与他无缘。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钟扬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西部省份,不少已成长为科研带头人。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精神和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摘编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我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书写史。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再到载人航天、科技抗疫….…一项项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接续奋斗和砥砺前行。

面对百年变局,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向科学技术要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回应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迫切需求和呼声,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征程。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权威,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原创独有上下功夫;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要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积极提携后学,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摘编自《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认为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不是在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要注重成果原创。
B.《科学通报》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品牌,更要通过国际化增强自信才能做得更好。
C.中国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钟扬认为还应为中国女科学家创造更好条件。
D.没有科学家精神就没有我国的科技发展,科学家需要接续奋斗,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通报》围绕着诺贝尔奖对钟扬进行采访,表达了对钟扬获得这一奖项的期许。
B.材料二多角度选取钟扬献身科学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C.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已经侵蚀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D.只要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就能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促进科技进步。
3.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三论据的一项是(       
A.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克服千难万阻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B.苏步青和陈建功分别领衔创办了微分几何和函数论研讨班,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C.何继善发现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时,不盲从盲信权威理论,大胆创新,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
D.在FAST施工期间,得知工人们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非常困难,南仁东亲自为他们量身购买了T恤、休闲裤和鞋子。
4.《科学通报》的记者是如何使访谈一步步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三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些精神在钟扬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03-02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实事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3万多件环境问题举报已基本办结。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第三批环保督察,共立案处罚8687家。由此可知,环保督察保持了高压态势,直指各地环保工作的真问题,毫不避讳。
B.中央环保督查组拘留405人,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把环保责任落到实处,这不是一场单纯的“问责风暴”,更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
C.中央的环保督察意见,一方面能够让中央以宏观视角对环保工作进行统筹监管;另一方面使督察对象从企业扩展到党政机关、公众,形成了全覆盖的环境治理模式。
D.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对剩余省区也正在进行督察,至此中央环保督查实现了全覆盖,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严格执法一刻也不能放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上开始引起关注,既表明了国家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向世界做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
B.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能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C.材料二和材料三从正反两面进行报道,材料二为国人呈现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活标本,材料三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给某些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政府官员敲响了警钟。
D.从材料来看,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E.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民生工程,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应躬身践行,从点滴做起。
3.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1-08-07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持续调动人才积极性、释放人才活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选项”。多渠道吸引人才、多举措留住人才、多尽力扶持人才,使各路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精英、巨匠不再是远离乡村的“离家雁”、短暂停留的“淘金客”,而是真正心系故乡、心系农村的“新农人”,致力乡村发展,争做乡村振兴的“当家人”。

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人才“上山下乡”工作的配套文件,将人才“上山下乡”工作要求具体化、公开化。切实加强致力乡村振兴工作人才的各项保障,将“上山下乡”工作作为人才职务晋升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明确在同等条件下将其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依据,促使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要让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意识到自己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将扎根乡村发展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支持返乡党员大学生等参与基层党支部选举。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参加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支持成立乡贤议事会,引导在外发展的有志之士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培育农村人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其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公益志愿服务等。

做好基层舆论工作,对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至关重要。展现新时代乡村新风貌,提供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就要改变“回农村没出息”等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村缺乏政策、发展缓慢、难以施展拳脚”的刻板印象。要挖掘乡村振兴中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典型。创作有志青年“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用百姓听得懂的方式来宣传。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百姓,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展现当代乡村人才的责任担当与价值发挥,让大家认识到只要持续发力,更多人才将在乡村建立美好家园、实现人生梦想。

(摘编自《培育“新农人”,振兴“新乡村”》)

材料二:

要创新机制,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乡土人才等现有各类农业从业人员培育,开展精细化培训,实施定向培养计划,激发“存量”人才潜能。一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浙江省丰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积极鼓励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等服务。二是实施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坚持主题培训与专题培训、课堂培训与实地教学、集中授课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对现有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开展政治理论、领导方法、政策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增强其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主要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在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的开发建设;适度增加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四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示范工程。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加强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和示范,定期举办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增强乡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发挥乡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摘编自邢明《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撑》)

材料三:

安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党员赵九梅已经找到了实现梦想的一片天地。4年前,她来到巢湖市黄麓镇芦溪村巽风湖生态农业因进行为期一年的创业孵化。一年后,表现优异的她正式担任公司总经理,带领团队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种水稻、养龙虾、卖大米、采摘果蔬……一座占地4000多亩的农业综合体在她和大家的努力下日益壮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带动了周边100多名农户脱贫致富,同时,她还带领巽风湖生态农业因在母校设立培养培训基地,积极培养更多的多元化人才。赵九梅说,是学校实行的“三三二”培养模式让自己早早打下了基础:“我们前三个学期在学院学习通识课程,第四到六学期进入试验班进行针对性学习,第七学期组成3到5人的团队进行创业孵化,毕业后进农场。这种感觉就像坐上了直通车,又快又准。”当地政府也积极宣传她,称她为90后“现代青年农场主”。

(摘编自张胜、王斯敏《乡村振兴急需更多优秀“新农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调动人才积极性、释放人才活力是增分项,必须多渠道、多举措,尽力培育新农人。
B.乡村振兴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时,可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吸纳在外发展的有志之士,听取他们更多的意见建议。
C.乡村振兴创新人才机制,加快现有各类人才培育,开展精细化培训,实施了定向培养计划,激发了人才潜能。
D.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可结合主题培训与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管理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了“离家雁”一词,并与“新农人”一词相对应,意在倡导改变乡村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
B.人才“上山下乡”工作举措除了要求具体化、公开化,还需要加强致力乡村振兴工作人才的各项保障。
C.材料一创作有志青年“沾泥土”“冒热气”的作品,强调宣传乡村振兴中各领域典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D.材料二列举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的多项举措,意在论证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存量”人才潜能。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一家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技术人员在组培室指导马铃薯育苗。
B.江西省铜鼓县当地农业、商务等部门近两年培训种养、农村电商等人才4000多人次。
C.近日,云南省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暨全省林草科技管理工作培训班在昆明市成功举办。
D.山东省东营市举办以“匠心传承技能富民”为主题的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新农人”下一个简要定义。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三中“新农人”赵九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优势。
2022-10-16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