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3 题号:206819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女子们的悲剧是对我们民族灵魂的深刻投射,这是它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B.《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青年人不要一味去猜测、猎奇,而应把它当作一部映射当时政治的作品来探究。
C.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多个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来源。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子,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是矗立于世界文学顶峰的作品之一。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只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肯定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呈现出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是为了证明观点: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置底韵。
D.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来证明观点。
4.《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被置于非常高的地位,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概括这部作品在当代的价值。
5.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如何发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及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图像对文字的“霸权”会造成对文字的挤压,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3-08-12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连接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既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强、科技实力强、国防实力强等“硬实力”方面的“富强”,又体现为国民素质高、民族凝聚力强、文化创新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等“软实力”方面的“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今天强调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远大追求。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人民幸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为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从此出发,上升至国家、民族层面,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及其实现条件,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员令。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从三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维度明确了中国梦的内涵。从国家层面讲,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民族层面讲,就是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人民层面讲,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就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实现力量以及所惠及的对象。

中国梦作为我们现实的奋斗目标,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要思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凝聚为民族的共识。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长远之梦,也是近期之梦;既是宏大抱负之梦,也是温馨康乐之梦。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在中国梦感召下迸发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伟大的时代需要以梦想作为灯塔,需要以梦想作为激励所有人一起奋斗的目标。中国梦作为我们现实的目标,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梦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B.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不断增强的民族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民族的梦想出发,兼顾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梦想,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D.中国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要思想,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管长远,也顾及近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才能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联系起来,让各方成为命运共同体。
B.在不同时期,民族振兴的内涵不同。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中国梦是我们现实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民族复兴之梦,这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和实现力量。
D.中国梦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灯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也开始清晰,即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目标。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梦概念内涵的范畴的一项是(     
A.国民素质高,民族凝聚力强,国际影响力强。B.既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远大追求。D.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更大的开放。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梦,在内容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简要分析。
2022-12-17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社会生活情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价值观是青年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动力所在。英格尔哈特首先观察到了世界青年价值观演化。根据他的理论,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表现、生活质量。就长期价值观变迁而言,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偏好的形成与代际更替有关: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接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后物质主义取向也开始在中国00后’一代青年身上出现。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其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上海社会科学院00后’一代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研究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00一代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变化。第一,呈现认同传统文化与理性爱国的情感特征的同时,外来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据重要位置。第二,对社会问题看法呈现观念分层新特狂。第三,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偶像开始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第四,存在热血奋斗躺平佛系二元并存行为特征。第五,兼具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混合价值取向。第六,平权意识、规则意识增强的同时,对私领域行为态度宽容,对公领域道德爱憎分明。

由于00后’一代一出生就已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物质上更加丰富,上学时迎来互联网快速普及时期,眼界更为开放,导致这一代人兴趣爱好的选择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00仍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一代,因而也具有独生子女的特性,例如较为自我、更关注个人感受等。

从观念建构理论来考察,青年一代是历史的产物,社会重要事件给每代人的成长都烙下了时代印记。并非所有事件都和价值观念变化有关。只有那些与人的价值追求强烈勾连以及与理想蓝图相关的社会重要事件,才会反复渗入观念建构之中。总体上看,40多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变革因素已鲜明地嵌入这一代青年人的性格行为之中,造就了具有鲜明独特时代印记的00后’一代中国青年。0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了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返航,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正因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00后”普遍具有较高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加上“00青春期又遇上互联网、人工智能与5G应用快速发展,接触到的信息量大、知识范围广,因此对这一代而言,如何处理、筛选触屏的海量信息比如何获取更多信息更具挑战性。

从思想品质看,00后’一代思想约束少、个性强、生活态度洒脱。从社会变化来看,市场经济规则,如自立、竞争、追求效益渗透到了这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从家庭结构来看,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其小家庭结构与人际关系趋于简单,使得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代际传递规训较少。因此,观察“‘00后’一代价值取向之演变,需要将这一代青年人的特性融入社会时代背景加以考察,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与社会结构的嵌入性。

(摘编自杨雄《“‘00后’一代青年价值取向新特征》)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让我们见证了运动健儿们勇夺奖牌的荣耀瞬间,更记住了那些在赛场上坚毅勇敢、无畏前行的身影,他们用勇气和实力谱写出最燃的青春之歌。

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国优秀的青年代表。他们让世界看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盛世风华,看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团结向上、自立自信和风趣幽默。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这样的时代造就了新一代中国青年,他们身上少了踌躇不前,多了毅然决然;少了犹豫不决,多了不畏挑战、敢于突破;少了局促不安,多了谈笑风生、落落大方。

新时代造就了中国青年,而中国青年也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而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

青年人是圆梦人,圆梦需要魄力,需要突破自我。在参加冬奥会之前,苏翊鸣等人已经取得骄人成绩,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选择在冬奥会这个强者云集的舞台,尽情展示自我、勇敢突破自我。苏翊鸣在比赛中完成了两次转体1800度的动作,成为全场唯一完成五周转体的选手。取胜固然重要,但最大的成功就是又一次突破了自己!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梦想在那里,所以永不言败!事实上,在东京奥运会上,以杨倩、孙颖莎为代表的“00已经开始扛起中国体育的大旗,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一次,冰雪之上,世界通过冬奥会再一次看到中国青年的魅力!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愿中国青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摘编自刘岩《中国青年,谱写最燃冰雪之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格尔哈特认为,青年的价值观是不断演化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相关调查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B.我国大城市“‘00后’一代”思想行为呈现的新特征、新变化,与中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相关。
C.“00后”普遍具有较高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外来文化。
D.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与5G应用的快速发展,“00后”青年面临的考验比上一代人更具挑战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老一代持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而年轻一代则秉持“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
B.青年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把握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轨迹,也就把握了青年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演变的历程。
C.人们记住了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身影,是因为他们让世界看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盛世风华以及优秀品质。
D.在东京奥运会阳北京冬奥会上火放光彩的“00后”青年一代,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鲜明独特的时代印记。
3.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苏翊鸣等运动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中国优秀青年的代表。
B.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造就了新一代中国青年。
C.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D.时代造就青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青年应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北京冬奥会期间,苏翊鸣等人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请结合材料,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谈谈宣传其优秀事迹的积极意义。
2023-09-28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