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0 题号:210467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习近平主席为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侧记

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迎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

9月2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宾馆漪园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11时45分,巨幅山水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热情欢迎各国贵宾,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并合影留念。

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

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

“以体育促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

宴会上,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北京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和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传递着中国推动亚洲各国团结自强、命运与共的不变初心。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亚洲和平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作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习近平主席的坚定宣示,寄托着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和平家园的殷殷期待。

“以体育促团结”——

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本届亚运会,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实现“大团圆”。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些亚洲谚语讲述团结合作的亚洲价值理念。杭州亚运会的盛况向世人昭示:纵使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亚洲人民对友谊的珍视、对团结的向往不可阻挡。

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地缘冲突等各种困难,国际奥委会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

宴会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以体育促包容”——

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亚运会上,一个个富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展现着亚洲文明的自信、包容与开放。

“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习近平主席道出体育与文明的深刻关联。

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既被宋代欧阳修称赞“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也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今日之江,照鉴中国发展不凡历程。习近平主席曾在浙江工作多年。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浙江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开拓精神和奋进实践,书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为亚洲和世界打开观察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一扇窗。

“祝愿大家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美好的记忆。”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打动人心。

在这个丰收和团圆的时节,习近平主席和国际贵宾共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的主标题高度概括了习主席发言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补充说明了习主席发言的背景。
B.新闻首段的对偶句既交代了杭州亚运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也颇具文学色彩。
C.亚运会的开幕时间定在寓意着丰收和团圆的秋分节气,寄寓了我们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
D.“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亚运会是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的。亚运会能见证“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说明亚洲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和平稳定的。
B.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
C.体育与文明有着深刻关联,亚运会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既能展现出亚洲文明的特点,也要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D.浙江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它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也建设出共同富裕示范区。
3.下列选项,不适合放在原文用来介绍杭州的一项是(     
A.《望海潮》柳永(北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石头城》刘禹锡(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C.《忆江南》白居易(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4.文本报道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请简要说明此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有哪些特点。
5.文本记录了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上的发言,请结合开幕词的特点,梳理习主席发言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是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比较分析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断流的河道,干涸的农田,缺水的城市,我国北方大片国土少水、缺水。水资源短缺成为地方政府最想解决而又最无力解决的难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从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的这天开始,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给所有缺水、盼水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6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少于400立方米,而三大流域耕地总面积占全国的39.4%,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4.7%,GDP占全国的32.4%,黄淮海流域成为我国水资源与经济社会最不适应、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性缺水。

长期干旱缺水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许多地方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黄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67%、60%,海河已超过95%,特别是海河流域,由于地表水长期过量开发利用,平原河道长期干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立方米,造成地下水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超负荷开发利用水资源,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解决黄淮海流域及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摘编自《南水北调——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拉开序幕》)

材料三:

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缺水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同时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制定覆盖不同农作物、工业产品、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推动用水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以水定需,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三线工程通过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骨干,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积极建立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运行以来,各有关单位根据职责有序实施,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较好地完成了供水保障。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可加强来水预测预报,根据来水情况和用水需求,实施精细化调度,动态调整调水过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摘编自仲志余《让南水北调用水更安全更有保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也是基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基本国情。
B.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中两线工程已竣工,西线工程正开始。
C.南水北调有利于解决北方用水困难、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D.南水北调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我国“四横三纵”的大水网格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水北调工程有50多种方案,历经70多年的调查研究,才最终成熟,造福于民。
B.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周期长,干线长,规模大,涉及人口多,所以成为战略性工程。
C.黄淮海流域粮食产量、人口数均占全国的1/3,水资源却最为紧缺,发展压力大。
D.北方缺水,固然与少雨有关,但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甚至浪费也是重要原因。
3.让南水北调用水更安全更有保障,需要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如何科学推进?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2-01-02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积极开展工业化和发展经济,把国民经济引入正轨,是首要任务。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尚未成规模兴起的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开启了被誉为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的治理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和治理黄河工程。

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并发出了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4年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人民网2019年9月30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河源区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功能,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客水资源。同时,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中有3个位于该区域。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直接关系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

(摘编自《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8日)

材料三:

疫情期间,云台山景区直播的汉服花朝节播放量近亿次;白云山推出云端婚礼游,引来众多年轻人参加爱情之约……疫情之下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应对之策,让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璀璨夺目,像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多瑙河、俄罗斯伏尔加河等大河流域一样,河南发展文化旅游潜力无穷,只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原就有望成为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对外开放高地。

黄河是河南的根脉,发展文化旅游,我们的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让很多网友想来看看“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长江黄河共战疫,轩辕黄帝佑中华”为主旨的网上拜祖,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20多亿人次祭拜祈福。由此上溯,一部电影《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名扬全球,一场《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再现北宋繁华的历史画卷……

(摘自《让黄河文化成为我们的超级IP》,《河南日报》2020年5月13日)

材料四:

治黄初期,人们曾梦想通过蓄水拦沙让千古黄河变清。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库三门峡下闸蓄水,不料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淤积库区,回水倒灌关中平原,危及西安。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

三门峡水库建设走了弯路,但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后期的小浪底工程在设计时就预留了75亿立方的淤积库容,并通过一系列试验,最终利用小浪底工程成功实现对黄河调水调沙。

新时期,黄河治理委员会加快信息化赶超步伐,稳步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黄河一张图”“一个数据库”等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科技进步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游荡性河道整治、水生态保护、水文测报等治黄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振动式测沙仪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设备得到推广。

(摘自《黄河治理70年:一句谚语退出历史》《人民日报》2019年9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期间,云台山等景区推出的线上活动,可视作传播黄河文化的成功案例,为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B.电影《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名扬全球,《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再现北宋汴梁繁华胜景,这都体现出文化因素对旅游的助推作用。
C.治黄初期,由于淤积库容的预留不足蓄水拦沙的方法以失败告终,三门峡水库连同它下游的几座大坝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D.水文测报等治黄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和一大批先进实用设备的推广,是我国从传统治河走向现代治河的重要体现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启了包括治理黄河工程在内的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体现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B.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河源区的水源补给很充足,而上中游的水资源较为匮乏,这是黄河所流经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的。
C.我省文化旅游业在疫情期间的应对之策,表明文化旅游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突发情况,通过网络传播走出发展新路径。
D.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和“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格局,都是新时期治黄工作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治黄能力的整体提升。
3.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07-14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被赋予了司南功能,用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中国人对北斗有着熟悉而亲切的认知。如今,仰望星空,由数十颗人造卫星组成的新的北斗“星座”更加璀璨。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凝结着无数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展现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刷新了科技强国的“中国速度”,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

为他人“导航”,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中国航天起步晚、底子薄,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从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绘下“三步走”发展蓝图,到在卫星导航频段逾期的最后时刻完成首次卫星发射、拿到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再到两年多时间18箭30星的高密度发射、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人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破解星载原子钟、北斗国产芯片、星间链路等“不可能”,经历16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和世界级难题的攻克、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闪耀着“混合式”星座、短报文通信等独有的中国智慧火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蹚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中国的北斗是一流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持续深化,可以让全球用户享受到多系统并用带来的好处。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北斗作为国家名片的形象持续深入人心。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之后却主动向全世界开放。这种开放融合的胸怀和理念,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将进一步锤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能力。这一完全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来之不易,体现了中国北斗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诚意和决心。

进入全球服务的新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着广阔前景,也面临全新挑战。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走向全球的中国北斗大有可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1日)

材料二:

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耗时20多年、举全国之力构建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多个层面,催生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社会效应、国际公共服务产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在收官之战完成时,《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

环球时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收官发射有哪些意义?

杨长风:本次发射是收官之作,意味着中国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全部实现。按照“三步走”计划,2000年,我国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为我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底,我国建成了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2017年11月,北斗三号首组双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时代。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圆梦全球,“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

环球时报:

杨长风:本次发射成功,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次的意义不同一般,又是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完成的,工程全线既要保证任务完成,又要抓好疫情防控,取得成功非常不易,令人激动。这个复杂大系统、大工程的研制与建设是发挥全国的优势、举全国之力完成的,北斗三号18次发射任务接连成功非常不容易。两年半时间里,北斗工程七大系统、40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核心元器件百分之百自主可控,这都是由这些科研人员和单位来完成的。

环球时报:

杨长风: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全球提供多种“中国方案”。最大的“中国方案”就是通导融合一体,北斗系统不仅具有被动式定位方式,还有着主动式定位手段,有这个能力就能实现“我知道我在哪,你在哪,双方可以进行信息互换”。第二个“中国方案”就是星间链路,也就是卫星之间、星地之间可以互联互通,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建全球系统但不用全球布设地面站。有了星间链路,导航的精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个“中国方案”就是多种定位功能集于一身,实现了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甚至静态的毫米级精度。第四个“中国方案”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混合轨道设计。目前,一些相关国家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美国今后也准备发射高轨导航卫星,印度、日本目前搞的区域系统与中国的区域系统发展模式类似。中国通过成功实践先走出一条技术发展道路,为其他国家发展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摘编自《环球时报新媒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七星的指向、分季、标时等司南功能在北斗系统的应用,让我们对北斗卫星航天系统感到熟悉而亲切。
B.从开始构想到最终完成,中国北斗系统蹚出的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闪耀着中国智慧的火花。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开放融合的胸怀和理念,给全球用户带来便捷,体现了中国北斗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诚意和决心。
D.北斗系统具有被动式定位方式和主动式定位手段,在定位时能够使双方实现“信息互换”,做到通导融合一体。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建成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实现了技术百分之百自主可控,得力于参研参建单位、科技人员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举国体制。
C.“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全球提供多种“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发展相关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影响了美日的发展方向。
D.两则材料都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之不易,离不开航天人克难攻坚、迎难而上、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奋斗精神。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能体现材料一新闻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引用“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丰富了材料内容,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段列举一系列精准的数据,让读者感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过程中的艰难,展示了航天人取得的骄人成就。
C.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及时对此进行了报道。
D.材料一客观陈述了中国航天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建成了开放兼容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4.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5.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成功的原因。
2021-05-28更新 | 1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