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08987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颇成气候,然而从经济哲学视域研究儒学精神,发掘儒学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相关性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就目前国内儒商精神研究状态而言,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企业家运用儒商精神管理企业,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而儒学理论界对于儒商精神问题的正视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儒学到儒商,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内在发展要求。“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流芳千年,泽被徽商、晋商等历代商帮,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徽商的开拓人物,多为习儒而后经商者。他们以儒家诚信理念为本,注重提携扶助家族血亲,注重反哺乡学,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晋商代表乔致庸置信、义于利之先,以诚为本、格局博大、视野广远,以“汇通天下”之志奠基了晋商的海内外金融体系,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深远。可见,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当下推进儒商精神研究,应注重对以下问题的考量。

聚焦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义”提升到了国家精神理念、国家行为品格的高度。义,是指导“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原则,它关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际关系秩序的良性建构,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思维的厚德传统,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当下儒商精神研究关于义利关系的讨论,须融入以上新思想、新元素。商无不逐利,但以何逐利、逐利为何?其间的动因、方式、标准、目的、成效,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是评判一个企业家是不是儒商的重要标准。

对儒商精神进行经济哲学追问,须回应经济正义问题。其中,良知与经济秩序的建构问题,是儒家经济正义的核心问题。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建构,应当从“零和”走向“和合”。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丛林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商业的发展,有非此即彼的残酷一面,这是天然的。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革新,商业共享、共赢的时代特性愈发明显。商业竞争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非此即彼、一方消灭另一方,还有双方携手共进成为新生体,从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时代,我们应当拥有更具未来视野的合作共享智慧,从“零和”走向“和合”。

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育和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两个维度进行双向度考察,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一向度的考察,即将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商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开展儒商精神研究,就是要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赋予儒商精神以新内涵,既要看到传承的连续性,又要看到当下转换的本质不同。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西方经济学所呈现的解释乏力。理论界需重视东亚商业文明思想,弥合中西,交融共鉴。儒商精神,是儒家文化圈共同向世界奉献的商业思想财富。儒学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将儒家文化的这些积极特性与现代市场商业伦理相结合,对儒学乃至世界商业文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朱璐《深化儒商精神研究的着力点》《光明日报》2019年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并没有经济哲学视域下儒学精神的研究,而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
B.徽商多是先习儒而后经商,他们打造了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
C.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
D.因为商业的发展有残酷一面,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析儒商精神研究注意的问题时逻辑上是递进的。
B.文章举徽商开拓人物、晋商代表的例子,论述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
C.文章论述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时,重点强调了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维度。
D.文章末段以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为切人点,提出要重视儒商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
B.当下讨论义利关系时应融入新思想、新元素,对义利关系的处理能体现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
C.把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是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的,但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D.开展儒商精神研究,既能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又能影响世界商业文明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史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努力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这些努力要么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要么是为了使经验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它是从古至今合乎理性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只是对哲学理论的列举和陈列,更是对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对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的研究,也是对提出这些理论的思想家的研究。虽然每一个思想体系都或多或少依赖于产生它的文化、以前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其创始人的个性,可是它反过来又对它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后继时代的思想和制度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哲学史必须努力将每一种世界观放到与其相适应的背景中,将其理解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与现在、过去和将来的理智、政治、道德、社会和宗教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还必须尝试探究人类思辨历史进步的线索,以表明被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如何产生,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如何又产生了新问题以及回答,每个时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

在论述这些不同体系时,我们应当注意让作者提出他们的观点,而不是从我们的立场大加批评。我们会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自身最好的批评:一个哲学体系被其后继者所继承、改造、增补或者取代,它的错误和矛盾被揭示出来;这通常又成为新思想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尽其所能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的态度,并且避免在讨论中引入自己的观点。但是想要消除个人因素也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史家的先入之见必然会通过他的著作显现。这些先入之见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他对特定哲学的强调中,在他对何为进步和衰退的理解中——甚至表现在给予不同思想家的篇幅上。这一切都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当让哲学家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他完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不要频繁地干扰他。我们不应当只根据一个体系现在的成就评论它,也就是说,不能用有损其观点的现在的标准衡量它。和近代理论相比,早期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原始、幼稚和粗糙的,然而嘲笑这样的世界观却是不明智的;相反,如果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看,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首次尝试,他们的世界观应当被视为划时代的成就而引人注目。我们在评价一个思想体系时必须根据它自身的目标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根据它与其以前以后体系的比较,根据它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带来的进步评价它。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将是历史批判性的。

哲学史研究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善于思维的人对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人类在不同时期为这些问题找寻的答案感兴趣。而且这样一种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它通过揭示各种思想设定的基本原则,使人们了解伦理、宗教、政治、逻辑和经济思想。同样,这项研究是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有益准备,从较为简单的推进到更为复杂和艰深的思想结构。它评价人类的哲学经验,在抽象思维方面对心灵进行训练。对过去理论的研究对于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有人试图完全独立于前人的工作构造出一个哲学体系,与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比,他不可能走得更远。

我们的研究来源是:(1)哲学家自己的著作,或者他们作品仅存的残篇:这是原始资料。(2)在缺少原始资料的情况下,为了理解他们的学说,我们就不得不依赖其他人对他们的思想所作的最值得信赖和最准确的论述。在对我们有帮助的资料中,有关于某些哲学家生活和学说的论述的,有关于哲学史的一般性和专门论著,有对某些学说的批评以及各种书中对这些学说的引用。在没有原始资料的情况下,这些第二手资料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使原始资料可以获得,第二手资料在阐明其所研究的体系方面也有着重要价值。哲学史家要从对其理解研究对象有所裨益的所有著作中寻求帮助。他还要求助于对他理解他所探讨的时代精神有帮助的任何研究领域,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教育、政治、宗教等所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摘自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史的研究不局限于哲学理论及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它的范围更广。
B.虽然哲学家无法避免在讨论中表现自己观点,但我们仍应让哲学家讲述自己的故事。
C.无视前人的思想结构而想要单独构造出一个哲学体系是不可能的,他注定无法走远。
D.即使原始材料可得,第二手资料在阐明哲学史研究的体系方面仍有着重要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对哲学史做了清晰定义,利于之后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B.文章层层推进,对哲学史研究的范围、立场、价值、来源做了清晰阐释。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语言精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更易让人信服。
D.文章末段采用引用论证,旨在说明哲学史研究来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哲学必须将每一种世界观放到与其相适应的时代中,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B.学科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与必要,哲学史家要积极推动跨领域合作与研究。
C.早期希腊的世界观是原始、幼稚、粗糙的,哲学史家收编时可以稍作删减。
D.哲学史研究有显而易见的价值,作者鼓励每个人都应对哲学史作相关了解。
2023-01-06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灭绝真凶:火山爆发还是小行星撞击?

1978年,美国Dewey McLean教授最早提出他对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看法:可能是由于地球上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事件导致的。这种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会形成大火成岩省,并很容易被地质学家们观察到。

大火成岩省是在地壳中规模巨大的火成岩的堆积,包括侵入或喷出。1992年,研究者首次用此术语描述面积大于100000平方千米的火成岩堆积,在几百万年甚至更短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发生基性火成岩喷出或深处侵入。

德干大型火成岩省是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处主要由玄武岩熔岩大量喷出而形成的产物,构成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火成岩省之一,覆盖超过500000平方千米。传统的观点认为德干大火成岩省喷发出大量温室气体,导致了当时气候变暖并有可能引起了恐龙灭绝,对德干玄武岩火山灰的高精度锆石U—Pb定年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很快,不同的声音提了出来。来自美国的物理学家Luis Alvarez和他的儿子Walter Alvarez发现意大利古比奥K/Pg界线地层里含有异常高的铱元素。铱作为一种铂族元素的贵金属,在地壳中含量并不高,反而在小行星等天外来客里含量丰富,于是他们提出了影响至今的小行星撞击说。这一极具戏剧性的假说很快就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随后科学家们也不断发现了更多的证据。

一份来自中国的新线索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莎多年来一直从事对这次灭门案件的研究,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等合作,对案发当时一种特殊的线索——汞进行了跟踪研究,将K/Pg界线附近的海相(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和陆相(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地层中的汞记录进行了综合对比。

汞(Hg),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以液态存在的金属。火山活动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自然汞源,并且汞同位素可以为追踪汞源提供有效信息,所以它常常被科学家用来追踪地质史上的大型火山喷发活动。

汞有7种稳定同位素,汞同位素的分馏分为质量分馏(MDF)和非质量分馏(MIF)。汞同位素质量分馏(Hg—MDF)与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有关,而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Hg—MIF)主要与二价汞的光致还原过程有关,二价汞沉积会使Hg—MIF偏向正值。

火山来源的汞同位素接近于零。陆生植物通过气孔吸收大气中的汞,可能导致叶子中保留光还原信号(MIF偏负),这些过程往往会在大陆系统(包括植物、煤炭、土壤、沉积物)中产生MIF负值。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Hg—MIF中汞同位素的数值大小,从而追踪汞的来源。

鉴于火山活动在历史上多次与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联系在一起,德干玄武岩的喷发尤其受到科学家的密切关注。这些喷发通常与显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相关联,使得德干玄武岩在白垩纪末期灭绝事件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凶手不止一个

Schoene等人使用铀铅锆石定年方法,发现在德干玄武岩喷发期间发生了四次高量喷发期——这被称为德干玄武岩的四次幕式活动。

而汞研究表明,全球分布的剖面/钻孔的汞记录与德干火山活动的前两幕相对应:第一幕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时间约为6630—6615万年。正是因为此次喷发,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释放,从而导致了白垩纪末期变暖事件,这也使得海洋浮游有孔虫属种发生部分灭绝、侏儒化,灾难物种盛行(灾难物种是指那些在生态系统受到重大扰动或灾难事件之后,如大规模灭绝事件之后,能够迅速扩散并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种)。

然而,第二幕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更为恐怖,时间约为6610—6600万年,海量的喷发不仅引起了巨大的气候波动,还造成了大面积的海洋酸化。在过山车一样的气候变化和极度恶劣且不稳定的环境下,生物界开始连锁性逐渐崩溃。在此背景之下,小行星的撞击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白垩纪生物们带来了致命一击。

小行星的撞击对地球造成了极端的环境影响。在撞击发生的瞬间,高温和冲击波可能瞬间消灭了撞击区域附近的大量生命,甚至连微生物都无法幸存。

这一剧烈的撞击在地表形成了直径近180千米的巨大陨石坑,之后,巨大的海啸和连锁地震进一步扩大了灾难的范围,导致更多生物死亡。紧接着,随着被扬起的撞击物的落下,地球下起了火雨。大片的植物被点燃,地球真正意义上燃烧了起来,海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也被抛入大气,形成的硫酸气溶胶弥漫全球。与此同时,由撞击产生的大量尘埃和碎片遮蔽了太阳——地球可能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都处于暗无天日的状态。

这种长期的阳光阻断严重影响了海洋和陆地上的初级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植被,进而导致整个食物链的崩溃。随着初级生产者的减少,生物圈陷入了一段漫长的饥荒时期,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最终,中国科学家依据汞数据复原出来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过程是,首先由印度德干高原剧烈火山活动引发了全球生物多样性衰退,然后由小行星撞击带来了致命一击。

虽然这个案子破了,可德干火山活动第三幕(约6590—6580万年)和第四幕(约6560—6550万年)的汞记录尚未发现,还有待未来的科学家们再接再厉。

(摘编自王冠群   刘芸   李莎《恐龙到底是被谁灭门的?有了新证据》)

【注】锆石U—Pb定年:即利用锆石中铀和铅之间的放射性衰变关系,测定锆石的年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提出对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原因看法的是美国的教授,他的看法很容易通过地质学手段来检验。
B.李莎等人研究“灭门案件”的突破点是汞,他们将在海洋与陆地不同环境地层中形成的汞进行综合对比。
C.白垩纪末期变暖由印度德干高原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共同引起,在此时期地球各个物种开始灭亡。
D.小行星撞击会对地球造成复杂的影响,可能引发巨大海啸、连锁地震、大面积火灾、长期阳光阻断等多种灾害。
2.下列对原文中出现的部分名词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局限于恐龙一种生物,最新的发现可以证明其成因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
B.“大火成岩省”是在地壳中的火成岩包括侵入或喷出两种形式的堆积,传统观点认为它喷发出大量温室气体并可能引起了恐龙灭绝。
C.“汞”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俗称水银,来源于火山活动,它有7种稳定同位素,其同位素的分馏分为两种。
D.“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通常与显著的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相关,它的四次幕式活动引发了白垩纪末期生物界的崩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地球曾遭受小行星撞击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K/Pg界线之交的地层中发现了玻陨石,玻陨石一般被认为是地外成因的,是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地表靶物质熔融后快速凝结的天然玻璃。
B.科学家在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为180千米,深度约为20千米的大型陨石坑,据推测这是一颗直径约为10—15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
C.在各地的白垩纪—古近纪边界岩层中都发现有冲击石英,它的形成源于强大外力的迅速撞击而非火山喷发,因为火山无法产生足以形成它的巨大压力。
D.研究人员通过冰芯、植物化石和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揭示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证明了在某个时期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突然升高。
4.下图是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在部分剖面汞同位素Hg—MIF值的范围示意图,其中Hg—MIF值呈接近于0、偏向正值和偏向负值三种类型,请根据本文为该图写出三条结论。

5.《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包含的多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举一则课文中的例子,并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2024-05-10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明英宗正统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

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

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使茶业经济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古代茶业的繁荣发展。
B.随着民间茶贸易和边境茶马交易的兴替,明代茶业发生结构性转化,又进入一个高峰期。
C.明朝对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但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D.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不断长途贩运,拓展市场,促进贸易,商人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明代至清代的茶业经济,并着重分析了高峰期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B.文章在阐述明代至清代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时,列举了茶叶的贸易种类和市场类型。
C.最后一段以鸦片战争前后为背景,揭开了清代华茶由繁荣到衰落的真相及原因。
D.文章阐述了明代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状况,分析了它在近代的必然没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期后,民间茶叶商帮取得支配地位之后,民间茶贸易活动开始迅速发展。
B.只要采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贩运行销,就能盘活中国茶叶的国内外市场。
C.鸦片战争前夕,华茶出口贸易繁荣,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这其实是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
D.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仅因为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不会导致中国茶业没落。
2020-04-30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