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29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
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
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强烈地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华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特点。
D.作者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素无华。
8.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项羽放手一搏……人生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子的选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分析。
2023-09-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9. 下列对课本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和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B.孺子,文中指幼儿、儿童,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相同。
C.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D.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2023-09-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伤害,残害)       ②天下仁焉(归附)
B.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施不孝(怎么)       ②自者无功(夸耀)
C.①客得之,以吴王(劝说)             ②越有难,吴王使之(将领)
D.①众人之所过(重复)             ②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1. 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请买其方百金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坚不能自举也
2023-09-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用/剖以为瓢B.我世世洴澼絖/吾其无用而剖之
C.始足下/常几成而败之D.自见不明/死而不亡寿
2023-09-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