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201488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材料二: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区冶,欧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于铸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相为天子A得人于朝廷B将为天子C得文武士于幕下D求E内外F无治G不H可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鈇钺,指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文中是乌公节度使身份的象征。
B.处,文中指处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处其厚”中的“处”含义不同。
C.夺,文中指夺取、抢夺,与成语“喧宾夺主”的“夺”含义相同。
D.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中的“颜色”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说“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B.韩愈说乌公“以礼为罗”,把用礼节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之义。
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乌公的出现,才被招募至府中。
D.韩非采用类比论证,阐明了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和方法,说理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 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时之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 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 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 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 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 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 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 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 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 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 舅犯则以兼之矣。 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 “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而不胜A则国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万世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满足,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中“厌”字的意思相同。
B.“一时之权也”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权”字的意思相同。
C.何伤,指损害了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何操”表示拿了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D.道,指说、讲,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中“道”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将与楚国人打仗,为楚国人多而自己国家人少而犯难,于是先后召来舅犯和雍季商议,雍季对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对。
B.晋文公虽然对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却采用舅犯的计谋和楚国人作战,并且打败了楚国,回朝后对舅犯和雍季都进行了封赏。
C.有人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韩非子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是晋文公所问的问题过于宏大。
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没有理解舅犯的话,舅犯所说的“不厌诈伪”是在打仗时用来对待敌军的计谋,是非常有用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2)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
5.孔子(仲尼)和韩非子对晋文公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有何不同看法? 请简要说明。
2023-08-11更新 | 1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任法。圣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不以爵禄便近亲则劳臣不怨不以刑罚隐疏远则下亲上。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子亲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

(节选自《商君书·修权》)

材料二: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学、托伏深虑者,大者非世,细者惑下;上不禁,又从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实,是无功而显,无劳而富也。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

(节选自《韩非子·诡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A爵B禄C便D近E亲F则G劳H臣I不J怨K不以L刑M罚N隐O疏P远Q则R下S亲T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明主爱权重信”的“爱”,与《诗经·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意思相同。
B.“故赏厚而信”的“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波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
C.五霸,文中指春秋五霸,是当时参与争霸最具代表性的五位君王,各类史家看法不尽相同。
D.“非私天下之利也”的“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君认为国家的安定有法、信、权三个因素,其中法度与信用,关乎君臣双方,而权力却是君主独自掌控的。
B.商君认为,除了尧,谁也没有办法不根据法度就断定人的知、能、贤与不肖,因此必须确定法律,明确公私界线。
C.商君认为,臣民往往看君主的喜好行事,君主的喜好会左右臣民的行为,君主想要端直之士,就要讲究法律。
D.韩非认为,君主对从事私学、老谋深算的士人不必加以禁止,而且可以用美名去推崇他们,用实利去感化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
(2)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子亲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
5.商君与韩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如何看待“立法”的,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2024-03-14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甚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甚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中的“发”相同,和“百发百中”的“发”不同。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被,和《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相同,和《屈原列传》中的“忠而被谤”中的“被”不同。
D.幸,侥幸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与妻书》中的“今日吾与汝幸双健”的“幸”词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5.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2024-01-07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