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209933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二: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①暗疏:默写。②曩:从前。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彰,清楚,明显,显著。与成语“欲盖弥彰”的“彰”意思不同。
B.绝,横渡,穿越。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意思相同。
C.殆,表推测,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相同。
D.“心善其说”的“善”意思是认为好。与文中“长而善忘”的“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如材料一第三段,用不同事物设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材料一的第四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开始发愤读书,但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材料二中,秦观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废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邵的话后,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5.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的“传”与《苏武传》的“传”均为此意。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3-10-07更新 | 2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每阅A一事B必寻C绎数D终E掩卷F茫然G辄H复不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黄泉,文中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C.羸卒:瘦弱的士兵。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D.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21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故枸①木必将待櫽栝②、烝矫然后直,钝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注】①枸:弯曲②櫽栝yǐnguā:矫正弯木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B.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C.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博取,与《鸿门宴》中“要项伯”的“要”用法不同。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与“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两句中的“而”意义不同。
C.金,文中指金属类器具,与“金就厉则利”中的“金”意思相同。
D.君子,文中指遵守礼义的人,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君子”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见到孩子要掉到井里时都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而且这种惊惧同情之心是非功利的,以此论证人性本善。
B.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如果能够扩大并充实它们,人就拥有仁、义、礼、智四种品行。
C.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贪私利、爱嫉恨、好声色等恶性,辞让、忠信、礼义等美德善行是通过后天努力才获得的。
D.荀子认为古代圣王制定礼义法度就是为了整治人的恶,让社会安定,由此可知,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合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5.孟子、荀子都擅长比喻说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具体分析。
2024-04-0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