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215141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融媒介文艺批评是在继承传统文艺批评的基础上,适应网络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语境,以新的批评观念和方式方法分析评价具有跨艺术性、融媒介性、人机互动性的融媒介文艺作品,探究融媒介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流派,并在批评实践中总结和归纳适应融媒介文艺发展规律的新的美学特征和评价标准。它力图以批评促进新的媒介化艺术创造,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科技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开拓互渗互融、多维化合、多元整合的新美学。

当前推进融媒介文艺批评发展,需建构自主性的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不断提升批评质量。丰富的融媒介文艺实践创生了融媒介文艺批评的多重面向,尤其是以技术为中心、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文艺催动文学与艺术等的批评变革,又反向指导并推动了纷繁复杂的媒介融合实践。

建构融媒介文艺批评话语,首先要研究融媒介文艺创造之道,思考和解决融媒介文艺批评面临的诸多难题。就文学的融媒介之道而言,一是使用文本内部融合法,文体文风混搭交织、古今文本互涉改写;二是使用文本外部借用法,以文学为主叙事,吸纳其他艺术灵感互借互鉴;三是使用通感整合法,打通各种感觉官能,不分界限。就文艺的融媒介之道而言,一是文图乐舞影视等艺术在叙事时间、空间、人称和意旨等方面互启互鉴;二是空间叙事在游牧地图、味觉地理、建筑小说、缝制体及触觉符号跨界创意中自如展开;三是文学与展演艺术在叙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跨界整合。

其次,很多学者在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科技发展、文化观念等差异基础上努力建构体系性的、明晰的中国融媒介文艺批评。众多学者认识到,我们需要反思西方文论霸权,破解传统文论封闭模式,摆脱失语症的困境,并积极尝试创建新的理论。

再次,理论建构要立足中华文化。一方面挖掘民间美学,改造传统批评。如张世君以建筑法研究礼经、《红楼梦》、明清评点批评;龙迪勇将空间维度引入叙事研究等。另一方面注重批评实践,对新时代融媒介文艺现象做出阐释回应,思考当下成功出圈的国风式舞蹈、音乐、综艺、网络文学、影视剧等,分析它们成功的秘诀。融媒介文艺批评致力于挖掘新文艺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要注重中国特色和国际性传播,谋求创作国字号、国际范佳作。

最后,适应网媒载体注重线上+线下批评。融媒介文艺批评要面对学院专家术语与网民吐槽行话并存、数据质性批评与感性批评互补、批评主体更加多元的局面,以自身实践融通线上线下批评,从而努力创构出一种兼具学理性和灵活性、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批评形态。

当然,手机霸屏让人上瘾,忽视过程而强调结果是否导致人类思维能力退化?直播、弹幕带来在场感,网民不再关心眼前的人、事、景,是否导致附近的消失?如何让沉溺在虚拟世界的人类返回人间?如何正确改塑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与网络环境?这些问题亟待融媒介文艺批评展开深入研究。总之,从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再到融媒介文论,这既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融媒介创新需要。

(选编自凌逾《融媒介文艺批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介文艺批评既需要运用新的观念、方式方法,也需要继承传统文艺批评,并总结归纳适应融媒介文艺发展的规律。
B.当前,只有建构自主性的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不断提升批评质量,才能推进融媒介文艺批评的发展。
C.研究融媒介文艺创造之道,思考和解决融媒介文艺批评面临的诸多难题是建构融媒介文艺批评话语的首要任务。
D.很多学者努力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科技发展、文化观念等差异,建构了体系性的、明晰的中国融媒介文艺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重点介绍融媒介文艺批评的内涵,最后结合现状提出亟待融媒介文艺批评研究的问题,体现了论述的现实性。
B.针对研究融媒介文艺创造之道,思考和解决融媒介文艺批评面临的诸多难题,选文从“文学”“文艺”两方面展开论述。
C.选文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融媒介文艺批评理论和话语的建构路径。
D.选文用张世君以建筑法研究“礼经”、《红楼梦》为例,论证融媒介文艺批评要注重中国特色和国际性传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此青绿》等国风式舞蹈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并成功出圈,是融媒介文艺批评理论建构立足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
B.只有努力创构出一种兼具学理性和灵活性、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批评形态,融媒介文艺批评才能面对批评主体更加多元的局面。
C.融媒介文艺批评要总结和归纳适应融媒介文艺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如何正确改塑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与网络环境”等现实问题。
D.结合现代语境戏仿《西游记》的话剧《悟空传》,在叙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跨界整合,是文艺融媒介之道的具体实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2017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不是依附于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B.“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
C.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反映了现代人的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
B.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
C.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
D.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B.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C.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
D.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2018-02-09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绕国家重大节庆,重要时间节点等重大主题进行创作,是影视行业的优良传统,而现实主义品格始终是重大主题影视作品的鲜明特征。

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最大挑战。此次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作品的主创者们,纷纷从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荣和梦想,深情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呈现出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时代成就、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多题材展示,故事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门类呈现,历史片、战争片、青春片、谍战片等多类型融合的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现我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是这些创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电影《革命者》首次聚焦李大钊为信仰奋斗的历程。为了高度还原百年前的中国社会面貌和革命先驱的形象,主创团队深入调研了数千万字文献和数万份档案,反复请教历史专家。电影《1921》的创作者用国际化视野打开这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热血故事,用丰沛的生活细节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群像,令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的新青年。创作者特别注重还原历史现场、深入生活肌理,切身去感受革命历史环境下人物的实际处境和心理状态,从而赋予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充分的逻辑规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大主题影视剧承载着彰显家国情怀和实现个体认同的价值功能,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抒发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因此,创作必须秉持人文精神,增强历史叙事的情感表现力度和生活话语的情感融合浓度。

今年的诸多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影视剧在对革命领袖和英模的塑造中都特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细腻展示个人抉择与国家历史命运间的内在关联,将个体情感内嵌于历史记忆和英雄主义情结中,从而在影像编码的询唤里实现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归属。例如,《光荣与梦想》书写了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爱侣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使爱的信仰与革命的信仰相映生辉。《山海情》里基层干部马得福帮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波,以富有生活化的细节令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些作品以人物带故事,以情感摄人心,将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情感记忆与现实关怀相联结,力图以视觉符号的血肉和价值理念的肌理强化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情感体验,搭建不同观影受众的情感共通点,引发今天人们对历史、现实的再认知。

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创作除注重叙事品格和情感表达外,还强调理念、方法、体裁、形式的多维创新,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创作生产格局,丰富和提高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审美体验。例如,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从专业编剧和网友的投稿中甄选出优质选题,着力展示百年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人物群像,形成了具有全媒体特点的全民共创的生动局面。

影视从业者还吸收短视频、微电影等成功经验和传播优势,打造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类型,在规定主题和篇幅中集中展现戏剧冲突、突出高潮情节、设置单元衔接、把握叙事节奏,从而在短小精悍、新颖生动的形式中实现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圆融。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用100个历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在小成本、小制作中体现大情怀、大主题。

(摘编自田刚健《银幕荧屏响起红色集结号》)

材料二:

文艺应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面对物质主义对文化的侵袭,更应强调文艺对精神向度和理想价值的追求,影视作品不能诱惑灵魂滑向病态与残破,而应积极负起推动人民与社会进步的重任。新世纪的文艺无疑是多元的,倡导新的理性精神,并不排斥非理性及其他因素的合理存在和互相取长补短,文艺创作更应在视野更加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关照下,广纳博采,取长补短,重建文学的新的理性精神。

红色影视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红色经典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德,它可以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净化人们心灵空间的品格。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经典的确还有一些局限性,如政治说教过多等,不过总体看来,这些作品具有良好的理性向度和价值追求,并一直激励鼓舞着人们。

(摘编自肖智成《红色经典及其改编的理性向度和价值追求》)

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影视作品,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怎样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和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是其最大挑战。
B.电影《革命者》的主创团队之所以花大力气调研文献和档案、请教历史专家,是为了展现百年前社会风貌和塑造全新革命者形象。
C.重大题材影视剧要想达到彰显家国情怀和实现个体认同的目的,抒发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是最重要的途径。
D.正是借鉴了短视频、微电影的成功经验,打造了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类型,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才实现了形式更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品格是重大主题影视剧创作的鲜明特征,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作品的题材就涉及了时代成就﹑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
B.创作者能还原历史现场、深入生活肌理,切身去感受人物的处境和心理,这是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具有充分逻辑规律的根本原因。
C.今年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搭建起了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共通点”,强化了观众情感体验,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现实的再认知。
D.新世纪文艺的多元性,使得它面对物质主义对文化的侵袭时抵抗力更弱,尤其是影视剧作品更容易诱惑灵魂滑向病态与残破。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革命者》聚焦李大钊为信仰奋斗的历程,在他的引领下,众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驱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B.《山海情》里塑造了马得福这样一个帮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种蘑菇,带领村民建设新家园、共同奔小康的脱贫攻坚的好形象。
C.《光荣与梦想》讲述了青年们为新中国成立不断奋斗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克服困难建立红色政权,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
D.《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撷取共产党百年间的100个重要事件,短小精悍。
4.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结合两则材料,试给“红色影视”下定义。
2021-10-19更新 | 3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日前,宫颈癌疫苗在中国获准上市,使周健这个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这位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宫颈癌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是人类医学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而周健的故事,他的科研人生,蕴涵着科学家的勤奋、执着、合作、机遇、发现,还有爱和悲伤、友谊、善良等,正是这些美好而伟大的精神,指引着无数科学工作者默默奉献,为人类的福祉和真理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日益浮躁的年代,在不少科学工作者热衷“赶场走穴”和为项目经费而劳碌奔波的大环境下,周健的故事,像一面明镜,让人们看到,科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为之献身。而真正的科学家,注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他成功研发宫颈癌疫苗,却意外早逝

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寻找解决办法是段充满艰辛的历程。

2016年7月1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16型和18型)的进口注册申请,这意味着我国女性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宫颈癌疫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宫颈癌疫苗的两名科学家中,有一位是英年早逝的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宫颈癌疫苗专家夫妇全力攻关

周健1957年出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1988年他申请到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肿瘤和病毒实验室从事病毒和癌症研究。其间,他结识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1990年,在弗雷泽的力邀下,周健和夫人孙小依前往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获得HPV。研究发现,HPV有70多种类型,但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颗粒状结构:内核是导致疾病的病毒DNA,外表是一层有20个面的蛋白质“外壳”。作为分子病毒学家,周健擅长克隆基因并在细胞中将它们表达出来,他试图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出这种病毒的外壳。他的想法是要制造出外表类似HPV但内核不含病毒DNA的病毒样颗粒,这样的颗粒可以像“稻草人”一样让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但又绝对安全。

然而,周健在6个月时间里一无所获。1990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周健和孙小依外出散步时突然提出一个想法:“我们已经有表达和纯化了的L1、L2蛋白(即HPV晚期蛋白、病毒壳膜的主要构成),何不把这两个蛋白放在组织液里,看看它们能否合成病毒样颗粒?”

“哪有这种可能,将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行了?如果这么简单,别人早就成功了,还能轮到我们吗?”在丈夫的一再催促下,孙小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两个现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到试管里。

过了两个星期,两人将合成好的东西拿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孙小依回忆说:“当时傻眼了,真的合成了一个病毒样颗粒,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个体外合成的病毒样颗粒。这真是惊喜的一刻!”弗雷泽教授更是喜不自禁:“我清楚地记得那个特别的时刻,我们第一次看见了病毒样颗粒的图片。当时我们就知道,如果有某种东西可以制成疫苗,那么应该就是它!”

在第一眼看到病毒样颗粒后,弗雷泽和周健最关心的问题是:病毒样颗粒所产生的免疫反应是否足以让它制成疫苗?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努力让这种病毒样颗粒表现出所期望的效果。实现关键性突破后,昆士兰大学开始与投资公司和制药公司联系。在默克公司支持下,大规模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开始了。

1999年初,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在世界各地陆续展开,温州医学院的临床试验也在紧张进行之中。周健计划回中国进行一次学术访问,但没有料到,这竟成了一次没有归途的旅程。

“周健的身体一直很好,出国十多年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他经常一周工作七天,那段时间他整天坐在那里,边写基金申请书边叹息‘怎么这么累啊’。”孙小依劝他放弃回国计划,但他拒绝了。1999年3月9日晚,刚到杭州的周健因感染性休克病重。第二天,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2岁。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四:

宫颈癌疫苗造福亿众

宫颈癌疫苗专家周健去世七年之后的2006年,默克制药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生产的两种宫颈癌疫苗面世,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批准了宫颈癌疫苗的使用,累计被使用超过1.25亿次。

2006年8月28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亚历山大医院,弗雷泽教授为一对少年姐妹接种了世界第一支宫颈癌疫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在周健的纪念文集中亲笔作序,向合作发明世界上第一支预防宫颈癌疫苗的周健博士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使全世界千百万妇女包括200万以上的澳大利亚妇女得以受益”。

2015年6月,欧洲专利局主办的2015年欧洲发明奖颁奖仪式在法国巴黎举行,周健和弗雷泽教授凭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宫颈癌疫苗,获得“最受欢迎发明奖”。欧洲专利局局长伯努瓦·巴蒂斯泰利在颁奖时评价,“周健和弗雷泽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无名英雄,这一奖项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开创性发明无限感激的表现”。

弗雷泽教授一直为周健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我们欠他很多,不仅是因为他参与研发了这一里程碑式的疫苗,更重要的是,他指导和鼓励了在澳大利亚的一代中国科学家们,激励他们投身科研事业。”为纪念周健作出的杰出贡献,昆士兰大学设立了周健博士纪念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于资助温州医科大学的博士学生前往昆士兰大学进修,并跟进联合研发项目的进展。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仅42岁的周健,他的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B.周健出生于杭州,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后从事病毒和癌症研究,期间因结识了伊恩·弗雷泽教授而成功研究出人工合成HPV疫苗。
C.周健和弗雷泽终于成功解决获得HPV的难题并制成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周健博士英年早逝16年后,获得殊荣,其取得的辉煌成就造福于人类。
D.伯努瓦·马蒂斯泰利评价“周健和弗雷泽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无名英雄,这一奖项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开创性发明无限感激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公司的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16型和18型)的进口注册申请,这意味着我国女性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疫苗治愈宫颈癌。
B.宫颈癌是由HPV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全球每年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
C.内核是导致疾病的病毒DNA,外表是一层有20个面的蛋白质“外壳”,这种具有相似颗粒状结构的HPV有70多种类型。获得HPV成为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
D.获得HPV的过程充满艰辛。1990年底,周健夫妇将两个现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到试管里,亲手合成了一个病毒样颗粒,宫颈癌疫苗的研制获突破性进展。
3.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对待专业,对待在澳大利亚的一代中国科学家们的态度和行为,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内容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18-10-29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