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阆中市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2-05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通常指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讲话习惯。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流时产生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谐音进入。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际的需要,网民们利用谐音表义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例如,“胖纸”即“胖子”的谐音词,是对胖子的幽默称呼。在平翘舌不分的方言区,“胖zi”很容易发音成“胖zhi”,在发现用来称呼较胖的人更为亲切时,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再如“集美”,本意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或集美大学,因为网上一位视频博主带有方言口音,把“姐妹”说成“集美”,所以“集美”现在在网上通常指的是“姐妹”。

填补空位进入。任何发达的语言都存在着空档缺位,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国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例如在语音方面,陕西有一种特色面食,因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被当地人称为“biang biang面”,但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却没有“biang”这个音节。随着大家对这种地方名吃的喜爱,网民们用“biang”填补了音节上的这一空位。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

丰富词义进入。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例如:“几点整啊?”“九点整。”在普通话中这组对话我们认为时间刚好是九点钟,而在东北话中则表示两人相约,因为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万能动词。“整”可以表示“吃喝”,如“整两口”:可以表示“做、弄”,如“这事儿整挺好”。东北方言中的“整”字,丰富了“整”的内涵,成为网民最爱使用的动词之一。

直接进入。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词义基本不发生变化。比如东北方言中的“老铁”是“哥们”的意思,表示朋友之间关系亲近。由“老铁”一词衍生的表示亲密朋友的网络用语还有“铁子”“铁汁”等。

方言义作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通过网络进入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表达的语言内容,而且经由时间检验,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方言义最终将会强势进入民族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义项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杨立杰《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

材料二:

当方言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网络交际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时,我们应该正视它对网络交际的作用及对网络语言发展的影响。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是互利共赢的事。一方面,方言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和趣味性。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谐音词及图形符号等表达形式,方言与这些已有的表达形式相比,无疑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表达活力的新生力量。各类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语言词汇的范围,突破了语法的基本限制,在给广大网民带来新鲜感和表达快感的同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内涵,让原本就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网络语言进一步拓宽了沟通边际。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赋予了方言新的传播壤和生命力。在进入网络语言之前,方言主要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使用。进入网络语言后,方言因顺应了网民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表达心理和寻找趣味、幽默诙谐的表达惯性,从而有了超越地域空间限制的广阔传播舞台,得以从面临被普通话同化的境遇中或在当前社会“失语”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全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网络时代得到了新生、发展和创新。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随着部分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些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也得以打破传统交流方式和地域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世界中与其他文化思想进一步交流融合。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亦存在着消极影响。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传播带来了新鲜、个性的使用体验,但网民对新奇和个性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一些方言词汇的刻意使用甚至生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制造沟通障碍,也会对网络语言和方言本身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出现词义混乱、更替速度过快等现象。同时,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使用多与求快求简、求新求奇的心理有关,一部分是源于输入时贪图简单便捷而产生的,一部分是对人们的发音特点和限制的戏谑调侃。从规范网络用语的角度来看,这些不规范的方言表达会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学习和使用普通话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混淆读音、惯用错别字等问题。且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其中也不乏恶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糟粕,这对网络语言的净化也是一大挑战。

(摘编自王莎莎《网路语言中方言因素的多维度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用“胖子”来称呼体型胖的人,“胖纸”的称呼法更亲切幽默,受到网民们的欢迎。
B.不同方言在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因为词语有多义性,且可能同词不同义。
C.方言义通过进入网络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需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并经过时间检验。
D.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拓宽了网络语言的沟通边际,体现了网络语言包容、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年轻人发展到老年人,随着它不断普及,方言慢慢在网络出现。
B.网民用谐音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具体含义。
C.在形容人们犯迷糊的精神状态时,“蒙圈”比“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D.方言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交流,会被普通话同化或在当前社会中慢慢“失语”而失去生命力。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对于某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方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闽方言中,“喜欢”发音为“xifan”,网友们根据谐音,用“稀饭”两字表示“喜欢”之意。
B.东北方言“忽悠”,填补了网络语言表示“欺骗、煽动”意思的空位,如“你这人太能忽悠了”。
C.“俺”是北方地区方言,多指“我”的意思,通过丰富词义的方式进入网络语言,如“俺来了”。
D.“恰”是江西、湖南地区的方言,“恰饭”是“吃饭”的意思,作为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程

茹志鹃

王三娘卸下茶馆店里的排门板,烧滚了一大壶水,天才刚刚透亮。昨晚下了一夜的暴雨。

以前,阿贞老是说母亲不关心集体。近两年,三娘确实关心了,特别是对阿贞领导的这个四大队。对此,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

现在她一听女儿队里的黄瓜能卖很高的价钱,心里十分高兴,她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住在丰桥的阿贞。

先进门的是阿贞队里的陈老茂,接着进来的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疲乏。

三娘照例冲了一壶红茶,放到老刘头面前,招呼道:你们队里的麦子登场了吧!没想到一提到麦子,老刘头大声叹了口气说:不提了,昨天那场雷暴雨,起码,十股当中要损失一股。

损失一股!三娘吃惊了,损失一股你还来坐茶馆呀!

老刘头一偏头说道:哼!昨天晚上我车水出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人赶我回来休息,我才不来呢!

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站一站往前进。三娘说着,就走到门口,朝丰桥那边望。三娘又急了。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一定是阿贞还不晓得牌价呢!我得去走一趟。

我到了哪一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点。

在旧社会那十多年独力挣扎的生活里,三娘学会了一些钻营的本领。

那一年冬天,公路局来修公路,连带着把那座破石桥也拆了重建。这一修桥,三娘就想到了一个赚钱的好主意。她弄来了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了一条便桥,弄好以后,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

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块搭脚的大石头,仍歪在那里。

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那样一条剥削过人的道路。

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

做人,像走路一样,一站一站地过来,一站是一站的想法,我现在到了哪一站了呢?……三娘刚坐在树荫下歇歇脚,她发现旁边的小路上、田坎上,都是一队一队的人。三娘认识,这都是阿贞那个四大队里的。

三娘急急地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到一大队去!他们的小麦倒了,我们整个大队都去支援。

店堂里,陈老茂、老刘头这些人仍在谈论雷暴雨以及一大队的麦子,一见三娘回来,都欢喜地说道:啊!先进站回来了!

我要是先进,那大家都变成先先进了。

三娘一进门就径直走到老茂面前,郑重地说:老茂,今天你们队里的黄瓜不上市了。

怎么啦?!老茂惊讶地问。

你们四大队的人,全去支援一大队割麦了!老茂听完后,半天才慢吞吞地说:支援就支援吧!一队的麦子倒在水里也是要命的事。

三娘说道:原是我多事,多多少少,都是你们队里的。我才不管这种闲事。三娘下决心再不问这事了。可是越想越觉得可惜,心里又痛惜又懊恼,便大声地说道:我是看不惯,大方得忒过头了……三娘的一股气正没个出处,忽然一眼看见老刘头在瞅着自己笑,便大声说道:我要管!老刘头你不要开心,人家支援你们,你也可以支援支援人家……”“对,我们这屋里的十几个人也来个支援队。自己就背起一个空箩筐,对大家说道:走,我带头,去帮四队摘黄瓜。今天四队支援一队,我们也应该帮四队想一想。

这事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大家都呆住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有点事……

不要我我我,我知道今天你轮休。三娘接着又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大家都要向四大队学习,思想上都要向前走一站,一个都不许请假。说完,自己先朝门口一站,要带大家走了。

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

大家正摘得起劲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长长的哨声,这不知是哪个大队在地里展开竞赛了。三娘一抬头,见河对面正是一片黄透了的小麦。听见声音从那里传来,却看不到人影。

现在阿贞大概也在田里搞竞赛吧!她一定不会想到,有人在帮她摘黄瓜吧。本来,三娘带了这些人来帮她摘黄瓜,自己心里也很满意,可是一想到阿贞,事情好像立即变得又不够好了。就像前几年那一次丰河涨水,围堤发生危险。三娘把所有用得上的东西都拿来做了防汛用具,三娘觉得尽了自己的责任,很愉快。可是这时候,她看见在倾盆大雨中,阿贞戴了一顶笠帽,上下衣服都淋得贴在身上,提了一盏风灯,在堤上走,一直到深夜。

不知怎的,这灯破坏了三娘愉悦平静的心情,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直等到天亮,她也打起了雨伞,到堤上去巡视。

现在三娘的心又被搞乱了。

还是跟阿贞在一起收麦吧!三娘从过去的事情里得出一条经验:和阿贞在一起做事情,自己就比较安心。但她又不甘心承认自己不如女儿,心里又想道:我这可不是跟了她走,她算什么,到底还是我的女儿,我这是跟共产党走,跟党走不会错。

事情真的不大对头。三娘想着,走到老茂身边,悄悄地说道:老茂,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站!

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瓜地吗?还往哪里走?

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前走一走。接着,她就对大家说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应该帮一队割麦去!说着,就干脆掮起箩筐要走了。

这一下,大家纷纷说道:党指到哪里,我们干到哪里。三娘这句话总算说对了,真正上了大路了。

对,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麦子,为了……为了社会主义。三娘理直气壮地说道。她带着大家走过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三娘走上公路回头看看自己整整齐齐的小队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三娘笑了。这时候,太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夜

(选自小说集《百合花》,有删改)


注:①车水,用水车排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小说的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应该在《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之后。
B.“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是人物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形象地表现了三娘急于要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息告诉阿贞。
C.“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娘现在很后悔自己曾经做过收过桥费剥削他人的事情。
D.“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像阿贞一样在大堤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满意自己带人摘黄瓜。
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阿贞热心集体。她一直都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这也让三娘耿耿于怀。
B.陈老茂思想不够进步。他只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
C.老刘头忘我无私。为了抢收队里倒在水里的麦子,他牺牲休息忙碌整个晚上。
D.队员乐于助人。四大队支援割麦子,店里的人受到影响全都主动帮忙摘黄瓜。
8.标题“里程”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茅盾曾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其实这篇小说也很好地体现了《百合花》式的“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线索、前后照应、物象重复运用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阆中市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二: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①暗疏:默写。②曩:从前。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彰,清楚,明显,显著。与成语“欲盖弥彰”的“彰”意思不同。
B.绝,横渡,穿越。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意思相同。
C.殆,表推测,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相同。
D.“心善其说”的“善”意思是认为好。与文中“长而善忘”的“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如材料一第三段,用不同事物设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材料一的第四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开始发愤读书,但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材料二中,秦观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废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邵的话后,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14.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3-11-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阆中市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

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①擘(bò):分开。②白羽:箭。③五单于:原指西汉后期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系马高楼垂柳边”,通过马、高楼、垂柳等意象,从正面直接表现了少年游侠的豪纵气派和意气风发。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中,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但毫不畏惧,潇洒自如,耀武扬威。
16.同样为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阆中市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