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3 题号:217846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变。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是同质构成的。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这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供给的主体看,这是一种主动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从被供给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如能改变这种状况,则乡村文化在现在发展的基础上更能前进。

(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工作者把“愚”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因为他们没有区分知识问题和智力问题。
B.熟人社会中能够做到“眉目传情”,是因为面对面交流不需要使用象征体系原料。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从特点和功能上是城市文化的延伸。
D.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对等的地位,影响着文化下乡活动采取单向输入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识字作为评价愚的标准,对没有机会学习的乡下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B.虽然乡土社会有比较完善的语言表达体系,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尽管文化下乡定期性、制度性开展活动,但乡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状没有改观。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两则材料给教育人士和政府机构“文字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提供了哪些建议。
5.五邑中学高一(5)班将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下乡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小组成员身份,结合材料二,提供调查方向并作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物。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中国画家不仅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在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波斯作家穆军默德·花德米尔(逝世于1534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

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气十足的泱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B.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爱追捧。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D.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列举史料,材料二侧重理性分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D.《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4.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
5.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
2023-11-08更新 | 4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无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因此,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蔡玉琴《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材料二: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其一,刘勰常以美玉、圭璋为喻说明作者的“文德”。他以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刘勰亦曾多次用“圭璋”来比喻具有高贵品德的文人。如《风骨》中“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骋”,是说“文章之情辞朗丽而气体雅健者,则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备高贵品德的君子,乃可驰誉文坛也”(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刘勰以“圭璋”来对创作主体进行审美评价,同时也体现出对创作主体的审美期待。

其二,刘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济”表达文质兼美的“文德”理想。“符采”即玉的纹彩,这是《文心雕龙》评论的关键词之一。前辈学者将“符采”解释为“文质相副”虽有道理,但是刘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质彬彬”之义。“文质相副”和“文质彬彬”都包含了文质相合的审美期待和体验,但“文质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质彬彬”则更能体现刘勰对创作主体及文学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许。

其三,刘勰还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问题。《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本是侧重于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也有人将它阐释为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之一。刘勰即是较早将其上升至文学层面者。他认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雕琢”本是治玉之术语,在《文心雕龙》中多被用到。如《情采》篇讲文章写作时,云“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可见“文质彬彬”是刘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

其四,刘勰还常用“雕玉”“雕削”来喻文德的修饰问题。《宗经》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此处引扬雄《法言》所说“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由此可见,承载“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应该有必要雕琢,这样才能成为经典而流传千载。刘勰引扬雄之“雕玉作器”之语来说明五经之文采,正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圣贤情怀。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质感而且还有美感。他认为,雕琢不是雕削。如《隐秀》云:“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这里的“雕削”有刻意修饰而使文章色彩过分绚丽的意思,而此,点是不符合刘勰“秀”美的观念的,他反对“为文造情”“淫丽而烦滥”。

总之,刘勰以玉论文既是传统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体现出传统玉文化对文章审美理论的影响,也是魏晋时期“以玉论文”思想的艺术表达。玉因为其温润的触感、美丽的光泽以及坚硬的质地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对玉的崇拜文化经历了从神灵到人格的发展过程,至刘勰被进一步运用到文学审美理论中。

(摘编自袁晓聪《〈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致,是由于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特别是其具有温润的特性。
B.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及现代大量考古发现实物中得到完美印证。
C.虽然研究者多会关注刘勰《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但很少有人从玉文化的角度来考量。
D.刘勰以美玉论“文德”,这包括作者与作品两个方面的内容,“文质彬彬”是其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古人有佩玉的习俗,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需要,也是古人对美好品德追求的表现。
C.中国人普遍爱玉、崇玉、佩玉,所以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心雕龙》以玉论文德是它的批评特色,体现了传统玉文化对文艺理论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君子如玉”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B.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C.《诗经·卫风·淇奥》:“有匪(通“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研究玉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26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学界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使文学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这些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并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然后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史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存在,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景观具有多个层级,因而具有多重价值。有地理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以及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建筑的、雕塑的、绘画的、书法的价值,有的甚至还有音乐的价值,如江西湖口县的石钟山。但是这些价值都不及文学的价值。如果没有文学的价值,景观往往无由彰显。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景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拟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文学景观。

所谓虚拟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都可以称为虚拟文学景观。

所谓实体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

我们常说的文学景观,一般指的是实体文学景观。

凡是著名的文学景观,都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学景观既是人们的一个登临游览之所,一个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一个激发文学的灵感与才情的地方,也是一个吸引旅游开发和投资的地方。

文学地理学者还认为,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国、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文学景观,人们可以找回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摘编自曾大兴《论文学景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血脉相连,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
B.文学景观的生成需要一定外在条件,但都离不开名人因素或者名篇因素。
C.相关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借文学景观找到归属感。
D.文学景观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也有其它价值,可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效应生成的文学景观包含更复杂的文化隐喻,内涵更丰富,更有鉴赏价值。
B.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文学景观,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
C.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如果是作者生活、写作的地方,也可称实体文学景观。
D.一个景观可以没有地理的、哲学的或者音乐的价值,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苏州寒山寺,建于南朝时期,自唐代诗人张继题《枫桥夜泊》诗后,该寺名声大振。
B.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而改名西湖,便蜚声天下。
C.潇湘八景在明代成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此后无数文人墨客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
D.韶关风采楼是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楼名取自赞美余靖的诗句“更加风采动朝端”。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B.C.D.
5.为什么当下各地非常重视对文学景观的保护与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3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