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20247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社会和共同体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
B.作为一个人类生活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其形成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
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是第一要务。
D.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
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明确了网络空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拥有网络空间主权,希望所有国家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C.卡尔·多伊奇认为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是促进安全共同体形成的条件,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D.社会希望求同,是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是分离。
3.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

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方”听的,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以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这么做是为了说服中立的第三方——法官或陪审员。

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等要素。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方(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形式逻辑的论证是以说理结构为准的,对于说理的具体听众以及他们的疑问并不关注。然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

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辩论者在说理时,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庭上,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方听众。而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方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在第三方眼里都是不值得尊敬与信任的人。

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方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像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面目出现,习惯于用暴力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摘编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
B.公共说理的一方,应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更多民众支持。
C.相比图尔敏论证模式,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
D.从说理结构上看来很可靠的形式逻辑,在公共说理中不一定能说服他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逐层深入,从为何向第三方说理、如何向第三方说理等层面展开论证。
B.文章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以说明该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C.文章将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以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文章举粉丝起哄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听众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说理的效果。
B.公共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是否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C.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D.建设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有赖于培养具有教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国民。
2020-04-13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颇成气候,然而从经济哲学视域研究儒学精神,发掘儒学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相关性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就目前国内儒商精神研究状态而言,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企业家运用儒商精神管理企业,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而儒学理论界对于儒商精神问题的正视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儒学到儒商,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内在发展要求。“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流芳千年,泽被徽商、晋商等历代商帮,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徽商的开拓人物,多为习儒而后经商者。他们以儒家诚信理念为本,注重提携扶助家族血亲,注重反哺乡学,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晋商代表乔致庸置信、义于利之先,以诚为本、格局博大、视野广远,以“汇通天下”之志奠基了晋商的海内外金融体系,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深远。可见,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当下推进儒商精神研究,应注重对以下问题的考量。

聚焦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义”提升到了国家精神理念、国家行为品格的高度。义,是指导“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原则,它关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际关系秩序的良性建构,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思维的厚德传统,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当下儒商精神研究关于义利关系的讨论,须融入以上新思想、新元素。商无不逐利,但以何逐利、逐利为何?其间的动因、方式、标准、目的、成效,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是评判一个企业家是不是儒商的重要标准。

对儒商精神进行经济哲学追问,须回应经济正义问题。其中,良知与经济秩序的建构问题,是儒家经济正义的核心问题。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建构,应当从“零和”走向“和合”。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丛林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商业的发展,有非此即彼的残酷一面,这是天然的。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革新,商业共享、共赢的时代特性愈发明显。商业竞争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非此即彼、一方消灭另一方,还有双方携手共进成为新生体,从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时代,我们应当拥有更具未来视野的合作共享智慧,从“零和”走向“和合”。

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育和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两个维度进行双向度考察,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一向度的考察,即将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商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开展儒商精神研究,就是要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赋予儒商精神以新内涵,既要看到传承的连续性,又要看到当下转换的本质不同。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西方经济学所呈现的解释乏力。理论界需重视东亚商业文明思想,弥合中西,交融共鉴。儒商精神,是儒家文化圈共同向世界奉献的商业思想财富。儒学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将儒家文化的这些积极特性与现代市场商业伦理相结合,对儒学乃至世界商业文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朱璐《深化儒商精神研究的着力点》《光明日报》2019年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并没有经济哲学视域下儒学精神的研究,而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
B.徽商多是先习儒而后经商,他们打造了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
C.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
D.因为商业的发展有残酷一面,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析儒商精神研究注意的问题时逻辑上是递进的。
B.文章举徽商开拓人物、晋商代表的例子,论述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
C.文章论述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时,重点强调了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维度。
D.文章末段以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为切人点,提出要重视儒商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
B.当下讨论义利关系时应融入新思想、新元素,对义利关系的处理能体现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
C.把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是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的,但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D.开展儒商精神研究,既能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又能影响世界商业文明发展。
2020-08-10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呢?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即使如此,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当文章发表后自己回头再看时,还往往会发现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倘若作者自己没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之心,写作不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和严谨推敲,那就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⑥文学创作需要虚构,也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并不矛盾。但文学创作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心里的有些真话,也未必是符合现实社会真实生活的。作家必须在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深刻生动的形象思维,经过艰辛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方能塑造出令人感动和信服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⑦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必须具有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选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有删改)

1.对“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写作(文学创作)又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这就决定了写作不能讲写作者的真心话。
B.真话不等于真理,写作(文学创作)如果只讲真话就不能表达真理,而会把作者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借艺术形式展露出来,严重地玷污圣洁的文学园地。
C.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写作之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应深入思考,讲真话。
D.写作(文学创作)需要说真话,但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这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虚构。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先引用古语引出“写N___NN作讲真话”的话题,接着用一问句,激发读者思考,然后再借用季羡林的名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点。
B.②③两段分别从写作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社会效应两个角度,阐述了写作不能只注重讲真话和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C.④⑤两段从真话和真理概念的不同入手,阐述了讲真话与求真理的有机统一关系,强调写作者应当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
D.⑥段与前四段形成了递进关系,阐述了讲真话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写作(文学创作)要讲真话但更应该注重虚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作者应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
B.即使写作时经过深思熟虑,因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文章仍会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也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C.作家只要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形象思维,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就能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D.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必须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2016-12-1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