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1 题号:210981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摘自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记者祝梅)“灭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的标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强势打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组合拳,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浙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已从42.9%升至97.6%,全面消除劣5类断面;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到24微克/立方米,达到有史以来最低点。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浙江渐入佳境。全省高质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把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浙江系统推进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

“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正在不断变为现实。”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省美丽办常务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一个双向转化、双向奔赴的过程,浙江不仅要把高品质的“绿”转化为不断流动的“富”,还要让“金山银山”更好地反哺“绿水青山”。

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出台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基本实现生态保护领域财政政策全覆盖。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郎文荣说,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浙江一手瞄准噪音、恶臭、油烟等老百姓感受最明显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靶向发力,另一手则以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为契机,聚焦臭氧治理。

“接下去,浙江将主要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王通林说,在“振兴乡村”方面,浙江将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文明善治、乡村共同富裕四大提升行动,推动乡村加快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摘自《解码浙江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调“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提出要“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二中浙江“三大革命”具体落实了这一指示精神。
C.材料二中浙江让“金山银山”更好地反哺“绿水青山”的做法与材料一中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内涵一致。
D.从材料二看,浙江在全国率先完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范地区。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三大革命”和“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组合拳的强势打出,使该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
B.从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全省森林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数据看,浙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渐入佳境。
C.由于全面实施生态保护领域财政政策,浙江省全面消除了劣5类断面水质,PM2.5平均浓度达到有史以来最低点。
D.浙江将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文明善治、乡村共同富裕四大提升行动抓好乡村振兴。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从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提出攻坚战略,要求明确,针对性强。
B.材料一提出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彰显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C.材料二中“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的标志”充分体现该省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成效。
D.材料二中浙江以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为契机聚焦治理臭氧及噪音、恶臭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措施有力。
4.材料一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围绕这一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大量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章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90年代开始,就有人来找贝聿铭,想要他在苏州做些什么。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重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贝聿铭已经85岁。某种意义上,这并不仅仅是他对自己故土的回报,更显示了他对于历史重要性的坚实信仰。苏州博物馆也是继续他在香山饭店的实验——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

他清楚,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

贝聿铭在苏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功夫。最大的问题是瓦。中国的专家要求他用瓦顶,贝聿铭不同意:我设计一个现代建筑,要我用瓦顶,不就是穿西装戴花翎帽吗?

其实屋顶不是屋顶的概念,而是作为墙面的延伸,所以平整度要好,瓦片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最后采用了青色花岗石材,便于养护,又能组合成贝聿铭签名式的立体几何空间。

贝聿铭说,在中国做建筑,不能想象不做园林。庭园和房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融为一体的。庭园也不能太大,通常都是按照人性化比例设计的。在他看来,园林的三个主要元素——水、植物和石头,是三件很简单的东西,但这上面却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

(节选自贾冬婷《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一部自传

材料二:

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如何让文化力量重返乡村?首先应该明确,城市化绝不是单向地把农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是双向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到乡村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把我们那种对自然的感受找回来,把我们的手工艺找回来,把我们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回来。

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建设、乡村改造,我们试图重新探索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创新的中国建筑学之路。从2001年开始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试图用乡村影响城市的实验。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

2012年开始,我们一趟趟奔向一个小村庄:文村。这个小村,有40多幢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这让我们感到震撼。

我们按照文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重新设计了24种农居,包括八种形态,每种形态又设计了三种变化。这次建造,也同样采取了最直接的建造方法——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试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已经建造完成的36户农居,有的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我们在进门处建造了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厨房宽敞且可以打造柴灶。每户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不但是这户人家的形象,也是尊严。门口有一个小空间,方便妇女和邻居交谈,或者做手工、看风景。农居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中国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陈述。院子里能看到风景,也方便小孩玩耍,以及大家一起吃饭。

不和老村脱离,是新村建造最理想的形态。这些新建造的农居疏密有致,就像是在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时候,人可以体会到建筑学的力量、设计的力量。我很欣慰,我们的建造不但没有影响村民的生活,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节选自王澍《建筑设计带动乡村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称为“自传”,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他对自身家族、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融入了他自己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B.上世纪90年代,人们邀请贝聿铭“为苏州做些什么”,他提出了清理运河的要求,这既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表现了他对当时苏州城市建设的不满。
C.贝聿铭不同意苏州博物馆用瓦,最终采用花岗石材做屋顶,这说明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是批判性地继承,并不因循守旧。
D.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因此,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形体是贝聿铭建筑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
B.贝聿铭认为,在中国做建筑必须做园林,园林和房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C.在建造象山校园时,王澍大使用回收的旧材料,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
D.王澍在文村设计建造新的民居,完全保留了老村原有的肌理和形态。
3.下列有关建筑文化的论述与材料内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
B.建筑设计不能只体现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理念,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C.现代建筑崇尚简洁,拥抱科技: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D.人居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既要便利生活,也要融入自然;既要保障安全,也要融入社区。
4.材料一中说“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请依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内涵。
5.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23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
B.只要运用“比兴”就能使情感的抒发表现成为艺术,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C.“岁寒三友”形貌上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做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艺术特征。
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5.“‘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从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
2022-04-28更新 | 2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C.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D.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B.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C.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D.“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A.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4.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2022-11-21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