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216404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一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故曰学者所以恕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致,昭明而成博达矣。

(选自东汉•徐幹《中论•治学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之君子A成德B立行C身没D而名E不朽F其故G何H哉I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古代六种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意思相同。
B.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中“而青于蓝”的“而”用法相同。
C.和,指调和,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的“和”意思不同。
D.道,指学问,与《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蹬”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刚刚出生,处于蒙昧状态,就像宝贝放在暗室里难以找到,学习就像明亮的阳光照进暗室,启发蒙昧,发展智慧。
B.先王任命了主管教育的官员,以“三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三教”都齐备了,做人处事之道才算是学成。
C.学习要勤思考,重实践,太昊、燧人、帝轩、仓颉的例子说明人们都要向神明学习,从而在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
D.古之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注意互相学习,今天求学的人勤勉学习,求于经典,也能成为博学通达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5.请简要概括第④段阐释的治学方法。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二: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①暗疏:默写。②曩:从前。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彰,清楚,明显,显著。与成语“欲盖弥彰”的“彰”意思不同。
B.绝,横渡,穿越。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意思相同。
C.殆,表推测,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相同。
D.“心善其说”的“善”意思是认为好。与文中“长而善忘”的“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如材料一第三段,用不同事物设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材料一的第四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开始发愤读书,但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材料二中,秦观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废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邵的话后,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5.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3-11-03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甚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纸上涂黑对应的字母方框。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是给诸侯所作的传。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4.下列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C.譬如平地                 平地:填平洼地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                    攻:治疗
D.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                         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的人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弟自爱,不爱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简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
2023-10-23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贴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者善A为民除害B兴利C故D天下之民E归之F所谓G兴利者H利农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指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词义不同。
B.胡,指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词义不同。
C.过,指超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的“过”词义相同。
D.奸巧,文中指奸诈的人,与《墨子》中“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的“奸巧”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使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2024-01-05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