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7 题号:202505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礼”比“乐”更为重要。
B.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C.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D.很多情况下,大家听音乐不仅能在不同的旋律中受教育和学习,又能达到放松自己,赶走疲惫,舒缓身心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恰如其分的音乐,会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D.现在有一些人更加重视节目制作所带来的市场和流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也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B.欧阳修《送杨寘序》:“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C.《晋书·乐志》:“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国语·楚语》:“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实例分析说明。
5.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在当代社会怎样能实现音乐功能的最大化?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短视频,看到“伪养生”内容心头一惊,转发给他人,继续往下刷时就会不断出现类似触目惊心的内容,让你觉得身边到处充斥着危险;在一些电商平台购物,明明是常客,自己买的东西看上去打了折扣,实际上价格却远高于不常购物的其他人;玩着对战游戏,只要一充钱购买道具,就可以匹配到“弱鸡”对手,而只要一停充,立马就会遭遇“大神”对手,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驱使自己不断充值……

以上种种经历的背后,其实都是平台的算法在“捣鬼”。一方面,平台在用户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用户;另一方面,由算法建构的“数字牢笼”也将用户紧紧围困在其中,使用户行为接受算法潜移默化的摆布。

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算法背后的人是有价值观的。数年前,一些互联网大公司负责人向公众兜售“技术中立论”,声称算法不受任何一方势力掌控,完全客观、公正地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然而,“打脸”转瞬即来——2020年6月,一家微博平台因在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且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并责令整改。在算法背后的“人”的操纵下,“客观”和“中立”看上去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平台算法除了服务广大互联网用户外,还服务于从中渔利的各路资本。“这边订单还没送到,那边新的单子就派下来了。上楼下楼,一下都不能歇,超时了还要扣钱。”“早晚高峰不接拼单就接不到单,你接了拼单系统根本不管你交通状况怎么样,我们赚不到钱,客人因为等久了脾气上来了还要跟我们吵架。”“说是购买‘直通车’之后能够给我们在‘双十一’的时候导流,结果导流来的订单挣的钱还不够交流量费的。”消费者觉得自己花了更多的钱却没有享受到等价的服务,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电商个体户”也认为自己成为了出力不讨好的冤大头。这一来一回的“差价”去了哪儿?也许只有平台能够回答。

在种种平台算法乱象之后,国家出手了——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利用算法“杀熟”、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刷量控评等行为做出严格规制,堵住了制度设计的漏洞。

《规定》的条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其中明确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管理,完善记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和用户标签管理规则,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者作为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

该规定将对当下一些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网络流量,将用户行为进行负面信息标注,继而将这些负面关键词导入平台算法,使得用户在接收平台推送信息时陷入“信息茧房”的乱象起到一定的整治作用。

从《规定》具体条款中不难看出,有关部门在约束平台算法中不仅凸显了监管决心,还彰显了监管的科学性。这其中既突出了对使用平台服务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自制力较弱群体的关注,也将平台上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放到了高位。对于不履行保障义务的相关责任人,更是约定了最高至承担刑事责任的罚则,这为管好平台算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提升了依法治网的监管力度。

给平台算法念紧箍咒,是对广大互联网用户广泛关切的回应,当能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对平台而言,在掌握算法这一盈利工具的同时,要摈弃所谓“技术中立论”“算法没有价值观”的诡辩逻辑,让算法真正成为技术向善的工具。

(颜之宏《让平台算法成为技术向善的工具》,摘自《瞭望》2022年1月31日出版)

材料二:

什么是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一组有穷的计算运行规则,规定了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一系列运算,是对解题方案的准确完整描述。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要用计算机算法语言描述,算法+数据结构就组成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计算机应用程序。解决相同问题,不同人设计的算法可能不同,不同人设计的算法代表了其解决问题不同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一个算法,一般要经过设计、确认、分析、编码、测试、调试、计时等阶段。完成相同任务,解决相同问题,不同的算法用的时间、空间或效率可能完全不同。

网络平台核心算法是企业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代码化的结果,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里面蕴含着企业经营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经营价值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算法虽然不具有道德规制的属性,但算法的开发者是受到社会制度规约的。算法有价值观,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企业的价值观,算法伦理道德缺陷是企业价值观上的缺陷。部分企业利用大数据算法实施“杀熟”行为,跟传统线下企业对新客户实施“杀生”行为,同样都是违背商业诚信的行为。部分企业大肆宣扬技术中立、算法中立等观点,为了博大众眼球,赢商业利益,宣传和推动低俗内容,吸引点击率和访问率,办网站的一味追求点击率,做社交平台的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实质上满眼球都是企业的利益,却忽视了企业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和肩负的社会责任。

(陆峰《大数据时代亟待加强网络平台算法治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平台服务盛行的今天,很多用户都曾吃过平台算法的亏,不知不觉地进入算法构建的“数字牢笼”,任由其摆布。
B.平台算法既非为消费者服务,也非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电商个体户”等服务主体服务,而是为各路资本服务。
C.《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相关管理规则,提供了管理平台算法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约束平台算法的监管决心。
D.平台掌握了算法这个盈利工具的同时,理应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遵守社会公德,肩负社会责任,让算法真正成为技术向善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网络平台的电商,对老顾客暗中提高价格,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他们在利用大数据算法实施的“杀生”行为。
B.虽然平台算法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出台会对这些乱象起到整治作用。
C.算法是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由于不同的人设计的算法不同,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思路也不同。
D.加强平台管理,增强企业的社会公德意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企业就应该要摒弃追求点击率和访问率的做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平台算法乱象的是(     
A.在娱乐行业,某商业平台干预热搜,影响网络舆论,千方百计地制造话题进行炒作,为某明星博眼球、拉流量。
B.中学生刘某沉迷某网络对战游戏后,花光自己的零用钱,甚至骗家人的钱去购买道具,否则他在游戏过程中就会遇到神一般厉害的对手。
C.刘先生喜欢浏览“XX头条”的民生新闻,他每天都会进入该平台阅读,该平台则根据他这一爱好推送相关的新闻内容。
D.某潮牌电商平台在“双十一”中推出钜惠活动,尤先生作为老用户,开通月卡需要39.9元,而他的朋友作为新用户仅需29.9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前几年,据媒体报道,某些视频平台不断地将“小猪佩奇喝漂白剂”“米老鼠被车碾过”等“儿童邪典片”推送给儿童。请结合材料,谈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2-07-18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颜值经济”持续升温,各种宣传医美机构、医美服务的广告呈井喷之势。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美广告的虚假宣传、过度宣传、导向不正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有的医美广告一味鼓吹“无痛”“微创”“见效快”,对风险、后遗症却避而不谈;有的以所谓名医名师、诊疗前后对比图为医美效果背书,引诱消费者“入坑”:有的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不当关联,编造“整容改变命运”一类的故事,扭曲审美认知。凡此种种,不仅助长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还可能误导消费者,让其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藏的风险,盲目冲动消费甚至铤而走险。

医美广告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其中,虚假宣传就是群众投诉最集中的问题。医美是一个颜值行业,也是一项健康产业,广告是其第一道关。把好广告质量关,依法规范医美广告,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实际上,整顿违规医美广告的行动一直在路上。首先,2017年以来,多部委连续多年开展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都把严查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作为重要一环。去年,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医美广告的发布进行规范,其中明确,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提高了医美广告发布的门槛。其次,市场监管总局专门从内容、资质等方面对医美广告执法提出细化要求,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显示出坚决维护医美广告市场秩序的决心。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审核机制,主动拦截违法违规医美广告。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根治医美广告领域的顽疾。

规范医美广告,不仅要清除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等弊病,也要整治对审美标准、消费观念的恶意营销。近年来,“颜值焦虑”情绪蔓延,“以瘦为美”“以白为美”等极端、片面的审美取向占据不小市场,这背后,少不了医美行业的推波助澜。一些机构以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植入推广,种种套路既规避广告发布资质和内容的审查监管,也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这些医美广告大行其道,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医美广告亮剑,正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既靠制度,也靠观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以为美,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美绝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应该以健康为代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对待医美广告,看待医美机构,需要多一份审慎,如此才不至于和美背道而驰。

(摘编自《制造“美容焦虑”,这样的医美广告得治》)

材料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8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意见稿明确指出,禁止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适当追求外在的美,并不为社会排斥。但是,一些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就是套路了。

对于医疗美容手术,理性的人会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自然不是有些人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人人都这么理性,医疗美容机构岂不是门可罗雀?于是,他们给容貌附加上标签,让容貌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成了金钱地位、个人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这么一来,似乎医疗美容的重要性顿时大了不少。这就如同一些奢侈品,做得再好也不过是普通日用品,照理不该卖出天价,可一旦成为成功人士的标签,立马不一样了,它就代表了身份和地位,所以奢侈品广告很少强调用料和品质,只强调它的身份认同。

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其用心隐藏得更深。除了表面上的身份认同,它还传递这样一种暗示:长相是爹妈给的,但后天不努力,就是自己的问题,只能怪自己懒惰了。他们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非常具有迷惑性。

炒作“容貌焦虑”,除了忽悠消费者,还会恶化环境,破坏社会风尚,以不正确的价值观给社会制造偏见,造成人群的对立。

不要小看这些精心设计的广告,它通过影响价值观来改变消费心理,手段“高明”。也不要低估它们的影响力,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众的意识,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裹挟。此次监管部门出手,可谓直击要害。

(摘编自《打击“容貌焦虑”,可谓直击要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在风险,盲目消费甚至铤而走险,助长了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
B.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投诉的量增长了近14倍,群众对虚假宣传投诉最为集中。
C.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D.炒作“容貌焦虑”的广告手段“高明”,有很大的影响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裹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推广的套路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
B.消费者既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也要审慎看待医美广告、医美机构。
C.当今社会,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它已是地位、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D.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的迷惑性在于,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医疗美容广告宣传不属于炒作“容貌焦虑”的一项是(       
A.“品质”如“金”,辉煌人生,从“金鼎”开始。
B.“向上”的“苹果肌”,成就你的晋升之路。
C.“玉颜”塑造颜如玉,“颜”中自有黄金屋。
D.岁月沉淀灵魂,医美成就容颜。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的手段。
5.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让此意见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规范医美行业,应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2-03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命题。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共情传播,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应用和丰富的内容创作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也面临着被“污名化”、“妖魔化”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对实践的不断创新来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主流媒体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实践通常依附传统媒介形式(如广播、电视、报刊)来展开。2016年12月31日,隶属于央视旗下的中国环球电视网(以下简称CGTN)正式成立。CGTN自成立以来在发展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建立了包含六个多语种电视频道、三个海外分台和一个视频通讯社的新媒体集群,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通过专业精良的节目制作水准和丰富的媒介传播形式成为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传播实践当中的典型代表。相较于CGTN成规模化的信息传播能力,其他主要媒体则通常依附海外既有的媒介平台进行内容传播。比如在海外主要社媒平台(脸书、推特、油管等)开设官方账号便是许多知名省级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的常用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非线性传播和双向流通模式赋予了个体进行自我表达的权力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红经济孵化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创作者,结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许多国内“网红”纷纷“出海”,在海外视频网站上开设账号,在通过获取点击量赚取收益的同时,也收获了极高的网友关注度,在一定的社会圈层内形成了对中国形象的有益探讨。比如李子柒和美食作家王刚,都是早期运营的美食博主代表。他们通过对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在网络当中获取了极高的关注度。这种接地气、生活化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应当被视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正面案例。

当前在进行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建立等跨文化交流工作中,不仅存在着媒介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例如英国政府在2021年一度取消了CGTN在其境内进行新闻活动的许可。面对诸如此类的不友好行为,如何在进行“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当中建立真实、可亲、友善的中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广大受众与中国故事之间建立价值观上的共识是“讲好中国故事”在未来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从广义的角度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欧洲足球冠军联赛、NBA等国际知名的文化活动与体育赛事便是人们在寻求建立“共识社会”当中的文化实践。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当中,不仅要通过主流话语体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来提升国际话语权;也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通过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赛事活动,产出优秀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立权威的科学技术奖项来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箱”。

(摘编自赵子豪《媒介融合趋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共情传播,通过正确的方式将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才可能使国际竞争当中蓄意“行名化”“妖魔化”中国的不实言论不攻自破。
B.“讲好中国故事”在民间和个人领域的传播实践证明,国内“网红”纷纷“出海”,最终目的只是通过对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获取网络关注度。
C.在跨文化交流工作中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建立真实、可亲、友善的中国形象,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广大受众与中国故事在价值观上的共识。
D.国产剧的“主旋律”题材不应该成为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的欣赏屏障,只要精神内核共通,就很有可能引发异域观众的共鸣。
2.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公共领域中受众通常热衷或乐见的文化传播议题值得被关注,国际知名的戛纳电影节就是人们在寻求建立“共识社会”过程当中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
B.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创办十余年来,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成为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C.西班牙语版《琅家榜》在拉美受热荐,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审美表达的肯定,也说明展现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精品古装剧仍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D.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不仅拍出了农事劳动的苦与美、农人夫妇的善与爱,还拍出了农村社会复杂的世情百态,是当代中国真实面貌的一种呈现。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如何延续、扩大国产剧“出海”的良好势头,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2023-03-30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