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4 题号:206456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 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 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么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去。

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齐物论包括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层面,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言:“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在庄子看来,成心,即成见,是引发是非争执的原因。但是各派所见,其实只是一家之偏见,是非曲直其实并没有共同的标准。 同时,万物相齐,地位平等。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本无美丑、高低、大小、尊卑之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即一切事物无所谓完成与毁坏,其实都复归一个整体,所有分别都是人们刻意区分出来的。 因此,庄子强调“丧我”,即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在他看来,圣人便不执着于是非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亦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之别。对待是非观念、万事万物如此,对待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亦如此。 同样,死生亦是自然的规律,能做到“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方是超然于物外。 因此,庄子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坦然面对、顺从生老病死之定律。正如他所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任其自然。

(摘编自孙欣《〈庄子〉:旷达逍遥,天人合一》)

材料二:

《庄子》文本,虽也运用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之类,且这种说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汉晋佛经翻译,但其基本特点则是寓哲理于形象描述之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文本世界。

《庄子》文本创造了几个世界:一是恢诡的现象世界。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如《秋水》中,河伯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认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而洋洋自得;直至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而视,浑灏无涯,顿时黯然失色,于是望洋向若而叹,引出反躬自省的冷静说理。其说理路径,以神话人物为叙事核心,通过恢宏奇诡的现象描述,在宇宙规律上揭示“道”,在生命意义上揭示“真”,强调“达于理”“明于权”而进乎“道”,“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而回归生命本真。在《庄子》文本中,现象世界永远只是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

二是缪悠的神人世界。庄子创造了种种不同人物,如“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道,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下》),但是“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郭象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基本一致,皆非世间至善至德、智行超卓的圣人,而是超越时空、绝灭烟火的世外神人。《逍遥游》为了说明唯有消解“有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逍遥,特别虚拟了一个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世界。神人也,虽“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恍如人间美女,冰清玉洁,轻盈柔美,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方外与种种“有待”的方内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缪悠的神人描述,凸显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无待”逍遥之境。

三是虚拟的历史世界。庄子笔下的历史并非历史真实的叙说,而是将人物、事件悬置于虚拟的历史情境中,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德充符》通过虚构发生于刖足者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与孔子、子产之间的系列故事,说明身残者遗形弃智,道德充实,恪守本心,体证大道,而健全者则心系形骸,意存荣辱,鄙吝多欲,丧失本心。在虚构的历史世界中,通过精神与形体的错位对比,强调“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凸显内在生命的充实圆满。 雨果《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卡西莫多就闪烁着王骀之流的身影,或许正是庄学的文学表达。

《庄子》说理,几乎都是以虚构情节、人物对话为桥接手段,通过想象、象征、夸饰、奇诡的叙事方式,“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天下》)的叙事风格,浸染喜剧色调的完整自足的叙事情境,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

(摘编自刘运好《论〈庄子〉文本的“童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以有涯随无涯”,这是危险的事情,是心为俗物所羁绊的表现,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B.《庄子》文本注重艺术世界的形象化,也有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而且这种说理方法对汉晋佛经翻译产生了影响。
C.庄子认为,圣人没有所谓的是与非的观念,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能够用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别。
D.《庄子》中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庄子把故事置放在虚构的历史情境之中,使其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追求逍遥游的境界,可以给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人格独立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启示。
B.庄子强调“丧我”,启示人们,看待事物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要忘掉自我。
C.《逍遥游》中的神人“游乎四海之外”,终于摆脱了“有待”,获得自由逍遥的境界。
D.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脱胎于《庄子》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1段先提出“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观点,接着引用《庄子·逍遥游》和《庄子·养生主》内容进行分析。
B.材料二第2段以《秋水》中神话人物的叙述为例,证明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
C.材料一第2段先提出“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观点,接着分别阐释了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概念。
D.材料二第3段引用了《天下》中的话、郭象的注解和《逍遥游》中的话,阐释了庄子神人世界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请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心斋”和材料二中“无待”的含义。
5.请简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方传统文艺的空间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品格。考察文化品性与情韵格调,不在于比较文艺作品的质量优劣与风格高下,而是从文化特性与精神境界层面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空间形式进行总体考察。

人生天地之间,除了希冀以诗意的方式栖居外,还充盈着探寻无限空间的冲动。作为有限的生命,人经常试图实现对无限时空的超越。这种宏图大愿很多时候表现在文人高士如梦似幻的文艺佳构中,诗人艺术家通过虚构的方式替代性地满足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艺术家的审美构想中,时空的距离可以缩短或拉大,甚至可以将不同的时空加以并置、组接,改变时序以及空间的广延逻辑,或时序颠倒,或小中纳大,或与天地同寿,或往来于异度空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对空间的超越方面,中国古人显示了非凡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勇气。一方面,古人通过想象拟构的方式,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在早期神话中,天与地之间是相通的,中间有柱子连接,地上的人可以通过天柱爬上天,与神往来,神也可以沿着天柱下到人间。绝地天通以后,天地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和本领上天入地。与此同时,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天似穹庐,覆盖在大地之上,就像屋宇笼罩着房基一样。为了寻求进一步的稳靠性,古人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对天地宇宙的认知想象拟构出来,如建筑、墓葬、礼器、图绘、诗文等,形成了一个个与大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这种想象天地的方式逐渐演变为后世叙事文学的重要主题,在志怪、传奇、戏曲、小说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游记》等明清神魔小说中,有关宇宙天地空间的想象与超越无限时空的企望交缠在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的重要思想文化语境,同时也是推进小说情节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早期思想家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融入诸如宇宙论、道论、卦象论、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框架中。其中,老子和庄子的道论空间观显示了突出的思想原创性与理论辐射力,对后世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绘画、园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西方探求究竟以达真知的空间观不同,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认知宇宙天地空间。两者都是为了在混沌中寻求秩序,但出发点与方式不同。西方是先向外探求,获得普遍的、永恒的、抽象的“形式”,再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则是先反问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再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空间观是以人合天,中国古代则是以天合人。这使中国古人更愿意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身体动作、朝向与位置,以及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伦理空间观还弥漫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

中国古代不仅注重可以闻见触知的空间之“实”,同时对无形的、不可见的“虚空”也非常重视。但这里的“虚空”并非绝对意义上“空无”。依照中国早期的宇宙论、道论与易学思想,“虚空”中充盈着天地之元气,是一个生气流布的大生命场,其间蕴含着周流不止、变动不居因而也用之不竭的勃勃生机。这种凌空蹈虚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戏曲、小说、园林等的空间形式中,尤其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虚”与“实”相互生发,没有“虚”,“实”会变成僵死的躯壳;没有“实”,“虚”无所依附,无法呈现,就成了无意义的抽象概念。在艺术中,“实”是已然显露的形迹,“虚”是未现形的生气、动势、潜能等。王夫之说:“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船山全书》)“有形”即实的、可见的部分,“未形”是虚的、不可见的部分。通过可见的“有形”引发不可见的“未形”部分,是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辩证法。

(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考察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不必在乎文艺作品的质量优劣和风格高下,而要注重整体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层面。
B.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通过想象拟构的方式,拉近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体现了艺术家们探寻无限空间的宏图大愿。
C.古代画作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与《西游记》中各类角色都要恪守固有的分位意识,属于同一种空间观思想。
D.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无形的、不可见的“虚空”,并在传统文艺创作的空间形式中体现这种特性,尤其在山水画中表现最为突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在构想中超越无限时空,实现了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人的心理也得到了审美的满足。
B.老子庄子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融入了道论,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C.中国古人空间观选择“以天合人”的原因,是出于自身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依据宇宙天地制定秩序。
D.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充盈着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姿态亲和,思想辩证,给人启迪。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
B.《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
C.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宇宙犹如一只大风箱,或是一只没有底的大皮囊,天地万物处于这个开放性大空间之中。
D.《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中国传统文艺空间形式彰显了哪些“文化品格”。
5.《红楼梦》中以女性为形象载体构建的空间形式,呈现出异彩的文化品格,请以林黛玉为例,结合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2023-11-16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社会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材料一强调了社会调查在中国社会学中的传统和现实意义,指出其具象化、历史性、整合性和共情等特征,并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展示了社会调查对理论创新和现实关怀的贡献。材料二则从时间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时间节奏和制度影响,强调了时间对青年的塑造作用。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社会调查在理解和建构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者在人的处境中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的表达,使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轻,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本文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同时,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咖锁,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笔者参与的三次社会调查,三次调查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展开。其中,2019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在北京进行,发放有效问卷1692份,访谈62人;2020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在深圳进行,发放有效问卷505份,访谈46人;2021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在上海进行,发放问卷1031份,访谈54人。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关注的群体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其实,我们一旦了解了制度如何设计时间,也就知晓了社会究竟怎样对待青年。

(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社会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强调应真正了解大众,将“人”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B.材料一指出,进入特定的地域和人群当中,试图理解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等,这正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C.“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决定性地位,我们要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D.通过社会调查,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之后再梳理整合,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调查要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碎片化等特殊现象,把它们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中,进而把握和尊重事实本身。
B.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提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学理,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
C.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不仅仅是记录生命时长的数字,也隐含着约定俗成的社会期待,提醒人们在相应年龄里应承担的责任。
D.在移动互联时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生活的加速运行,进而改变了青年的工作状态,使青年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提升。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即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C.费孝通的研究相较陈翰笙等人更具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D.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蜂鸟”“码农”“工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9-19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字得到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另外,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还有,在古代,中国人书写的笔是毛笔。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皆所以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

材料二:

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摘编自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书家的书法不仅能抒写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还能客观地表达出自然界山水崖谷、鸟兽虫鱼等各种变动的形象。
B.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书法则通过点、线、笔画,两者表现的方法虽然完全不同,但都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C.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独特,中国人将书法与绘画视为姐妹艺术,这些都与其使用的工具有很大关系。
D.书法艺术和音乐、建筑一样,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牌楼、亭子及庙宇等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都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可见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B.使用不如毛笔精妙的钢笔为书写工具,是欧美地区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原因之一。
C.书家写字时需要解决千变万化的笔划结构问题,因而通过书法训练能够提升学者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
D.起始于象形的字,只有在达到“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后,才能成为美学对象。
3.结合材料,下列不能表现出书法具有生动形象之美的一项是(     
A.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李焕《赠零陵僧》)
B.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C.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郑板桥《题画》)
D.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偓《草书屏风》)
4.中国书法具有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
5.东晋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其后乘带酒意,挥毫写成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述当日盛事,抒写人生感慨。传说王羲之后来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其后历代书家、文人广为临摹,无一胜过原作。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3-19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