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 《老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7500360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孔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名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让之心   辞让:谦进推让B.为学者日          益:好处
C.自者也     贼:伤害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如礼何
B.不足取天下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而钓莫钓            “恕”乎!
D.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擦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

1.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2.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
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
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
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
2022-02-17更新 | 1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老子》四章,完成各题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段,当其无,有车用。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赞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寿。

(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从事,常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1.解释下列字词
(1)之于未有
(2)强行者有志
(3)其脆易
(4)常于成而败之
2.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B.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见贤思齐焉
D.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
   从事,常于儿成而败之
B.埏埴为器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吾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善不龟手之药者
D.死不亡者寿
   忧其瓠落无所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面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是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
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5.翻译句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问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2021-10-21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丙)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丁)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B.文王欲举授之政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可谓仁方也       若火始燃,泉之始达
D.又何卜       就有道而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有事也”与“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B.“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孟子》)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4.下列各句与例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剖之以为瓢D.死而不亡者寿
5.对以下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指天下。海内、六合、八荒、宇内等词语也可用来指天下。
B.《礼记》,是五经之一。“三礼”指:《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C.《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D.“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2023-09-19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