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鲁迅(1881-193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5 题号:216916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瞌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文本二:

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长夏街景图,运用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写出了京城酷夏的闷热,更隐喻着人的生活的沉闷、懒散、百无聊赖,构成了生存环境的背景。
B.《示众》的语言呈现出精准、形象化的特点。如文中胖孩子的几处吆喝声,内容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出小胖子的百无聊赖,作为一种世俗的声音贯穿全文。
C.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D.鲁迅在《示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外表各有不同,内在个性特征各异,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把看客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2)《示众》首尾运用了“反复”的方式,请结合文本一举例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示众》是如何“打破规范”与“创造新范式”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①,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B.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认真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D.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非攻》中墨子的形象,并谈谈文章是如何塑造墨子的形象的。
4.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19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

卫老婆子说起祥林嫂,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燠,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年就两岁了。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脚都壮大”“顺着眼,不开一句口”“扫尘,地,杀鸡,宰鹅……全是一人担当”等写出了祥林嫂的温顺、勤劳、能干。
B.节选部分冷静、客观地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运用对话的方式,具体地呈现了祥林嫂的悲惨经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她内心虽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展现了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善良的小人物的无奈。
D.祥林嫂既要守节,又沦为小叔子的“聘礼”,这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无辜的劳动妇女的侮辱、戕害,极端残酷又虚伪。
2.小说节选是如何展现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有着倔强抗争意识却又有着很大思想局限的底层女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7-24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忽然醒来了。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伊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蒙眬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

伊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价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伊只得呆呆的等着。

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请救蚁命……

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丝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唤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坐在一座山顶上,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因为他们等候着望不见火光和烟尘的时候,所以到得迟。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整体内容仅取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与标题照应。
B.第二段景物色彩浓烈,能让读者感受到远古宇宙气势恢宏。
C.文章两次提及女娲“无聊”,两处“无聊”含义大体相同。
D.“伊成了灰土的颜色”表现出补天后的女娲已经化为尘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舒臂揪住了山峰”,恐山碰脚伸手将山“撮住”等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女娲有超凡气力的特点。
B.运用大量的比喻描写炼石时火光冲天的场景,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也衬托出女娲补天时的艰难。
C.“勇往和愉快”“伶俐”反讽意味极其浓厚,表现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语言一贯犀利的风格。
D.《补天》用细节虚构、杂文笔法等讲述方式对神话进行“新编”,使得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3.有人评价“女娲是一名悲剧性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红楼梦》和《补天》皆有取材于“女娲补天”的情节,这些情节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写作意图?
2022-07-06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