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蒋子龙(194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208515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萧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学史的原点。纪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而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祸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河修炼,并著《肘后备急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出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
2.下面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4.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而秦穆公则伐西戎,开地千里。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在此地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8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千米左右,另有一株已有300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它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千米,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千米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名声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起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15千米,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处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北斗七星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中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静宁的云台山行医修道,并著《肘后方》。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的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这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文章写道古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人华胥履巨人脚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D.屠呦呦从《肘后方》中得到启发,提炼出“青蒿素”这一事例,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
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
3.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2023-04-27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颖影

蒋子龙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不敢轻易触碰。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她说得那样轻盈随意,一派单纯和善良.但这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疚。以后我们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一下脚。颖影当年只有16岁,想去当兵。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儿就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颖影将拿到手的帽子和手套重新甩到桌子上,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一位老战友。很快她穿上了军装,到唐山255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她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入伍年龄的新兵,却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一手好文章,很快被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在那个时期不能不写的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编写文艺节目。这也正是她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无邪的气质,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直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却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

这是1976年的7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7月29日。她7月27日回到唐山。

也就在颖影回到唐山的当天夜里,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

我像疯了一样在废墟上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见人就打听,最后竟幸运地问到了跟颖影同宿舍的一名战友。她告诉我颖影因出血过多三天前已经死了……她还告诉我负责掩埋颖影的战士叫周黑子,以及他的部队番号。

天快黑了,我被周黑子领着来到颖影的坟前。这是一片盐碱滩的高埂,蒿草荒烟,四顾阒然。颖影的坟堆不大,没有任何标志。

盐碱滩上植物很少,远处倒有几墩红柳,柳梢上正顶着白色小花。我走过去折了一大把,口袋里还留着一个馒头,一并献在颖影的坟前。

颖影,这里很安静,不会再有人来打搅你了。只是对你来说,这儿太荒凉,太孤单了。相信我,我绝不会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荒滩上,我会选一个适当的时候把你送回你父母的身边,但不是眼下,眼下我没有这个能力,你的父母也未必会受得了……

汉沽盐场的工人作家崔椿蕃是我朋友,我敲开他家的门。第二天,老崔给我找出一块很厚实的长木板,怕墨水被雨水冲掉,特意又从别处借来白油漆,我用毛笔蘸着白漆写成了颖影的墓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甄颖影之墓”。旁边再加上一行小字:“1953~1976”。供品除去那三张精致的鸡蛋饼,还有水果。老崔陪着我一人扛着一把铁锨,来到颖影的坟边,先给坟堆培土,把坟堆加大,做规矩。再将那块木牌竖在坟前,摆好供品。

这时,我站在颖影的坟前才可以说出那句话:“颖影,安息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具体交代甄颖影回到唐山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特殊时刻,世人难以忘记,作者更是永生难忘。
B.文中对甄颖影坟墓四周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荒芜、冷清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难以言表的悲痛。
C.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作者整理甄颖影坟墓的过程,作者说甄颖影可以安息了,暗示作者的悲痛心情得以消解。
D.文章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寓深切的悼念之情于平淡的叙述之中。
2.文章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说“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那么,文中“甄颖影”有哪些“令人心醉的芬芳”?请简要回答。
2018-02-02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拆迁

蒋子龙

河口区建委主任简业修刚下班回家,听妻子说住在同福庄的妈妈感冒发烧了,反身就一溜小跑地下了楼,打开锁骑上自行车就朝同福庄方向猛蹬。

低矮的小屋子里满满当当,门后还生着蜂窝煤炉子,姐姐、姐夫挤站在屋子中间,市长卢定安和简业修的父亲简玉朴坐在床边上。简业修着实没有想到,叫了一声:“市长!”卢定安也就老实不客气地充老大:“你这家伙跑哪儿去了,老人病了到这个时候才露面儿。”简业修脸上挂火,自我解嘲地凑到床上去摸母亲的额头。大姐简业青说:“刚睡着,烧有点退,不像白天那么高了。”简业修问爸爸有没有事?老人摇头说自己没事。简业修稳住了神,这时候出于礼貌也得跟市长搭咯几句了:“怎么把您也给惊动来了?”

卢定安说:“没有人惊动我,是我自己赶巧了,来同福庄转转,顺便进来看看两位老人,有个难题老拿不定主意,你父亲是我的师傅,我想听听师傅的意见。”

简业修大为不解:“您的难题?”

卢定安苦笑一下,没有作答。简玉朴瞅个空插进来说:“定安想拆咱这儿的老房子。业修,天太晚了,你陪着定安吧。”简业修看看炉子:“媒拿进来了吗?我把炉子给封好,夜里可凉啊。”

简玉朴:“你快走吧,我还不会封炉子吗?”

“要指着你来封炉子,俩老人早就冻坏了。”卢定安说着站起身和简玉朴握手,“您多保重。

他们默默地走了一段路,卢定安突然问他:“你相信人有预感吗?”简业修摸不着头脑,只好含糊其辞:“有时候信。”卢定安眼望着天解释自己的想法:“我和你打小在这胡同里长大,天气一变热,我心里就打鼓。”

简业修笑了:“这算什么预感?是住小平房养成的后遗症,怕热,怕夏天,怕下雨……”

“你也这样?”

“一样,这也叫危房综合症。这些破房子的确该拆了,我既留恋这个地方,又憎恨这个地方。”

卢定安转头看着简业修,“你想过怎么拆这些旧平房吗?”

简业修老老实实地承认没有认真想过,同福庄又不在他的河口区里,即使在河口区也不是一个区能办到的,区里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卢定安说:“条件什么时候有呢?住在这儿的百姓还能等吗?以前我们不在位子上,想这件事情不现实,着急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权力,我就想干成这件事……你认为怎么样?”

简业修有点吭吭哧哧,卢定安不再是儿时的大哥,而是一市之长,他正经八百地向你征求意见,你说得对不对,符不符合他的心思,都关系非轻。但他最后还是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了:“这可是大动作,以您的年龄也许要在市长任上干两届。总得要干点让梨城人忘不了的大事。只要您下了决心,我在下边会全力以赴地贯彻执行。您要是想听我的真实想法,最好给我一周的时间,我给您拿出个关于平房现状的详细报告来。”

“好,我等你的报告。”

……

梨城副市长金克任习惯一起床随手就打开电视机,在洗漱和忙活清晨该忙活的事情时,间或扫一两眼电视屏幕。今天的早间新闻第一条是:“今天凌晨,我市平房区发生多起煤气中毒……”

(节选自长篇小说《人气》,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一个小小的工作片段,展现市长卢定安亲民近人、体恤民生、踏实肯干、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品质。
B.平房区出身的共同经历,使得卢定安和简业修两人对拆迁有着共同的认识,这也是两人之间能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重要原因之一。
C.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利落,三言两语,人物的心理跃然纸上。“定安想拆咱这儿的老房子”,一句话就流露出了人物对拆迁的复杂心理。
D.小说刻画卢定安这一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既从外部描绘,又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简业修的形象。
3.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2020-07-27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