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4 题号:20165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你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来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①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②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③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④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⑤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材料二: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王维是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期《说意境》)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境界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在实景之中窥见自我心灵的反映,化而为虚境,将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就是“艺术境界”。
B.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意境,才能构成艺术。
C.王国维对“意境”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而中国传统美学则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D.西方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并不追求在作品中超越现实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阿米尔的话,论证了自然风景的重要性,没有自然风景,就无心灵的映射。
B.材料一结尾引用恽南田的话,强调了“意境”是艺术家开辟的异于人间景物的新境界。
C.材料二对比了中西方艺术家在刻画具体物象上的差异,说明意境是中国艺术家的独创。
D.材料二中王夫之评论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说明逼真的刻画有损于意境的营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天净沙·秋思》前四句写景,只有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写情,“情”和“景”相对独立,不能做到“情景交融”。
C.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句句写景,却融合着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符合“境生于象外”的理论。
D.《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歌唱了莫斯科人民对祖国、亲友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给人以共鸣和美感,很有意境。
4.两则材料中“意境”的含义是否一致?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3-09-11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亲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团体格局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选自辛勇亨《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此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B.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可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因素。
D.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往往渗透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其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围绕“差序格局”开展研究,但研究的背景和结论有所不同,材料二对费孝通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补充。
B.现代保甲制度曾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而今“团体格局”渗入到“差序格局”中,使“差序格局”有了新的内涵。
C.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虽然让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但“利益”尚未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亲疏关系的重要尺度。
D.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人们更重视以生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特征的一项是(     
A.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6-1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而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和互补性。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教育心智塔(如图1)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

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人文的一部分。科学,即便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它生产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无一不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层面,科学必须还原为人文,才能真正显现其作为科学的意义。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的目的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不是止步于记住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不过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知识唯有转化成智慧,才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实质上是科学知识与自身意义的疏离,其结果就是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异化。当下,知识更加易得,也日益失去了获得之后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同时教育也逐渐丧失了神圣感和崇高感,并逐渐向教育心智塔的低层退缩,最后退化为一种简单记住一些无意义符号的活动,这是一种只是记住而非知道的未完成教育。

教育仅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对人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只是要培养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匠,智慧和精神层次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也只有在智慧和精神层次的人文化过程中走向完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乃至科学教育本身的再人文化,是当代学校教育走出危机所必需的。

(摘编自项贤明《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危机》)

1.对两则材料中画横线词语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化”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体验、理解、领悟、量化处理等。
B.“价值中立”指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科技成果的走向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
C.“意义危机”指当下社会注重工具理性,缺乏价值理性而造成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D.“记住”而非“知道”是低层次的教育,学生只能记住某些符号,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B.文本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C.根据“教育心智塔”,能够在智慧和精神等高层次上展开教育的老师,和只讲解知识的老师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和层次更高。
D.科学教育只有从知识提高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才能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3.下列论述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
B.梁启超——“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C.托尔斯泰——“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D.池田大作—“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立志成为科研人才,他一心沉浸在理科的刷题中,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小王同学该如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