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4 题号:206851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简称东风)的建设是当年三线建设中成功的典型范例,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工业文化将东风人、十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见证岁月变迁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和老一辈创业者们留下的“三大精神”——“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资源。

马灯照亮东风人的创业路。回首20世纪50年代,藏在山沟里的十堰是一幅偏远落后的景象。据十堰市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地带只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现代工业一片空白,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重工业是铁匠铺,轻工业是豆腐坊”。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在鄂西北的十堰拔地而起。经过了50多年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当年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们涌入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沟。从搭建芦席棚、点着马灯开始,再到干打垒建房,一锤一斧、一砖一瓦建立起了现代汽车城。艰苦创业、勇于创造、激情奉献是十堰的城市灵魂、血脉基因。一代代东风人奋发图强,克服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缺乏的重重困难,开创了“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历经50多年的发展,十堰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成为年均生产销售各类汽车100多万辆、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亿元的现代化汽车城。“汽车城”成为十堰的三张靓丽名片之一。

“三大精神”是十堰人的传家宝。建厂技术功臣支德瑜。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筚路蓝缕,擎起马灯,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使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并在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汽车材料国产化和2.5吨越野车、5吨民用车的量产做出卓著贡献。“中国悍马”——“猛士”的缔造者、曾任东风汽车公司产品总设计师的黄松。自2002年起带领团队攻坚6年。冲破国际技术壁垒,创新5项理论方法,应用19项新工艺新材料,掌握75项专利技术。在全部15项战技指标中,“猛士”有12项超过美军“悍马”,经济性、生存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对“三大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芦席棚、干打垒、马灯,这些承载着东风人早期艰苦创业回忆的词汇,演化成“三大精神”——“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这三大精神变成东风人的传家宝。二汽创业初期,领导和群众一起劳动,同一个食堂排队打饭,同一盏昏暗的马灯下工作奋战,在低矮的芦席棚里生活办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设厂房。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打下了汽车发展的基业。这种精神流传下来,经过提炼升华,概括为“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

从铁匠铺、豆腐坊,到名扬中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东风”的发展史,汽车工业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记忆。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代东风人留下来的“三大精神”,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传家宝,也是十堰人的传家宝。

汽车工业文化成为十堰城市的灵魂。在十堰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巨大体量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等丰厚物质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以“三大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资源。这种文化与十堰的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的城市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十堰人的血脉之中。进入新时代,十堰在全市进一步宣传、传承和发扬“三大精神”,加大汽车工业文化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

20166月,十堰市拉开了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序幕。市文体新广局组织开展“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行动”图片展览,全面展示了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和成果,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十堰人熟知。20207月,汽车工业文化被纳入首批十堰“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名单。

(摘编自何利《历经50多年奋斗汽车文化融入十堰人的血脉》)

材料二   

为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充分发掘、利用汽车工业文化资源,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3500万元,对东风小康老基地废弃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全力打造十堰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

在现场,施工人员正对东风小康旧工厂原涂装车间的外墙墙面进行装饰装修。远处的外墙已用有色漆做成了红砖墙体,迅速把人带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工业厂区的氛围中。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项目负责人王涛介绍说:“改造建筑立面突出工业风格,以传统的红砖厂房为基础,采用玻璃、金属板、钢构架为主要改造材料,在原厂房的两端重点改造,增加厂房现代感和通透空间,以适应现代文创产业园的需要。”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3亩,主要分两块:东侧以商业开发为主,用地约59亩,拟新建商业综合体、住宅、四星级酒店、市民服务中心及人防广场;西侧以引入投资建设汽车文化创意园为主,用地约124亩,主要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艺术景观雕塑及小品打造汽车文化客厅,充分展现开发区深厚的汽车文化历史底蕴。

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以“汽车工业文化”为主线来活化历史,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通过汽车文化主题场景把工业老厂房和城市新商业有机串联,打造一座商业餐饮、文化展示、公共停车场、企业创意孵化、政务服务、人防工程等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将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车间生产线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以汽车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投资项目,包括汽车创意雕塑、汽车文化博物馆及中小学生汽车文化校外实践基地等。

据介绍,汽车文创园改造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将打造一座城市魅力独特、汽车文化浓郁的创意园。

(摘编自关前裕、刘爱理《十堰投资3500万元,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三线建设中,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是一个成功范例,藏在山沟里的十堰因车而兴,变化巨大。
B.二汽当年创业十分艰难,创业者从搭建芦席棚、点着马灯开始,还要克服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缺乏等重重困难。
C.曾任东风产品总设计师的黄松带领团队攻坚,冲破国际技术壁垒,缔造“猛士”,各项作战技术指标都超越了美军的“悍马”。
D.十堰从一个偏僻山区小镇成为现代化汽车城,成为名扬中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与东风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成功建设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风人培育了奋发图强等优良品质。
B.十堰丰厚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的城市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十堰人的血脉之中。
C.十堰在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的过程中,对东风小康老基地废弃的旧厂房进行了改造,最主要的是增加厂房的现代感。
D.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在引进汽车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车间生产线设备,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东风汽车工人“三大精神”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藏在山沟里的十堰偏远落后,人烟稀少,现代工业一片空白,当年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涌入这个寂静的小山沟。
B.领导和群众一起劳动,在低矮的芦席棚里生活办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设厂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斗志昂扬,打下了十堰汽车发展的基业,
C.支德瑜擎起马灯,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使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并在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D.黄松带领团队攻坚6年,创新5项理论方法,应用19项新工艺新材料,掌握75项专利技术,使“猛士”的经济性、生存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在传承和发展汽车工业文化中,十堰市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外王的准备,外王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

(摘编自张汝伦《孔子和〈论语〉》)

材料二: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人类是高贵的,但一定要记住一点:人类的高贵,并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身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也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的人性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论语》是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最伟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在乡村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思想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我们今天读《论语》,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B.《论语》被看作是中国第一书,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C.在笔者看来《论语》的主旨,关涉到个人的完善与文明的完善两个方面,其中文明的完善是目标,个人完善是基础。
D.《论语》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可以让我们仰望伟人身上的伟大与光荣,并在现实的世界中去追求“应然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仁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因此无论是容量还是境界,“仁”都要大于其他一切之德。
B.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事有不同的解释,而西方哲学家则只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说明孔子比西方哲学家更高一筹。
C.《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原典,其教育教材价值在于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D.一个民族的教育,只有让这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阐述孔子的“仁”的本质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C.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了《论语》,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近日,某高校老师在某中学进行感恩主题演讲时,用调侃口吻大放厥词,宣扬他的读书价值观: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该视频在网上发布之后,立刻引起网友热议。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言论的看法。
2023-08-22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网文书写日益走俏,历史叙事的表现内容发生了从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转变——正史叙事每每对应着传统历史小说写作,稗史故事则主要出自网络IP改编。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也从以帝王谋臣之间的“权谋之争”过渡到后宫嫔妃的“爱恨纠葛”。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以来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母本来源,借助互联网的浩大声势与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文学版图与文学的规定性。文学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接受方式,包括审美接受效果,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学重在“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网文阅读的“官感满足”带来的“爽感”不由分说地异军崛起,显示了媒介之变所引发的艺术之变,也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

从“权谋”到“宫斗”,历史剧故事内容趋向窄化的现象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大多数历史正剧成了“帝王剧”,而宫斗剧则进一步窄化为“后妃剧”或“帝妃剧”。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少了史实制约,也决定了该子类型精神格局的狭小。“表现谁”不只是内容或对象问题,还联系着创作者的历史观:谁创造了历史?是抱定英雄史观还是坚持人民创造了历史?创作者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帝王、英雄与人民的关系?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关切,也应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剧中的具体体现。

其实,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为“权谋”或“宫斗”为主的面貌,而是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逐渐使然。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又为这种市场选择提供了基础。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斗争越紧张激烈,剧情越好看。反过来,历史剧要“有戏”,似乎就越需要挖掘并依赖这些内容。与历史正剧相比,宫斗剧在叙事上更具优势:嫔妃之间的攻讦联盟、心计手腕与情感心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依次展开,戏剧事件与人物关系更容易编织起紧迫的冲突,远较叙事结构相对松散的家庭伦理或都市情感剧更有便利与优势;与职场剧、谍战剧等类型剧相比,在表现人际之斗的“纯粹”“集中”“扎实”“范围”及“分量”上,也更胜一筹。

然而,叙事优长、新媒介传播优势都不能等同于精神内涵与文化理念的创新,有时反而是逆向而动的,即作品技巧越高妙、情节越抓人,伪装性就越强,影响也越负面:如有的作品借助历史影像一再着力美化封建帝王与后妃,不断渲染封建等级制度与人身依附关系;再如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命运的价值立场,在无形中鼓吹了庸俗成功学等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宣扬封建腐朽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步观念以及中国现实主义诗文传统也相去甚远。

当下中国影视创作处于全球参照系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开掘。中国也需要向全世界展现包容、宽厚、现代、文明的国家文化形象,讲好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因此,在现实题材创作增量回归之时,历史题材剧创作也亟待走出新媒体新技巧承载陈腐内涵与陈旧观念的窄巷,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拓宽表现内容、更新文化观念与创作理念。

(摘编自2019年8月2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得益于网络文学的发展
B.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因精神格局的狭小而使历史剧的故事内容逐渐趋向窄化。
C.宫斗剧在叙事上比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职场剧、谍战剧等类型剧更具优势。
D.有些宫斗剧内容是不符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步观念和中国现实主义诗文传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历史题材剧创作出现的变化切人,很自然地引人对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分析。
B.文章主要从网络媒介、创作者的历史观、市场三方面论述了历史题材剧擅变的原因。
C.第四段论述宫斗剧在叙事上的优势是为了突出其在历史题材剧擅变中的主导地位。
D.文章在分析历史题材剧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阅读的“官感满足”带来的“爽感”,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
B.历史剧的创作者抓住了“谁创造了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就能顺应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C.叙事优长、新媒介传播优势是可以逆向而动的,高妙的作品技巧、抓人的情节伪装性和负面影响都极强。
D.注重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开掘,历史题材剧创作就走出了新媒体新技巧承载陈腐内涵与陈旧观念的窄巷。
2020-02-20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2010年,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在制造品上的占比分别是60%40%。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另外,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二:

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

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是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

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

材料三: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更是中国的

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

(摘编自新华社《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要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
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
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
D.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动诠释。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
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
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
D.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04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