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茹志鹃(1925-199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09933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程

茹志鹃

王三娘卸下茶馆店里的排门板,烧滚了一大壶水,天才刚刚透亮。昨晚下了一夜的暴雨。

以前,阿贞老是说母亲不关心集体。近两年,三娘确实关心了,特别是对阿贞领导的这个四大队。对此,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

现在她一听女儿队里的黄瓜能卖很高的价钱,心里十分高兴,她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住在丰桥的阿贞。

先进门的是阿贞队里的陈老茂,接着进来的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疲乏。

三娘照例冲了一壶红茶,放到老刘头面前,招呼道:你们队里的麦子登场了吧!没想到一提到麦子,老刘头大声叹了口气说:不提了,昨天那场雷暴雨,起码,十股当中要损失一股。

损失一股!三娘吃惊了,损失一股你还来坐茶馆呀!

老刘头一偏头说道:哼!昨天晚上我车水出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人赶我回来休息,我才不来呢!

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站一站往前进。三娘说着,就走到门口,朝丰桥那边望。三娘又急了。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一定是阿贞还不晓得牌价呢!我得去走一趟。

我到了哪一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点。

在旧社会那十多年独力挣扎的生活里,三娘学会了一些钻营的本领。

那一年冬天,公路局来修公路,连带着把那座破石桥也拆了重建。这一修桥,三娘就想到了一个赚钱的好主意。她弄来了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了一条便桥,弄好以后,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

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块搭脚的大石头,仍歪在那里。

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那样一条剥削过人的道路。

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

做人,像走路一样,一站一站地过来,一站是一站的想法,我现在到了哪一站了呢?……三娘刚坐在树荫下歇歇脚,她发现旁边的小路上、田坎上,都是一队一队的人。三娘认识,这都是阿贞那个四大队里的。

三娘急急地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到一大队去!他们的小麦倒了,我们整个大队都去支援。

店堂里,陈老茂、老刘头这些人仍在谈论雷暴雨以及一大队的麦子,一见三娘回来,都欢喜地说道:啊!先进站回来了!

我要是先进,那大家都变成先先进了。

三娘一进门就径直走到老茂面前,郑重地说:老茂,今天你们队里的黄瓜不上市了。

怎么啦?!老茂惊讶地问。

你们四大队的人,全去支援一大队割麦了!老茂听完后,半天才慢吞吞地说:支援就支援吧!一队的麦子倒在水里也是要命的事。

三娘说道:原是我多事,多多少少,都是你们队里的。我才不管这种闲事。三娘下决心再不问这事了。可是越想越觉得可惜,心里又痛惜又懊恼,便大声地说道:我是看不惯,大方得忒过头了……三娘的一股气正没个出处,忽然一眼看见老刘头在瞅着自己笑,便大声说道:我要管!老刘头你不要开心,人家支援你们,你也可以支援支援人家……”“对,我们这屋里的十几个人也来个支援队。自己就背起一个空箩筐,对大家说道:走,我带头,去帮四队摘黄瓜。今天四队支援一队,我们也应该帮四队想一想。

这事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大家都呆住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有点事……

不要我我我,我知道今天你轮休。三娘接着又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大家都要向四大队学习,思想上都要向前走一站,一个都不许请假。说完,自己先朝门口一站,要带大家走了。

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

大家正摘得起劲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长长的哨声,这不知是哪个大队在地里展开竞赛了。三娘一抬头,见河对面正是一片黄透了的小麦。听见声音从那里传来,却看不到人影。

现在阿贞大概也在田里搞竞赛吧!她一定不会想到,有人在帮她摘黄瓜吧。本来,三娘带了这些人来帮她摘黄瓜,自己心里也很满意,可是一想到阿贞,事情好像立即变得又不够好了。就像前几年那一次丰河涨水,围堤发生危险。三娘把所有用得上的东西都拿来做了防汛用具,三娘觉得尽了自己的责任,很愉快。可是这时候,她看见在倾盆大雨中,阿贞戴了一顶笠帽,上下衣服都淋得贴在身上,提了一盏风灯,在堤上走,一直到深夜。

不知怎的,这灯破坏了三娘愉悦平静的心情,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直等到天亮,她也打起了雨伞,到堤上去巡视。

现在三娘的心又被搞乱了。

还是跟阿贞在一起收麦吧!三娘从过去的事情里得出一条经验:和阿贞在一起做事情,自己就比较安心。但她又不甘心承认自己不如女儿,心里又想道:我这可不是跟了她走,她算什么,到底还是我的女儿,我这是跟共产党走,跟党走不会错。

事情真的不大对头。三娘想着,走到老茂身边,悄悄地说道:老茂,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站!

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瓜地吗?还往哪里走?

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前走一走。接着,她就对大家说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应该帮一队割麦去!说着,就干脆掮起箩筐要走了。

这一下,大家纷纷说道:党指到哪里,我们干到哪里。三娘这句话总算说对了,真正上了大路了。

对,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麦子,为了……为了社会主义。三娘理直气壮地说道。她带着大家走过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三娘走上公路回头看看自己整整齐齐的小队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三娘笑了。这时候,太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夜

(选自小说集《百合花》,有删改)


注:①车水,用水车排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小说的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应该在《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之后。
B.“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是人物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形象地表现了三娘急于要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息告诉阿贞。
C.“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娘现在很后悔自己曾经做过收过桥费剥削他人的事情。
D.“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像阿贞一样在大堤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满意自己带人摘黄瓜。
2.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阿贞热心集体。她一直都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这也让三娘耿耿于怀。
B.陈老茂思想不够进步。他只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
C.老刘头忘我无私。为了抢收队里倒在水里的麦子,他牺牲休息忙碌整个晚上。
D.队员乐于助人。四大队支援割麦子,店里的人受到影响全都主动帮忙摘黄瓜。
3.标题“里程”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茅盾曾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其实这篇小说也很好地体现了《百合花》式的“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线索、前后照应、物象重复运用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课文《哦,香雪》,完成题目。
1.小说中有一部分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香雪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下列对香雪的心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怕”。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不怕”。
C.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慌张”。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坚定”。
2.你喜欢香雪吗?请概括一下香雪的特点。(不超过90字)
3.分析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征。
2020-09-07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写出了人物的机智,也制造了情节波澜。
D.哑巴老乡明白进来人可能不是敌人时,于是从伍原的头、帽子、脸颊摸起,然后点上灯,上上下下打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写出了一片荒凉孤寂的环境。
B.小说擅长心理描写,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伍原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塑造的。
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元力量、勇气和希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023-02-02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节选自《百合花》)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节选自《哦,香雪》)

1.甲乙选文画波浪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1)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2)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2.甲乙选文画横线部分都是动作描写,两者在具体写法与表达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2023-02-25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