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216055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 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 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 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 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催生和孕育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这种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 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自《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不论什么时候,革命文学都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同时还要直接参与建构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
B.材料一指出,革命者尤其女性革命者,她们有崇高的气节,是力的化身、坚强的符号,在物质和精神的重压下保持了硬汉风度。
C.知识分子天生具有浪漫个性,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个性写进文学当中,这让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革命的浪漫气息。
D.材料二认为,不是所有的革命文学作家都能把文学当作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尽管他们本身也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革命推动了革命文学的诞生,可见这场革命影响之大。
B.傅斯年认为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带来思想革命萌芽,继而新文学开始出现。
C.鲁迅认为,虽说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革命文学能够起到改造民族灵魂的作用。
D.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证明,文学与革命能够互渗是因为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类比论证,通过论述革命党人与文艺家的关系论证革命文学的创作。
B.材料二开篇先阐释革命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革命与文学的互渗关系。
C.材料一从创作身份、审美范式、浪漫性三个方面论述了 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D.材料二第二段“从来”“但同时更”“大部分”等增加了论证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
4.材料二是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的?请简要概括。
5.王愿坚 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创作了《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革命文学作品,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能伸缩有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拥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家”的意思,这为中国所独有。
B.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
C.材料二对于“家”的理解,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公”“私”界限不明形成的不言自明的规矩,从历史上看对法律、公共观念是有害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结的体现,西方人很难完全读懂。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在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情况下,“家”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变化。
D.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礼治社会,人们之间讲信用,不需要任何契约精神。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D.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带着地球一起跑。《流浪地球》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联系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的内涵。
2023-05-02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文学经典,领略其间各类艺术美,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
B.让人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这是蕴藏在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的价值。
C.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其作用不可或缺。
D.文化生产受利益驱动迎合庸俗趣味,传媒推波助澜,导致文化消费脱离美育的正常轨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如果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未经发掘、阐释,文学经典的美育功能也难以实现。
C.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培养艺术技能,但艺术教育若仅着眼于此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D.要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需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人往往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审美愉悦,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5.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6更新 | 2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环境治理中,责任主体即集体和个人的责任能否切实履行是决定环境治理效能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其中,集体作为责任主体一直以来在环境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通常被赋予环境治理的核心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个体责任以何种方式体现及其作用效能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被忽视。

个体伦理责任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否微不足道?人们是否应当在每天的活动中承担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这个责任来自个体作为环境伦理主体的内在道德义务,而非外在的强制性约束。从理论上讲,判断一个人的道德责任是否成立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即人们只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为他所不能控制的事情负责,即只有当行为在主体的掌控之下,其结果才能对主体形成相应的道德责任。而在环境保护上,个体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既非全球变暖的必要条件也非其充分条件,因为个体行动与否不是气候变化所必需的成因,所以个体不应该被看作道德要求的适当对象。

然而,这样的论证带来的困惑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与我们日常对环境保护的伦理观念相违背,如果我们无法对过度浪费能源的人进行道德谴责的话,“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倡导就显得空洞了。其次,任何环境变化都可以被看作“由亿万个微小份额积聚导致的集体行为问题”,而尽管每个单独的行为可能看起来并不显著,但数以亿计的行为加成却能潜在地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基于此,可以认定个体在环境保护中实际上承担着必要的伦理责任。

耶鲁大学学者谢利·卡根区分了两种用来描述环境危害如何发生的状况——“不可察”和“触发点”。对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及其发生机理的解释,为个体在环境治理中伦理责任的生成提供了某种有效支撑。

环境治理中个体责任所产生的效果,尽管从整体和全局上看,其影响可能“不可察”,但不论变化多么不可觉察,其实际产生的细微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同全球气候变暖之所以显现,是因为每个个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作用其中,尽管个人可能没有觉察到自身所带来的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但这并不否定每个个体享有分担的责任。因为个体行为通过聚合叠加使影响放大,实际上对整体的负面后果都造成了切实的危害,最终导致了可以觉察的转变。所以对既定事实的环境污染而论,相关个体应该在个人层面负有道德责任。而“触发点”状态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应该具备伦理义务,因为它说明了一个单独的行为具备造成突如其来的巨大转变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道德义务限制自身的排放,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为最终越过阈值并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危害的那个人。基于没人知道谁的行动会变成触发点的事实,最佳的办法就是人人都作为潜在的触发者来行动。

总体而言,在环境治理中,只有明确个体的伦理责任与义务,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更好地确立责任主体,从而进一步推动个体在环境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摘编自秦晓阳《环境治理中的个体伦理责任审视》)

材料二: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的道德缺失。这种对自然的道德缺失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的责任意识的匮乏上。工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任意征服所获成果和所致后果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即人对自然责任意识的缺失必然遭受自然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惩罚。

人类主体性的迷失及享乐主义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人文关怀的缺失,使社会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化,其后果是造成人类生态责任意识的淡化。责任伦理既是工业时代现实的呼唤,又是应对环境困境、促进责任道德实现的必然要求和理论回应。所以重建一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伦理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人类目前的价值处境来看,当今时代“责任”问题的大量显现,需要且有必要以“责任”为核心,围绕“责任”这一重点构建属于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国外的经验表明,雾霾及环境问题是可以治理的,环境治理是有章可循的,关键是各行为主体责任伦理意识的树立与践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的传播和影响也逐步扩大,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导致局部风险以系统风险的形式存在。风险召唤人类高度的责任感,人类对责任的担当义不容辞,不能逃避也不能转嫁他人。责任伦理指导人类在行为前树立责任意识,形成高度的责任自觉,在行为发生前理性判断和评估行为结果,对当前和未来行为的责任作出理性分析和认知,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审视人类的道德前景。因此,在责任伦理的指导下,人类应携手以利益共同体的身份审视每一种实践活动,考查种种文明背后的发展趋势、消极影响和不祥预兆,自觉担当起人类共同的自然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保障。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压力,势必要唤醒各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并通过责任理念的强调和培养,指引人类的道德生活,提升人类的道德感和对未来负责的意识。

(摘编自钱振华、刘家华《关于环境治理的责任伦理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治理中,切实履行集体和个人的责任是决定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方都不应被忽视。
B.“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符合社会环境保护的伦理观念,也符合环境变化是“由亿万个微小份额积聚导致的集体行为问题”的现实。
C.对“不可察”和“触发点”的区别及其发生机理的解释,为个体在环境治理中伦理责任的生成提供了某种有效支撑。
D.责任伦理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类树立责任意识,对已发生的事件做出理性判断和评估,担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讲,个体伦理责任并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制性约束,同时个体本身也不能控制生态环境变化,所以个体不应该对环境治理负有责任。
B.环境问题并非一个人一个单独的行为造成的,但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是环境问题的“触发点”,因此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
C.人类生态责任意识淡化,主要是人类主体性的迷失及享乐主义的盛行、人文关怀的缺失、社会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化三方面造成的。
D.当前,局部风险也可以转变为系统风险而影响全球,人类应携手以利益共同体的身份担当起人类共同的自然责任和社会责任。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入道德责任能否成立的相关理论,来衡量个体在环境污染与治理中的作用,得出个体不应作为道德要求的适当对象的结论。
B.材料一论述观点时,既引用了谢利·卡根关于环境危害如何发生的相关理论,又以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环境问题为例,有理有据,论证严谨。
C.材料二以人类在工业文明时期对自然任意征服所致后果为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缺失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D.材料二详细论述了国外雾霾及环境问题的治理经验,以此说明环境治理过程中责任主体树立与践行责任伦理意识的重要性,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4.两则材料都围绕环境治理中“伦理责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在环境治理日益紧迫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6-06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