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1 题号:201908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②的确,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开始思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数实融合议题就此展开。其中,二者最根本的逻辑关系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数字经济的技术和平台。

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产生了海量数据资源,各种数字应用渗透率位于世界前列,推进数实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必修课

④简单理解数实融合,就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向实体经济的应用、渗透和重塑,使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引擎和主战场。

⑤数实融合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数实融合以技术、数据、产业融合为核心,促进产业要素重组、业务环节重构、商业模式重塑、价值链条延伸,日益催生融合性新业态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⑥数实融合是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数实融合通过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提升产品+服务价值链水平,深化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数实融合全方位重塑传统产业化发展优势,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方向,加速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变革。

⑦数实融合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数实融合深化数字技术、数据流通,以需求定制指导柔性生产,促进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通过网络化、平台化组织方式,推动个人系,助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同时,数实融合发挥数字平台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的优势,推动国内产业链向全球范围延伸,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⑧在数实融合过程中,实体经济是核心,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平台,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⑨当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生产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也在不断推进;在零售业领域,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流,线上线下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在金融业领域,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已成常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⑩如今,一批又一批传统企业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展市场和服务范围,实现转型升级;一些数字平台也在积极探索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

⑪新形势下,数实融合不只是锦上添花,更关系到产业的基本盘和增长盘。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推动数实融合,成为它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确定选择。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可以带来效率变革和体系重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重构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体系,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⑫未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更广泛深入。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会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智能制造将会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在零售业领域,无人零售和智能零售将会成为新的商业模式,线上线下的融合将会更紧密;在金融业领域,区块链技术将会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数字货币将会成为新的支付方式。

⑬总之,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双向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数实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必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摘编自《中国科技信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这是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探讨“数实融合”的背景。
B.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的壮大夯实基础,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C.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人实体经济各领域,实体经济将在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等方面不断发生深刻的变革。
D.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新趋势、智能零售成为新商业模式、数字货币成为新支付方式是我们展望“数实融合”广阔前景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数实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增速快,各种数字应用渗透率位于世界前列,这意味着我国“数实融合”的发展水平也处于世界前列。
B.“在数实融合过程中,实体经济是核心”,可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检验“数实融合”实际成效的重要标准。
C.“以需求定制指导柔性生产”,说明传统产业如不借助数字技术,将很可能出现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局面。
D.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环节运行安全性,一定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保障。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A.深圳市依托智慧燃气物联网及智能终端等项目,推动了燃气管网全方位感知,实现了燃气运营风险主动预警。
B.中国一拖借助5G高速网络和AI算法,实现了发动机产品检测全程“无人化'作业,产品检测时间降低30%。
C.特斯拉汽车通过FSD全自动驾驶技术,自动上传大量行车数据信息,将汽车变成数据信息自动收集系统的终端。
D.阿里云“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通过云网端协同在出行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驱动汽车研发、制造、流通全环节。
4.本文在论述时使用了“必修课”“双向奔赴”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我国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数实融合”?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讲,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

②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③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它的范围也比较大。

④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⑤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

⑥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

⑧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⑨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加点字“不一样”具体内容是指________
2.赏析第⑧段中3个问句的表达效果。
3.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既上承了对“风”和“俗”的解读之意,又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同时下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和论述。
B.“传”是要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让更多人关注与研究。
C.第⑨段举古代建筑的例子旨在说明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但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
D.第⑩段提出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着儒家的经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就违背了“承”的核心要义。
4.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发生转变,比如下面例句中的加点字。请在第⑨段的画线句中,找出1个这样的词语,分析其表达出的复杂情感。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2021-01-16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象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③“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⑤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⑥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②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③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因此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法律制度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而礼治是人们经教化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的。
B.材料一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2-03-17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读经和反对读经,曾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反对者显然占上风,连鲁迅也站出来发声,批评提倡读经者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文革”十年,儒家思想成为众矢之的,必欲清除扫尽而快之。改革开放后,把历史还给历史成为思想学术界共同呼声,孔子由被幼童也参与唾骂的斯文扫地变而为正常的文化古人。由于所经历的“圣弃知”的时间实在太长,难免积非成是,改变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的成见尚需时日。
儒学产生之初,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比之墨家或犹有未及。所以孟子颇为焦虑地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他因此想起而矫正此种“仁义充塞”的时代风气,欲以承继虞舜、周公、孔子的圣道为己任。
汉代中期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学地位骤然提升,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儒学以外的学说仍有存在空间。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即为明证。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玄之风大炽,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学一家。隋唐佛教发展的势头,亦不在儒学之下。但如果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轻忽儒家地位,又有误读古人之嫌。直承郑康成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即是当时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明清以来,儒学的地位日趋稳固,但佛、道两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开始定式成型。
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现变易之势。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诚然是承继了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学实为思想大汇流的产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一起参与进来成为理学的助发资源。“三教合一”在学理上得到论证,肇始于唐,而宋代实为集大成,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新儒家之旧途径”是也。
学者有“制度化儒学”之称,这在唐宋以前并不明显,主要是明清两朝,伴之以科举命题以“四书”取义,儒学不仅制度化,而且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影响尤为深钜,因此其存在形态难免因固化而僵化。儒学在晚清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局”中出现危机,实与儒学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直接相关。所谓危机,恰好是“制度化儒学”的危机,而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的危机。
这里涉及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所不变者,是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是几千年以来一直传下来的,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的社会;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百年以来,任何一门学说都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经历百年之久的多次起伏、冷峻质疑和大力抨击。
B.在那场读经与反对读经的论争中,鲁迅曾经发表意见,批评提倡读经者,认为他们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C.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界提倡读经,舆论界反对读经,双方争吵不休,成为一桩公案。 在这场论争中,反对者明显居上风。
D.“文革”时,孔子被人甚至幼童诟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学术界恢复历史的真相的共同呼吁,孔子才变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之初,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可能连墨家都不如,孟子欲矫正时俗,以承继儒家圣道为己任。
B.汉代中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他学说仍有存在空间。隋唐时郑康成和孔颖达是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C.宋代,儒家思想呈变化之态。其与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汇合成促使朱子理学兴起的源头和基础。
D.明清两代,伴随着科举以“四书”取义的命题方式,儒学呈现制度化、固化而僵化的样态,导致危机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被诋毁、抛弃过久,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对儒学的错误认知已经习惯,难免认为本该如此,故改变成见还需一定时间。
B.儒学在晚清出现的危机,与其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有直接关系。这种制度化了的儒学出现危机,并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出现危机。
C.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虽有所更易,但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却仍然不变,适用于当今,适用于全世界。
D.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既要关注到其地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思想内涵上的变易,又要看到其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2016-11-26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