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48 题号:205458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素有诗仙之誉,在我国各代浩若星辰的诗人中独树一帜,其篇篇旷世之作跨越千年而不衰,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

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存在复杂性。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与他本身豪放不羁、自由不拘、高傲不屈、浪漫不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所生活的盛唐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有所关联。他的性格与他的思想相辅相成,二者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成就了一个千古无二的李白。

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都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救国之心,在腐败的政治面前坚守仁义正道,同情在黑暗政治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为他们愤慨,为他们不平,对他们寄寓深刻的同情,等等。他这方面的思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均有所体现,他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他的政治追求,是以孔子、鲁仲连为榜样的,游历各地,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这样的性格驱使他只能采取类似周游探访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这种游历又造就了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入汲取,内化为他自己的济世精神,造就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既失望又保持期望,意欲能有机会济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部分思想也是他自由精神联系现实最密切的思想部分。 但另一方面,李白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行径,这里也体现着李白思想的矛盾性,他敬慕孔子: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又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蔑视先贤: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对孔子嘲讽,对儒家所崇的圣贤不屑,倒是十分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符合他跳跃的思想行径,也是他自由精神的突出点:一方面深入世俗,另一方面又跳脱出世俗思想的条框,在现实思想与升华后的个性思想之间穿梭自如。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李白独特的自由精神特质,也给予他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其任侠思想可见一斑。他的侠义风范也展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从遭流放时高歌大笑出关去,对达官显贵不屑一顾,戏万乘若僚友,到张狂地等待天子玄宗御手调羹以饭之,令当朝红人高力士为己脱靴,又有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侠气,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等。他的侠义思想可以说是交错在他复杂思想中又难以忽视的一部分。这种旷达与豪放的思想也是支持他从现实中脱离升华出来,随意穿梭自由精神境界的关键。

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不似对儒家思想那样有所崇又有所贬,李白对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全盘接收,当然,这也是造就他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之源。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唐朝李氏尊道家鼻祖老子为宗,对道教大加倡导与宣传,也是李白受道家影响至深的社会因素。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 另一方面,与入世相联系,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主张功成身退的激流勇退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对道家思想的尊崇使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不已,如同他一生中的众多矛盾一样,铸就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屑名利与财富,追求自由,驰骋在自然中,却又不随波逐流,心系天下苍生,从而推动他成就其自由精神。

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李白,既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最全面的阐释,又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

(摘编自纪聪聪等《浅论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化表现为他具有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
B.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自由精神的发散是他最具历史魅力的地方。
C.李白的自由精神与他一生所受的各种思想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D.李白追求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但有时也会嘲讽孔子、蔑视先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豪放潇洒来源于任侠思想,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
B.李白的性格、思想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展现出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由精神。
C.李白的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名利,但又执着于政治理想,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报国。
D.李白在纵情山水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反映出他出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出的李白的思想。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 “平等青” 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在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016-11-18更新 | 4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

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

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

《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

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阻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璺(wèn,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

(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

材料二:

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世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世界,不能创造理想世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的,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外之象”。
B.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美感享受。
C.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
D.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的,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
B.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艺术都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C.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体的形式之外,形式是美的支撑,是创造美的质料,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
D.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
3.下列描写音乐的诗句最能印证“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的一项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请结合材料二对这句话加以解释。
5.学弟学妹们学完诗歌单元后想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这首“秋天”的诗多一些“诗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2023-12-14更新 | 3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时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

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

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绸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玉石—丝绸之路

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廊,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

(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力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
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
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
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
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
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
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
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
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囯”改为“国”字的理由。
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
2024-04-07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