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212634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也;治强者王,古之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请为下列句子断句,在需要断句的字母上画“/”
ABCDEFGHIJKL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民”意为亲近安抚民众,与《大学之道》“在亲民”的政治目的完全一样。
B.“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毫末”与“明不足以察秋毫”的“秋毫”意思相近,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3.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小知不可使谋事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B.其脆易泮                    曰余食赘行
C.士不可以不弘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若火之始然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句子与文中“乱弱者亡,人之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朝闻道,夕死可矣D.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选文(二)“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可以体现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
C.选文(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
D.选文(一)善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选文(二)善用比喻、对比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孔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名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让之心   辞让:谦进推让B.为学者日          益:好处
C.自者也     贼:伤害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如礼何
B.不足取天下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而钓莫钓            “恕”乎!
D.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擦乎!
2022-12-03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尊称用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
C.秦献公,秦国国君。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公”是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C.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给孔子提了两点建议。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10-06更新 | 4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世世洴澼絖为事       埏埴为器
D.知所先后,近道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虚饰、浮夸)                         致知在物(推究)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回归)
C.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D.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伤害)       大学之道,在明德(彰明)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庄子》是道家著作,又名《南华真经》,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了先秦小说的做高成就。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23-09-29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