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创新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23 1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来,中国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这些文人墨客与酒有关的诗文词曲,构成了中国酒文化丰富的表现形态。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重要价值。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李白深受道家思想之影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孤标傲岸,有“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的飘逸,让人体悟到发自生命本真的自由意识的存在。这种自由是审美化的心灵,是自由化的心灵。而审美化的心灵则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做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固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他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祖先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主要表现在感性对理性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超越,自然对社会的超越,个人对群体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超越更强调对现有环境的突破,是一种由此到彼的逾越和接纳。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和相当普遍的基础。人生于世,苦多乐少,每处逆境,辄自长吁短叹,纵酒狂歌,消遣烦恼苦闷,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和名篇佳句。如古乐府诗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崇嗣的“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求。不知将几斗,销得此来愁”。喝酒饯行是古今中外流行的一种礼仪,亲朋好友的离别,常常设酒食送行,很多文人墨客借酒吟诵亲朋的离别愁绪。借酒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感叹世事之悲的佳作亦多,构成了中国酒文化题材忧愁意识的重要一维。

酒与英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重要主题。“酒壮英雄胆,酒助英雄兴”,英雄离不开酒,酒也离不开英雄,英雄不喝酒就少了几分豪气,酒离开英雄仿佛成了开胃养颜之饮。古代战事,酣战之时当以烈酒解渴,攻克城池定痛饮三日;四面楚歌亦是长饮悲歌,壮士赴义必碗酒送别;关羽、张飞的勇冠三军,无酒不成其威;武松、李逵的豪侠果敢,无酒不成其勇。曹操是一代乱世枭雄,一生嗜酒善饮,设宴邀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觥筹交错之间斗智斗勇,一个佯装糊涂、韬光养晦,一个心怀狡诈、步步紧逼,把英雄的智与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太祖赵匡胤以酒后“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后又以“杯酒释兵权”,不动声色收回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酒既是刺激英雄的催发剂,又是英雄性格得以完成的载体和象征。真可谓,无酒不英雄,越喝越英雄。这种男儿加美酒等于英雄的观念,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主体的审美情趣,我们也可以从饮酒风习及其方式中找到印痕:秦汉尚阳刚、尚力量,魏晋尚放达、尚狂诞、尚自由,唐代尚奋发;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政家之饮尚智,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无不毕现于杯酒之中。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饮酒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享受。中国世俗百姓和文人在长期的饮酒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习俗、审美追求、价值判断、精神境界,这些构成了酒文化物质层面之上的精神美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酒文化精神。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在饮酒时留下的诗文词曲、佳作名篇,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
B.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中国酒文化精神崇尚追求自由,而这种自由能摆脱束缚,恢复和重建心灵的本真形象。
C.在宴饮和郊游中,中国文人借助行酒令这种娱乐方式主要是为了调节气氛,酒令形式丰富多样,并不单一。
D.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饮酒风习和方式上,如秦汉尚阳刚、魏晋尚放达、唐代尚奋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现了李白借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了人生自由的状态,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追求。
B.在酒友聚会时,不通音律的陶渊明取无弦琴抚而和之,并认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说明陶渊明达到了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境界。
C.无酒不英雄,张飞无酒不成其威、李逵无酒不成其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都体现了英雄的智与谋。
D.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可见其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且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忧患意识”的一项是(     
A.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B.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贺知章:“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4.本文讨论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5.欧阳修被贬滁州,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中的“超越意识”,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炮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儿,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呀,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粗犷,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
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
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材料二: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区冶,欧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于铸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相为天子A得人于朝廷B将为天子C得文武士于幕下D求E内外F无治G不H可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鈇钺,指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文中是乌公节度使身份的象征。
B.处,文中指处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处其厚”中的“处”含义不同。
C.夺,文中指夺取、抢夺,与成语“喧宾夺主”的“夺”含义相同。
D.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中的“颜色”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说“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B.韩愈说乌公“以礼为罗”,把用礼节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之义。
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乌公的出现,才被招募至府中。
D.韩非采用类比论证,阐明了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和方法,说理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源自《周易》“龙战于野”,意即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②鲸鲵:大鱼名,雄曰鲸,雌曰鲵。此处指曹魏与东吴激战的军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可知、诗人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者结合起来,借歌咏赤壁表达了送别之意。
B.诗人将想象中烈火云海的虚景与眼前沧江澄碧的实景相映照,形成时空交错的沧桑感。
C.同样是咏怀周郎赤壁,李白抒发了建功济世的壮志,不同于苏轼以樽酒酹江月的慨叹。
D.本诗用七言古体,句法、韵脚自由,以夸张恣肆的笔墨书写慷慨雄壮、振奋人心之歌。
16.本诗开头两句写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