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3 题号:205534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此之谓仁将;事无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有删改)

材料二:

冬吴侯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檗王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檗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

(节选自《左传 ·吴楚柏举之战》,有删改)

【注】①瓦:即子常,名瓦,又称囊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冬A吴侯等B伐C楚D舍舟E于淮汭F自豫章G与楚H夹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劳苦”与“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苦”的含义相同。
B.“事无苟免”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两句中“苟”的含义不同。
C.左司马,古代官职名,参掌军政。春秋时期始置,战国时期楚、赵等国都有设立。
D.“阖庐之弟夫檗王晨请于阖庐曰”中的“晨”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早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将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又能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B.大将能听取别人的进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遇见贤者能努力学习。
C.左司马戌认为子常要先沿着汉水和楚军周旋,再把他们的船毁掉,最后回头堵塞大隧等隘口。
D.尽管夫檗王的进言没有被阖庐采纳,但他认为臣下合乎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便抢先攻击子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2)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5.请根据材料一,说说子常作为将领如何“不义”。
【知识点】 《左传》 史传文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庄子·庖丁解牛》)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老________        ②刑   ________       ③敢________
④行李________     ⑤神欲   ________   ⑥怵然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翻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请用“/”给下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节选自《庄子·说剑》)


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
2022-04-26更新 | 2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伐宋)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晋侯次于城濮,子玉战,楚师败绩。

(摘编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①公:指晋文公,后文“晋侯”也指晋文公。②怒顽:恼怒楚国的固执。③畀:赋予,给。④楚子:指楚成王,晋文公重耳流亡时曾得到楚成王帮助。⑤允当则归:适可而止。⑥间执谗慝:间执,堵塞;馋慝,邪恶,罪恶。⑦三国:此处指宋、曹、卫。⑧携:离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②王,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B.①非敢必有功也,愿间执谗慝之口
②为国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①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烛之武退秦师》)
D.①子玉怒,晋师,晋师退
②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B.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C.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D.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援,晋国君臣聚会谋划对策。先轸从两个方面运筹,使晋国掌握了对楚斗争的主动权。
B.楚成王认为晋文公是个不可轻视的对手,又引用《军志》说明晋、楚对比的形势,这是富有战略眼光的。
C.楚将子玉是个蛮勇之夫,抗拒王命,不肯退兵。楚成王盛怒之下只给他少数兵力,听任其独断孤行。
D.子玉向晋国挑战,先轸提出策略,“复卫封曹”离间曹、卫关系,扣留楚使激怒子玉,谋略上占了上风。
4.面对晋国军吏关于退兵的质疑,子犯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022-06-11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公将鼓之”的“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之”词性相同,都是“代词”。
B.借助谦词敬词,“鄙”是谦辞,指“地位卑微,见识浅陋”,以“鄙”来修饰“肉食者”,指他们地位低下。
C.通过词类活用来理解词义,“神弗福也”的“福”是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由此可以推出“忠之属也”的“属”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牺”在今天是“色纯”的意思,那么“牺牲”则可理解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选文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曹刿跟乡人的对话,体现他对统治者的嘲讽,又显出他的自负;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C.“公将战”实际上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远谋”是全文的文眼,通过人物对话,曹刿和庄公的才能在对比中得以显现。
D.选文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四年春正月,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2023-09-21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