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204215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

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这段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
D.小说中的老人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串连情节的作用。
2.关于本文不注重写“大”反而写“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的故事情节,斗争虽小,却仍旧荡气回肠。
B.老头对我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从老头给我讲的小事上,能看出白洋淀百姓对抗日充满必胜的信心。
C.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D.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二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
3.《百合花》中新媳妇和本文中的姑娘,都是战争中深明大义的普通女性形象,但各有不同特点,请结合文本和教材加以分析。
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2.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2021-11-19更新 | 1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高四海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土人情。
B.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B.高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并且相信他有战斗经验。
C.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D.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
3.“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这一类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请结合本文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
2023-12-28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是个有名的摆渡口。大家知道,滹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禾很缺,这一带的男女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的各色各样的头巾。地里很旱,没有活做,这村里的孩子们,就整天缠在河滩里。

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渐渐东南面和西南面也响起炮来,证明敌人已经打过去了,这里已经亡了国。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

“原生!”

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穿着一件短袖破白褂,拖着一双破花鞋,提着小镰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

“什么?”原生问。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枝枪。”

原生问:“就是一个人?”

“就是一个。”秀梅喘喘气咬咬嘴唇,“崭新的一枝大枪。”

“人们全回去了没有?”原生周围一看,想集合一些同伴,可是太阳已经下山,天边只有一抹红云,看来河滩里是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了。

“你一个人还不行吗?”秀梅仰着头问。

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你不用来。”原生说。

原生从那个逃兵身后过去,那逃兵已经疲累得很,正低着头包裹脚上的燎泡,枪枝放在一边。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秀梅也就跟着跑起来,遮在头上的小小的白布手巾也飘落下来,丢在后面。

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我们也有一枝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也有你的一份呢,咱两个伙着吧!”

秀梅一撇嘴说:“你当是一个雀虫蛋哩,两个人伙着!你拿着去当兵吧,我要那个有什么用?”

原生说:“对,我就去当兵。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救会。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注】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从此就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士,背着这枝枪打仗,后来也许换成“三八”,现在也许换成“美国自动步”了。

……

从小五出门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立了特等功回来了。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

天晴的很好,这又是个热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

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祝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缎,金字彩花。全区的小学生,一色的白毛巾,花衣服,腰里系着一色的绸子,手里拿着一色的花棍,脸上搽着胭脂,老师们擦着脸上的汗,来回照顾。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

台下面大声的鼓掌,大声的欢笑。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

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有名的四个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着新衣服坐在双套大骡车上,后面是小学生的队伍和群众的队伍。

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一齐连声说:

“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秀梅满脸流汗跟在队伍里,见到相熟的姐妹,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说:

“这是我们村里的原生,十五上就当兵去了,今年二十五岁,在战场上立了大功,胸前挂的那金牌子是毛主席奖的哩。”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晚上回来,原生对爹娘说:“明天我就回部队去了。我原是绕道回家来看看,赶巧了乡亲们为我庆功,从今以后,我更应该好好打仗,才不负人民对我的一番热情。”

娘说:“要不就把你媳妇追回来吧!”

原生说:“叫她回来干什么呀!她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能等待,要这样的女人一块革命吗?”

爹说:“那么你什么时候才办喜事呢?以我看,咱寻个媳妇,也并不为难。”

原生说:“等打败蒋介石。这不要很长的时间。有个一年半载就行了。”

娘又说:“那还得叫人家陪着你等着吗?”

“谁呀?”原生问。

“秀梅呀!人家为你耽误了好几年了。”娘把过去小五怎样使歪造耗,秀梅怎样解劝说服,秀梅怎样赌气不寻婆家,小五走了,秀梅怎样体贴娘的心,处处帮忙尽力,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在原生的心里,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这样可爱和应该感谢。他忽然想起秀梅在河滩芦苇丛中命令他去夺枪的那个黄昏的景象。当原生背着那枝枪转战南北,在那银河横空的夜晚站哨,或是赤日炎炎的风尘行军当中,他曾经把手扶在枪上,想起过这个景象。那时候,在战士的心里,这个影子就好比一个流星,一只飞鸟横过队伍,很快就消失了。现在这个影子突然在原生的心里鲜明起来,扩张起来,顽强粘住,不能放下了。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

(节选自孙犁的《光荣》)


【注】小五,原生家的童养媳。在原生参军打仗后,常常埋怨原生不能照顾家里,后来她不愿等待于是主动离婚了。
1.下列对文中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生和秀梅在河滩见枪生智,合力夺枪,一则因为童心,喜欢枪械,二则因为对国民党政府极度失望,三则因为抗日宣传已经深入人心。
B.小说结尾段既照应前面的合力夺枪时的默契,又没有直白地交代结局,而是含蓄地有所暗示,余味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C.原生回家受到隆重欢迎后,娘说的“要不就把你媳妇追回来吧”看似唐突,实则前面已有伏笔,就是秀梅戏谑的“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这一句。
D.原生回家的“庆功大会”是小说的高潮,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隆重、热烈的气氛,其主要效果就是突出“光荣”这个中心,表达作者的价值观。
2.对小说以“光荣”为题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形象上,小说用对比手法,通过秀梅和小五、原生和小五两类对比,突出了秀梅、原生等人以救国为荣的光辉形象。
B.情节上,小说以“光荣”为线索组织全文,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逻辑顺序设计故事情节,前有铺垫,后有照应,情节完整。
C.主题上,歌颂了以原生、秀梅为代表的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
D.效果上,抗日光荣。原生成为抗日英雄后,绕道回家看看,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烈追捧,这样具有教育群众、鼓舞斗志的作用。
3.孙犁小说画面感很强,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短语概括,每个短语不超过5个字。
4.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人们称他的小说为“诗化小说”。请就此小说评论他的艺术特色。
2024-03-01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