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8 题号:201472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这是由其阅读价值、经典意义及阅读难度等因素决定的。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提升情操、气质、人格境界的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然后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C.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
B.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把词读深读透。
D.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诗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思想意蕴。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各自在论证结构上的安排。
5.下面的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1-12-05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装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拉近他们与民族戏曲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A.抖音中的戏曲短视频
B.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交融的《牡丹亭》
C.具备古典美的《曹操与杨修》
D.融入了乡土歌谣的音乐剧《汉密尔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1-04-26更新 | 2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发现,异化劳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范围内。它表现为劳动创造的产品演变成否定劳动的存在,与劳动对立。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雇佣条件下,劳动被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也被异化。换言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即异化的生产关系,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劳动者生产的全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人好像是为资本家劳动,最终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逐渐与人相分离、相对立。

异化劳动不仅表现为人们受劳动和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支配,而且扩大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拜物教指的正是物反过来支配作为主体的人。

异化劳动促使商品拜物教的产生。马克思认识到,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想要通过劳动实现养活自己的目的,就只能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劳动产品,进而获得工资。劳动产品必须进行交易,变成商品,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最后实现价值。商品的命运支配并决定了人的命运,人人都希望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原本由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变为支配人的力量。

商品拜物教进一步发展为货币拜物教。商品的交换关系在市场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进行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使用价值,会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流通。这时,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并获得价值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人们就会迫切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获得钱币。

我国目前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容易被眼前的商品世界、货币世界所蒙蔽,加上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会滋生如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等不良思潮。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将人民当作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就能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这样,拜物教思潮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观基础。

(摘编自汪单玲《浅析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

材料二: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目的是要实现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真正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建设这一单一领域的发展。”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极为重视的方面,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够谈其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四个坚持”中强调的。现代社会,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拜物教思想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它曲解了基本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经济性,而且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盲目崇拜正在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人们才能从事他们所喜欢的自由的工作。目前,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科技跟不上来,这就导致了西方的商品对我国商品的冲击,导致西方商品在我国的畅销。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我国最根本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发达国家程度,这有可能导致大众产生媚外心理,被物质所驱使。归根结底,我国还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创新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积极引导各主体参与,构建推动创新的制度框架,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由此以往,一定能够彻底摆脱拜物教的束缚,迎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人们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货币这位彻底的平等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因为货币,人们分辨不清什么是邪是正、什么是黑是白、什么是美是丑、什么是对是错,货币的魔法般的能量让世界的规则颠倒。”这就会导致人们认为货币是万能的,对它产生迷恋,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对于其他方面的追求,这就需要通过法治手段来遏制商品拜物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危害。尽管我们无法彻底根除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拜物教,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法律的约束和惩罚功能,将其限制在最小的程度,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摘编自石梦瑶《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资本主义雇佣条件下,劳动被异化即意味着人的本质被异化,最终导致劳动成果与所有的人分离。
B.异化劳动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作为异化劳动的后果,货币拜物教又是由商品拜物教发展而来的。
C.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拜物教滋生有一定必然性。
D.目前市场上存在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会导致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超过对其他方面的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工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创造的产品变成否定劳动的存在,与劳动对立。
B.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企业中所有工人都渴望把劳动产品卖出去实现价值,这是商品拜物教下产品支配人的表现。
C.现阶段,商品拜物教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但这并不能否定我们在社会的发展目的上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根本的不同。
D.如果法治不能彻底根除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拜物教,也就意味着生产力便不能够彻底摆脱拜物教的束缚,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反对货币拜物教思想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4.两则材料都围绕拜物教展开议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析。
5.新时代,我们该如何抵制拜物教的危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18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