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0 题号:215624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不用提别的,就光拿上下汽车说,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①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来得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她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方先生要见女士。”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

自由轻快地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

穆女士穿着睡衣到浴室去。热水使她痛快了些,她想: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可是救世不容易!两年前,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呢,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

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等了一点多钟了。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②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

“上次汪先生作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幛,并不——”

“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

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③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白不了你!”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④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微神集》,1947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太太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却喜欢被别人称为穆女士,这样她就觉得自己是独立的。
B.自由的回话惊扰了穆女士的睡眠,穆女士想教训她的不识好歹,后因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便认为身体不错而消了点气。
C.穆女士洗澡时想到自己读过书,救世是她的天职,继而想到自己两年前提倡沐浴而失败,禁不住感慨人类的愚蠢。
D.穆女士派自由送鸡蛋给方先生,继而想到方先生丧妻之后没人给他做饭,决定以后供给他两顿饭,很体谅、怜爱他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叫她‘自由’也没用”的那种自相矛盾,正是穆女士内心矛盾的体现。
B.句子②中的“倒”,看似形象表现出了穆女士的累,实则极尽讽刺她的故作姿态。
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面的文字紧密相连,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穆女士的“伪善”。
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与前文穆女士的“哎!也许!”一样,都显示出对自己的肯定。
3.小说着力刻画了穆女士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女士的形象特点。
4.老舍素有“语言大师”之称,文中运用反话正说、对比映衬、漫画式夸张等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手法,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以上手法的表达效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幸而懒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自然我须把酒杯满上,送到他的唇边,他才肯饮。

他的话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懒得问妈妈关于爸爸的事。他是妈妈的儿子,因为她也是懒得很有个模样儿。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她懒得生产。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

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苦痛往往逼着人去记忆。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花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精美?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

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抖,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

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地说:

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没心留意自己的岁数——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

我等着,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他猛不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像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自己念道:想起来了!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我们俩就像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是日落后不轻动一步的,可是我答应了她。‘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唉!’她叹了一口气,‘假如你也能不懒了;你看我!’我没说话。‘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

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

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

(载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益世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懒人在学校里面被其他人“四边推滚”,这一遭遇反映了懒人的生活态度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
B.“懒人”自幼即懒,既无理想,又缺常识,既讨厌社会,也为社会所厌弃,“他确是个宝贝”一语流露着对他的讽刺。
C.“懒人”讲述的,不只是一个爱而不得的伤感故事,里面还包含着对理想与现实、“懒”与“不懒”、生与死的深沉思考。
D.结尾处“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固然有文化的背景,但也折射出人情冷暖,意味深长,令人唏嘘不已。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嵌套式结构,但实际上嵌入的小故事,即“懒人”过往的人生经历,才是叙述的主体内容。
B.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起到了串联全文情节的作用,读者跟随“我”的视角对懒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C.老舍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等真实元素融入作品,使本文和《骆驼祥子》等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D.小说前后细节之间照应巧妙,比如“我”对“懒人”谈及人变成“桂树或梅花”,便为后文写“花木样的恋爱”埋下伏笔。
3.小说是怎样写出“懒人”之“懒”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作者不惜笔墨塑造“懒人”形象的用意何在?
2023-12-11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说谎的人

老舍

公事房的大钟走到八点三十二分,他迟到了两分钟。这是一个新的经验,十年来,他至迟是八点二十八分到,一向是八点半边的人。生命是习惯的积聚,新床使人睡不着觉。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丢失在两分钟的外面,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

他应当自动的先找经理去,别等着传唤。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他立起来,想去见经理。

又站了一会儿,他得想好几句话。万一经理要问有什么理由呢?迟到的理由不但应当预备好,而且应当由自己先说出来,不必等经理问。有了:小春,我的男小孩——肚子疼,所以……他并且想到就手儿向经理请半天假,因为小春的肚子疼也许需要请个医生诊视一下。

他去见了经理,把预备好的言语都说了。正如他所期望的,经理并没有申斥他,只对他笑了笑。到底是诚实人!周文祥心里说。

那么,经理以为可以的话,我就请半天假,回家看看去!。这又很得体而郑重,虽然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否真害肚疼。

经理答应了。

周文祥走出公司来,心中有点茫然。即使是完全出于爱儿子,这个举动究竟似乎差点根据。但是一个诚实人做事是用不着想了再想的,回家看看去好了。

走到门口,小春正在门前的石墩上唱太阳出,上学去呢,脸色和嗓音都足以证明他在最近不曾犯过腹痛。小春,周文祥叫,你肚子怎样了?

还一阵阵地疼,连唱歌都不敢大声地喊!小春把手按在肚脐那遛儿。

周文祥哼了一声。

见着了太太,他问:小春是真肚疼吗?

周太太一见丈夫回来,心中已有些不安,及至听到这个追问,更觉得自己是处于困难的地位。母亲的爱到底使他还想护着儿子,真的爱是无暇选取手段的,她还得说谎:你出去的时候,他真是肚子疼,疼得连颜色都转了,现在刚好一点!

那么就请个医生看看吧?周文祥为是证明他们母子都说谎,想起这个方法。虽然他觉得这个方法有点欠诚恳,可是仍然无损于他的真诚,因为他真想请医生去,假如太太也同意的话。

不必请到家里来了吧,太太想了想,你带他看看去好了。

他没想到太太会这么赞同给小春看病。他既然这么说了,好吧,医生不会给没病的孩子开方子,白去一趟便足以表示自己的真心爱子,同时暴露了母子们的虚伪,虽然周家的人会这样不诚实是使人痛心的。

他带着小春去找牛伯岩——六十多岁的老儒医,当然是可靠的。牛老医生闭着眼,把带着长指甲的手指放在小春腕上,诊了有十来分钟。

病不轻!牛伯岩摇着头说,开个方子试试吧,吃两剂以后再来诊一诊吧!说完他开着脉案,写得很慢,而字很多。

小春无事可做,把垫腕子的小布枕当作沙口袋,双手扔着玩。

给了诊金,周文祥拿起药方,谢了谢先生。带着小春出来,他不能决定,是去马上抓药呢,还是干脆置之不理呢?小春据他看,没有什么病。那么给他点药吃,正好是一种惩罚,看他以后还假装肚子疼不!可是,小春既然无病,而医生给开了药方,那么医生一定是在说谎。他要是拿着这个骗人的方子去抓药,就是他自己相信谎言,中了医生的诡计。小春说谎,太太说谎,医生说谎,只有自己城实。他细想今天早晨所作过的那些事,所说过的那些话,也都无懈可击,因为所作所说的事都是凭着素日诚实的习惯而发的,没有任何不诚实的地方,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

他把药方撕碎,扔在了路上。

(有删改)

1.细读文本,根据相关情节,说说周文祥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个“不说谎的人”。
2.小说为什么以“不说谎的人”作为标题?
3.小说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小说生动地表现了老儒医牛伯岩的“不诚实”,对小说的主旨和情节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生活中不得已撒个小谎,不是大事,老舍的小说有点“小题大做”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7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 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拼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2017-07-03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