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8 题号:2124219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而忽略人伦的和艺术的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并且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源自于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原因之一。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C.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
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箭长征二号F(以下简称长二F”)运载火箭的每一次亮相,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再度提升。

为满足空间站阶段新的任务需求,长二F运载火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改进,其可靠性指标已由原来的0.97提升至0.98,安全性指标提升至0.99996

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做到了比万无一失更好,为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长二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如何提升的?

低空逃逸,特别是发射台逃逸,是长二F运载火箭所有逃逸程序中最为复杂的一项。为了进一步增加逃逸救生的可靠性,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有风情况下发射台逃逸,科研人员提出了改变逃逸飞行器控制发动机点火策略,以提高对于低空风场的适应性。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更改控制逃逸发动机点火策略、在发射前决策控制发动机点火状态的措施,可提高在低空风的作用下返回舱落点远离危险区的概率。

在优化研制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箭对故障的适应性能力,消除薄弱环节,科研人员针对全箭各系统产品,尤其是新研产品重新开展了一轮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工作(简称FMEA),查找薄弱环节,确认设计改进和使用补偿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于继承前期或仅相对前期适应性更改的产品,对其FMEA进行了复查、确认。

针对涉及控制系统、火工品、发动机等关键产品多,影响飞行成败的点火、分离等关键环节,科研人员开展了设计指标闭合检查工作。针对点火—起飞、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共6个正常飞行时序功能,4个逃逸程序和船箭应急分离飞行时序功能,共11个关键环节开展指标闭合性检查。通过对火箭各系统的复查确认,保证全箭飞行动作的稳妥可靠。

在建造空间站阶段,长二F运载火箭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发射频率增加。每年需要发射两艘神舟飞船,半年执行一次飞行任务,将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实现乘组轮换。二是新增应急救援需求。为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期间的安全,当停靠空间站的载人飞船发生不能安全返回的故障时,地面启动载人飞船应急发射任务。因此,在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期间,长二F运载火箭采用了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模式,两发火箭轮流站岗

神箭自我提升必将托举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新的阶段!

(摘编自刘泽康《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箭自我提升》,有删改)

材料二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面向未来,要主动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信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能力强大、功能完备、军民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

强化与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把保障国家安全构筑在坚实可靠的科技创新堤坝之上。强化领跑思维,就是要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坚持原创导向,在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摘编自王志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二F运载火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改进,发射十万次,才会有四次逃逸失败的可能。
B.在优化研制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箭对故障的适应性能力,消除薄弱环节,科研人员要对全箭FMEA再分析。
C.为保障航天员“万无一失”,“站岗”火箭若接到应急救援命令,可随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
D.面向未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首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以为我们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B.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倒逼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C.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但这些并不能影响整体创新效率。
D.强化底线思维,需要坚持原创导向,尽快实现关键领域强制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些科研单位破除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制度,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B.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C.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D.据悉,奇瑞汽车公司以创新为魂,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
4.我国“梦天之旅”的高级工程师孙晋川曾说:“在载人航天器环境中,最核心的焦点是对航天员的保护——也是保证梦天舱安全性的重中之重。”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科研人员是如何集智群策,勇蹚科研“深水区”,来提升长二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
5.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请结合材料二,就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短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023-01-11更新 | 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19:30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节目共计10期,每期90分钟。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述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材料三

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现状调查

(曾阳、刘莹《以统计数据做好博物馆公众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调查报告》)

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影响。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题消极和困难的方面。“根据学生们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生进行交谈。”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如今,编写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4000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节目为每件宝藏绑定了一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借助明星效应引起观众对国宝的关注。
B.在《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扭转了世人对釉彩大瓶的看法。
C.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调查中,男性和中青年群体是主要观众群体,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
D.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目前观众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服务尚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3.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请概括说明。
2020-03-22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三头牛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出力奉献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已经迈入2021年,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气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深情回首了过去一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热情礼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发扬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此次再次提及,正是要在辞旧迎新之际,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壮志豪情,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结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所谓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就是人人都要有同心同德、和谐相处、团结拼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精神,在中国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正如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的,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千千万万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乘风破浪、爬坡向前,我们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九牛爬坡,个个用力。在中国人心中,老黄牛历来被赋予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象征意义。近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全国发扬三牛精神,其中就包括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人间万事出艰辛,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021年,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等诸多挑战。面对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的精神,一直保持实干兴邦的劲头,以老黄牛的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为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汇聚精神力量。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强化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当好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摘编自《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思考用什么样的精气神开好局、起好步。
B.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这样就没有任何困难难倒我们,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步伐。
C.抗疫精神诠释了中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分体现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精神。
D.在极不寻常的年份里,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坚持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各方面工作就能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就能保持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的形象很美好,是因为牛的文化意象底蕴很深厚。在辞旧迎新之际,更能激扬壮志豪情,更能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结力量。
B.要幸福就要奋斗,因为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在我们党领导下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跟践行“老黄牛”精神息息相关。
C.人间万事出艰辛,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疫情冲击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老黄牛”精神,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B.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C.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新时代为何要继续发扬“三牛”精神?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23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