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91 题号:213731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家对生活的敏感程度,决定作家作品是否元气充沛,是否与现实距离近,是否有情趣,是否有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生活等等。

一个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写了几十年还是一个样,写一百篇等于一篇,十年后的作品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哪怕它的题材不一样,乡村、山川、城市,但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情调、趣味以及创作手法、技巧等等,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一百篇等于一篇,那是创作的耻辱,在糟蹋自己时间的同时,也浪费了读者的生命。

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在作品中不断自觉超越自己,每写一个作品都有新的东西,或者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手法的创新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笔下写的尽管是唐朝,但也能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复杂关系,充满对人类自身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一个对现实不敏感的作家,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成不变、波澜不惊的,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这种作家不仅不关心生活,而且也不会读书学习,因此也不会思考。他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只能称为写作,还不能称为创作。

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一个合格的作家,随时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并不是指非得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十年八年,或者在某个乡村待上三年五年。一个敏感的作家,买菜的时候能从小贩的口中收集素材,吃饭的时候能从朋友的交谈中收集素材,甚至一个眼神,一次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用到笔下。他的思想始终保持在一触即发的状态。往往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细节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可以开始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地创作。这样的作家,只恨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作,很少有创作枯竭的时候。

创作需要才华,但才华并非灵丹妙药,才华是额度固定的存款,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才可能把才华变成聚宝盆,才可能凭借才情和勤奋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才华横溢的作品。

一个高度敏感的作家,他的世界观、精神境界是发展的、进步的、超前的、与众不同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作家,面对生活的时候是真诚的,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样是真诚的。他用真诚的文字表现生活,打动读者。一个作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敏感,也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真诚。他所构筑的世界哪怕色彩缤纷、奇幻多姿,因为失去了真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小说写得太像小说,是小说的悲哀。真正优秀的小说,其场景是自然而然的,是浑然一体的。作家笔下的生活,是可以在生活中重新被复制和展示的。作家用文字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而那些特别像小说的小说,无处不充满人为的构造,场景、人物和情节如同橡皮泥,他本来想捏一只鸭或者一只鹅,可态度并不严谨,随心所欲,先捏一个鸭头,再捏一个鹅身,接着又捏了一个鸡脚,把这三者生硬粗暴地拼接到一起。他主观认为这就是创造,看似头尾和四肢完整,然而捏出来什么都不是。

故事好找,细节难寻。一个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写的哪怕是前朝往事,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笔下的人物考虑,借助现实生活的体验,借助图书和资料,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做考古史的研究,还原一种真实,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丰沛的细节是让人物活起来、立起来的关键因素。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过正常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细节来支撑。细节,考验一个作家的宽阔、深邃和睿智。一部宏大的作品想单凭廉价的想象来支撑,那无异于异想天开。

敏感无价,尤其是作家,对生活麻木不仁的人,不可能写出元气充沛的作品。

(摘编自李新勇《敏感无价》)

材料二:

生活中的我是敏感的,常常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我下意识的反思。其实这不太好,它让我花费太多心思了。

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特别是引人围观、热闹非凡的事,我内心的触动会更大,很多事甚至不希望它发生。可是,生活是个大舞台,喜剧或者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谁也阻止不了它发生什么。作为作者,特别是喜欢以小小说的形式描摹生活的作者,这样的敏感有时又是好事,它弥补了我生活的不足,扩大了我体验生活的外延。我要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放大镜,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究真相背后的东西,然后揉进自己的思考,把它呈现给读者。如果没有什么感觉,我会把它们记下来,等着自己静下心,认真思考它的来龙去脉。

小小说是具有新闻性特质的。关注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新闻事件。曾有理论家定义,小小说是生活的轻骑兵。我想,这样定义小小说的一个特质,是有它的道理的。关注生活或者说关注现实,小小说不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它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不是还原生活事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引人深思的观点,想象和夸张也是必要的,这是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

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多彩的,我们时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多看到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它常常只是一粒种子,需要我们施肥、剪枝,促它发芽、结果。因此,做敏感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编自田洪波《做一个敏感的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只要写的是生机勃勃的新时代,他的作品就会有很高的情调。
B.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即便写的是古代,他的作品也都有新的语言、结构、手法,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认知。
C.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对生活熟视无睹,不关注生活,也不学习思考,尽管他怀着真诚,他的创作也不会持久。
D.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是生活的有心人,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很少有创作枯竭的时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是说敏感的作家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自然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
B.细节非常重要。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以丰沛的细节,使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过正常人的生活。
C.材料二认为,作为小小说的作者,对生活保存敏感有时候是好事,不仅要有对生活的敏感,还要思考与积累。
D.小小说与新闻报道,都要求关注生活,对生活高度敏感,但新闻报道要还原生活事件,小小说则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薛宝钗过生日,史湘云说台上唱戏的小戏子像林黛玉,林黛玉觉得贬低了自己,很生气。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个敏感的人。俄国的一个真实案件,引起了他的思考,从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复活》的创作。
C.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是敏感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典型的语言。
D.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是敏感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通过汽车运行的声音判断汽车各方面的状况。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学工作者,要关注新时代的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述文学工作者关注新时代生活的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代神话

骆玉明

①在文学史的初始阶段,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社会中,神话关涉的范围要远出于文学之外。它本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人类最初是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中的。

②那么,神话的文学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虽然是不自觉的,却依然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同时,神话故事也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③但神话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中最终留下多么深的痕迹,对它的发展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仍然与其他一些条件相关;换言之,神话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文学艺术的发达。因为,神话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自然,或如马克思所说,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如果停留在这一阶段上,神话对人自身的关注会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当神话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人自身,越来越多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时,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文学。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不少戏剧都是这样的作品。神话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英雄具有丰富的人性,有着世俗的渴望和常人的困苦。

④由此来看中国古代神话,会比较清楚。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这些书或讲述荒诞的地理知识,或引用古代传说帮助论说哲理,或在奇异的想象中抒发个人内心的郁闷,但都不以记述神话故事为中心。从这些著作及其他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大量神祇的名称和零散的事迹,但看不出有完整的神话系统,各种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之间,只有相当松散的关系,而且各自都是以片断的形态被记载下来的。以前人们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如鲁迅、胡适等人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原本是不发达的,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少人提出:中国古代原来也有着丰富的神话,只是后来被历史化或失传了。

⑤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需要把原始神话和文学化的神话加以区分。从后者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不发达是显然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中国历史进入文献时代,以崇群体而抑个体、注重实际而不喜幻想为特征的周文化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文化体系不能容忍伟大的人物具有常人的缺陷和痛苦,也不利于想入非非的文学的蓬勃生长。因之,那些古老的神祇也就无法获得丰富的人类情感,无法转化为丰满的文学形象。

⑥这里当然也有地域上的区别。在黄河流域文化范围内,至周代,神话消退的现象已经很明显。《诗经》形成的年代,大体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的《黎俱吠陀》及《旧约·诗篇》相当,但《诗经》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基本上没有神话色彩。北方的其他著作,也很少涉及神话。南方的楚文化体系则不同,一直到战国乃至汉代,南方的著作尤其《楚辞》仍然常可以看到较浓厚的神话色彩。只是如前所述,这并不足以改变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不发达的基本状况。——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情;正因如此,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别样的特色。

⑦现存的各种片断资料中,最为著名的神话故事大抵与解释自然、想象征服自然有关。如《淮南子·览冥训》所记载的女娲救世的神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插图]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⑧这个故事的实际背景应该是大洪水吧。此外,鲧、禹父子治水也是相同背景下产生的为人传诵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的神和英雄,绝不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常为了个人的情欲、荣誉、尊严、恩怨而斗争,甚至不惜向更有权势和力量的人物发出挑战;他们大多是为民除害的形象,通常尊重现存的权威与秩序,具有牺牲精神,很少顾得上自己或家人,这种形象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生活环境的严峻和在此环境中人们所崇仰的德性。

(选自《简明中国文学史》)

1.第①段中的“独特”是指_______
2.不属于原始神话成为神话文学条件的一项是(     
A.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
B.将注意力投向人自身,反映某种矛盾冲突。
C.引用古代传说,不以神话故事为中心。
D.有完整的系统,各种故事、人物间关系密切。
3.不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A.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具有世俗的渴望和常人的困苦。
B.《淮南子》引用古代传说帮助论说哲理,不能算是神话文学。
C.《精卫填海》的故事与解释自然、想象征服自然有关。
D.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不尊重现存的权威和秩序。
4.本文对“中国古代神话文学原本是不发达的”论证充分,请联系第⑤⑥两节作分析。
5.梳理第①—③段的论证思路。
2021-12-15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德、家风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等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等。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三是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这篇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流传甚广,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发展。从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极为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衡量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家庭关系是否和睦融洽。家风败坏、家德缺失、家规无序的家庭,很难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幸福生活。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钱氏家族世代的家训教化、家德培育和优良家风熏陶,为钱氏的人才迭出、文化赓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支撑钱氏家族的精神和文支柱。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庭这个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点”更加牢固。

(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以后,朝廷开始推行“科举制”,门阀士族所占据的政治、经济优势被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大部分成员开始向社会底层流动,成为新的寻常百姓家,因此,这些门阀士族积蓄的家文化自然被寻常人家所接续、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寻常人家通过某个时期一两位杰出子孙的光宗耀祖、鼎力门户而显赫一时,为了告诫子孙后代积极上进,也撰写家训、家规,以明确齐家的道理,开创家族的家文化。

以吴越钱氏为例,吴越王钱镠在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中占据吴越之地,后来钱镠的孙子钱弘俶“爱兵恤民”,纳吴越版图于赵宋。虽然钱镠、钱弘俶的豪门大户后来散落成了众多的钱氏寻常人家,但这些钱氏后裔在传承祖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的、独特的家文化。其文化特色并不以高官厚禄作为成功标准,而以道德、学问、文章、艺术等乐“道”为追求,使得后代子孙中饱学之士层出不穷,成为一道异于其他姓氏家族的靓丽风景线。例如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明代阳明心学主要传承人钱德洪、清初文章泰斗钱谦益、民国国学大师钱穆等。民国以后,学风浓厚的钱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培育出了一百多位国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吴越钱氏独特的崇文重教的家文化,从赵宋开端一直到近代,很好地适应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规则,子孙们多以读书做学问为己任,培养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令人钦佩和叹服,也为其他姓氏家文化构建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在近现代,经历了近代历次文化运动的冲击,中国的家文化的主动传承与建设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人们对家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家规的记忆日渐模糊。但家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潜移默化影响,一刻也没有远离。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第一所学校都应该是自己的家庭,要使家庭成为一所合格的、优秀的学校,就必须用优良的家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要打造优良家文化,传承传统家文化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否则家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结合现实的国家情势、社会发展,对家文化进行必要的新陈代谢,赋予新时代的新风范;最后,家文化要有效化育家庭成员和后代子孙,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体力行、积极奉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建设家文化不仅涉及一家一姓的福祉,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摘编自鲁畅(中国“”文化前世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源自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主要包括家训、家德和家风,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
B.一个家族的优良的家德文化能够维护这个家族的稳定和发展,自然也就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C.寻常人家的家文化,既是对门阀士族积蓄的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包括自己独立撰写的家训、家规。
D.吴越钱氏家文化追求道德、学问、文章、艺术等,而不是高官厚禄,这可以为其他姓氏家族家文化的构建提供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家训、家德相比,钱氏世家更为注重家风的培育,因为家风有利于钱氏家族的繁衍生息。
B.我们要汲取钱氏世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建设和谐家庭服务,而不是不加筛选地全盘接受。
C.吴越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这与其崇文重教的家文化密不可分。
D.尽管中国的家文化受到近代历次文化运动的冲击,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家文化已远离实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钱氏世家文化中“家德文化”的一项是(     
A.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B.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C.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宽厚。
D.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钱氏家文化,但二者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何还要重视家庭建设,重建家文化?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3-04-09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敕令》(1598)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这项不可更改的永久性敕令确定和宣布:一方或另一方从1585年3月到我们获得权柄,在之前的困难中或者由于这些困难而做出的一切行动的记忆将被持续抹杀和遗忘,就像它们从未发生过一样。

这项遗忘政策的引入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宗教战争重新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胡格诺教徒)对抗了30多年。亨利四世要求他的臣民忘记已经发生的事情,希望为这个饱受创伤的国家带来和平。但这个通过遗忘促进和解的政策只取得了暂时的局部成功。身为胡格诺教徒的亨利四世在1610年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几年后,宗教冲突重新开始。1685年,路易十四废止了《南特敕令》,导致大批胡格诺教徒离开法国。事实证明,前一个世纪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不那么容易遗忘的。

如果忽略是操纵历史真相最简单的形式,那么偏差选择可能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了。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这项技能。没有人需要在指导手册的帮助下在简历中强调我们过去最拿得出手的经历。如果你问12岁的孩子放学后做了什么,他可能会强调他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他玩了哪些电脑游戏。

选择性历史叙述可能极具误导性。我可以像下面这样非常真实地描述某个历史事件:重要技术被开发出来,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餐具和个人卫生领域。民主制度蓬勃发展,许多人加入了工会,获得了选举权,社会变得更加公平。许多穷人的膳食得到了改善,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强壮。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上升。酗酒人数有所下降。工作岗位,尤其是女性岗位有所增加,这增进了性别平等。

我在谈论什么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期间,飞机、不锈钢和卫生巾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在英国,全体男性获得了选举权,大约40%的女性也首次获得了投票权。德国、奥地利、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帝国崩溃了,这使更加民主的政府成为可能。许多入士兵的伙食比他们在家里吃到的食物更有营养,其中英国士兵“每天都能吃肉”。当数百万男性被派往前线时,弹药制造和农业生产工作被提供给了女性,充分就业使许多家庭实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标准。新的法律降低了酒精的消费量,减少了家庭暴力。英国工党政客、后来担任首相的拉姆齐·麦克唐纳对战争持反对态度,但他也表示,这场战争对于英国社会改革的作用比过去半个世纪工会和人道主义者所做的一切努力还要大。

不过,这些事实不足以完整地描绘一场导致1500多万人丧生的战争。

英国首次试图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时,法国总统还是夏尔·戴高乐。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申请。4年后,英国再次提出申请,但是戴高乐再次提出了反对。在欧共体成员中,只有法国反对英国的加入。

看到戴高乐如此对待一个曾经大力帮助他的国家,许多人感到愤怒,包括戴高乐的亲密同事、法国前总理保罗·雷诺。雷诺向戴高乐写信抗议。戴高乐给他寄了一个空白信封,并在信封背面写道:“如收信人不在,请转到阿金库尔或者滑铁卢。”戴高乐以这种方式说明了他的历史参考框架。他曾宣布:“我们最大的世仇不是德国,而是英国。”他对历史真相的选择使他的行为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现在可能依然存在。

我的一位历史老师曾将历史比作一碗意大利面。他说,许多面条被混在了一起,历史学家需要选择一根面条,将其从其他面条之中抽出来,以便描绘出关于过去的连贯画面。我现在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每根意大利面都是一个竞争性真相:你选择抽出来的那根面条将决定你对过去的理解,而你的理解又会影响你现在的行动。

这不仅仅适用于地缘政治和公司历史。谁没有尝试过重新解读一段关系或一种观点的历史?对过去的理解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非常重要。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不过,历史可能是一碗极为复杂的意大利面,有几千根不同的面条可以选择。即使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意图,我们也需要从关于过去事件的各种描述中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一种叙述能够将可能影响解读的所有人物、行动、细节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误导者可以仅仅谈论他们发现的一根面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歪曲历史。

关于过去几千年,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女性的数量和男性差不多。你无法从历史书中知道这一点。除了圣女贞德、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玛丽·居里和其他少数被人记住的名字,传统历史记录的都是男性。历史学家并不是故意将女性排除在他们的叙述之外(尽管一些人可能会这样做)——他们只是觉得女性不像统治国家、指挥军队和领导叛乱的男性那样重要。大多数普通人也是如此:历史书很少讲述他们的故事,尽管他们的信件、日记和记录保存了下来。

当你叙述你非常了解的地点或组织的历史时,你也常常不得不漏掉这段历史的大多数元素,你没有时间描述所有的会面、交易、报告、成就、失败、混乱和建议——即使你还记得所有这些事情。所以,你会很自然地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你改变了历史。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注]①阿金库尔战役是1415年10月25日,英军和法军在法国圣波尔县(现加来海峡省)阿金库尔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结局是英军获胜。滑铁卢战役是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是为了告诉人们法国以后不会再发生宗教战争,进而给法国带来和平。
B.偏差选择是每个人必须习得的技能,让人能够在没有特意指导的情况下就会强调他最为优秀的方面。
C.拉姆齐·麦克唐纳采用竞争性真相评价“一战”对英国社会改革的作用,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
D.人们会很自然地有选择地叙述某段历史,所以即使他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十二岁孩子可能会强调他放学后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他玩的游戏,是为了证明偏差选择是操纵历史真相最常见的形式。
B.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就像是一碗意大利面中几千根不同的面条,误导者往往只通过选择其中的一根加以描绘,因而会歪曲历史。
C.对历史的曲解可能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致,也可能是误导者的有意所为,历史叙述者会有目的地做片面选择,他们更无法做到全面叙述。
D.有证据表明,几千年来,男女比例差别不大,但这一事实还是被绝大多数历史记录者做出偏差选择,因此女性故事很少被记录下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懿征辽东胜利后,认为辽东偏远不好控制,就把此地大量的原东汉居民迁入内地,这个决定使高句丽和鲜卑人大量涌入,彻底动摇了朝廷在辽东的控制力。
B.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初期总是战败,其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上写道“屡战屡败”。但幕僚把它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褒奖了湘军的勇武精神。
C.清朝末年,清政府规划沿京杭大运河修建津浦铁路,途径扬州,但扬州的乡绅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于是改走洪泽湖以西。后来,扬州从“扬一益二”衰变为一个旅游城市,而蚌埠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座大中型城市。
D.德国杂志《鹰》: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敦刻尔克”一词将永远表示史上最佳大型歼灭战的胜利。不过,对于当时那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来说,这个词语将会使他们终生记住一场过去任何军队都没有遭受过的沉重失败。
4.文中引用戴高乐写给保罗·雷诺信件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后真相时代,人们怎样才能避免竞争性真相的误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0-27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