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212507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天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盾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节选自《左传》)


【注】 ①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②宣子:指赵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B.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斗且出”的“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义相同。
C.“遂自亡也”的“遂”与《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忍不住要去劝谏。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由自己先去,劝谏不成,赵盾再去。结果士季一去,晋灵公就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改正。
C.晋灵公没有改正,赵盾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B.烛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有。D.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0-11-04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议执政之善否”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而使学者制焉”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C.“郑伯如晋”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不同。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广开言路,以民为师。他反对毁乡校,并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认为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不徇私情,择能而使。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重德轻财,治国以德。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基础就不致毁坏,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D.子产治国有方,赏罚分明。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子产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试简要概括。
2023-05-02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伐陈,复修旧怨也。楚子曰: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陈,师于城父。齐陈乞伪事高、国者,每朝必骖乘焉。所从必言诸大夫,曰: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皆曰:‘高、国得君,必逼我,盍去诸?’固将谋子,子早之。图之,莫如尽灭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则曰:彼虎狼也,我在子之侧,杀我无日矣。请就之位。又谓诸大夫曰:二子者祸矣!恃得君而欲谋二三子,曰:‘国之多难,贵宠之由,尽去之而后君定。’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大夫从之。夏六月戊辰,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命公子申为王,不可;则命公子结,亦不可;则命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将战,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闭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后还。是岁也,有云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节选自《左传·哀公六年》,有删改)

[注]①高、国:都是齐卿。高:高张,谥昭子。国:国夏,谥惠子。②需:迟疑。③蔡(yíng):古代一种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禳祭。④不穀: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B.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C.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D.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早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B.“见我在子之侧”与“曹刿请见”(《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C.“与惠子乘如公”与“乘彼桅垣”(《诗经·氓)》两句中的“乘”含义相同。
D.“有云如众赤鸟”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乞假意侍奉高张、国夏,对他们说,大夫们将不再听命于他们且计划除掉二人,因此建议他们早点想好对策,并将大夫们全部消灭掉。
B.陈乞声称高张、国夏要发动叛乱,且已制定好了计划,劝说大夫们先动手。最终大夫们听从了他的建议,与陈乞、鲍牧等一起攻入公宫。
C.楚昭王带病救援陈国,结果在进攻大冥时死在了城父。子闾就和子西、子期商量退兵回国,然后迎接越女所生的儿子章并立他做了国君。
D.周太史主张举行祭祀,将不祥之兆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但楚昭王却认为这样做如同将腹心的疾病转移到大腿和大臂上,因此没有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
(2)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2023-06-02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