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217887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

在此,有必要先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山水文化。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据钱钟书的观点,则始于汉末。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崇尚自然的玄学之风盛行,以及物质领域大庄园的兴起,山水自然开始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山水诗、山水画逐渐兴盛起来。在山水诗方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川焕绮、林籁结响从此全面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在刘勰之前,也出现有“以山喻文”的现象,陆机在《文赋》中就以“石韫玉而山晖”论作文利害关键。但总的来说,在刘勰之前,“以山喻文”还只是偶尔涉及。只有到了《文心雕龙》,“以山喻文”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才发展得比较全面、深入。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来没有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作家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例如,《原道篇》中以“山川焕绮”探文章自然大道;《宗经篇》中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喻经典的深广影响,以“仰山而铸铜”喻经典海纳百川的精神;《辨骚篇》中以“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比楚骚描写自然之美妙,以“吟讽者衔其山川”喻不同读者从楚骚中看到不同的内容,以“山川无极”拟屈原山高水长的思想情感等等。其中又生发出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峻”“崇”“密”“疏”等。如《宗经篇》提出的“枝叶峻茂”,《明诗篇》提出的“崇盛亡机之谈”,都是把文学艺术拟山化的暗喻。这一言说方式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人们甚至已经习焉不察了。

(摘编自《从“仁者乐山”到〈文心雕龙〉“以山喻文”》)

材料二:

自然山水在唐诗文作家笔下,已广泛成为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清王国维进而论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而写景抒情则借山水之景以表达内心意志,是诗人抵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桥梁。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其笔下的瀑布从万丈高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下成为“红泉”,灿若彩虹。张九龄时为唐王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笔下的庐山瀑布也表现为傲然之个性,雍容之气度,体现出独特的人格意志。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刻画了作者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放不羁的性格面貌,这一切无不是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写照。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将孤舟独钓的小小的人影儿置于万籁俱寂、雪海茫茫的苍茫背景之下,越见生命的孤傲峭拔、凛然不屈。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极写山水的流动飞逝,云、岸、猿、山已经转换成获赦之后其精神的真实形态,是重获生命自由的灵魂的飞跃。在此,诗人已将现实之旅转而为精神的神游,将物质的空间化而为心理的样式,而超越其间的,正是诗人自由坦荡飘逸的灵魂。可见,诗人写山水更是写人,写精神的流动,写灵魂的超越,写生命的复苏与清醒。

(摘自《中国山水文学:“人”的发现与对生命的超越》)

材料三:

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士在文学创作中重视“理趣”,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作为当时的名士,苏轼深受理学文化影响,在山水诗作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理趣”,将山水作为艺术形象,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如《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等,总能以平淡的语言,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吴熊和在《唐宋诗词探胜》中评价:“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

苏轼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士,其山水诗歌多展现其游戏人生的趣味,诙谐的语调使得静态山水更为活泼。“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将“小姑嫁彭郎”神话故事作为结尾,用小姑代指小孤山,用彭郎代指彭浪矶,极具风趣。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四川广泛传播,其母程氏笃信佛教。苏轼早年游宦,常与僧人交往。初到黄州,苏轼于定惠院与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这些生活经历为后来苏东坡词中所出现的佛性埋下了伏笔,其山水诗作中也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泗州僧伽塔》中“得行困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虽说求神不一定有用,但也展示了苏轼“进退为乐”“进退两忘”的禅趣,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摘自《从〈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看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与旷达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影响下,山水文化开始兴盛并走向独立,从而出现了大量“以山喻文”的现象。
B.在作者看来,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在汉末以前的时代,人们并未将其当做自觉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时期才有所改观。
C.同为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与《朝发白帝城》表现出的情致有着很大不同,乃因作者当时所处的人生境遇及心态不同。
D.如果苏轼初到黄州时不曾与定惠院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他的山水诗作中应该就不会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峻”“崇”“密”等概念,旨在证明“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的观点。
B.材料二将张九龄笔下的庐山瀑布和李白所写的庐山瀑布作对比,是为了证明张九龄的诗比李白更多一份雍容的气度。
C.材料三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透过这些特色可见诗人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旷达情怀。
D.上述三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或举例、或引用,说理清晰,内容充实,读者可从中看出山水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学批评可“以山喻文”这一观点的是(       
A.方苞评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如山之出云,如水之赴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B.刘大櫆评价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云:“寥寥数言,而文势如悬崖断堑,于此见介甫笔力。”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刘熙载评柳宗元云:“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迴。”
4.上述三则材料都涉及“山水”与“文学”的关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说:“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古代诗人常登高望远,并借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请以杜甫晚年时期的诗作《登高》为例,简要分析诗人的眼前景和心中情。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借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精确地反映了人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作家文学也大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生活的反映并对生活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这一方面,民间文学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比作家能够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作家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黏贴着生活,比如不少劳动歌,就是人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些作品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下层民众的生活原型和精神状态,如《周南·硕鼠》《古诗十九首》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对当代考证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实画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我国的民间文学除了反映中国的历史之外,还兼容了世界文化。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在国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比较遥远的地区之间也有所交流。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在构思、表现手法方面很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于这一类。中国与邻近国家如印度、朝鲜和日本等,都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中国的民间文学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兼容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此外,民间文学还有很大的研究现实的作用。过去劳动人民所创作的无数的口头文学作品,起着辅助生活、哺养精神活动等社会作用。到了现代,人们又在社会现实的要求下,创造了新的民歌、传说和笑话,它们更广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舆论,与时代的进步作家的作品互相呼应和配合,起着帮助改革社会和推进生活的作用。

总之,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的方式。近年来,人们正在把这种特殊的、富有价值的劳动者的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以科学的探索和适当的叙述,努力使我们新的文艺学和文艺史具有更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特色。

(摘编自《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产生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能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两者的社会功用有较大的差别。
C.我国民间文学兼容世界文化,由于受国外民间文学影响,改变了原有的发展进程。
D.到了现代,民间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从特征开篇,以展望未来收束。
B.第二段详细阐述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有力证。
C.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民间文学的作用及其价值。
D.文章逐层展开对民间文学的作用的论述,强调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的根本点在于都是民众自己的创作,直接表现广大人民的感情和愿望。
B.如果没有民间文学的流传,那么我们也就无法了解过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C.民间文学与当下进步的作家文学密切配合,有助于更好地改革社会和推进生活。
D.重视民间文学的发展,对其进行探索和叙述,能使我们的文艺学和文艺史独具特色。
2021-02-04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旧唐书·王维传》云:“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王维在安史之乱中逃避不及,被迫出任叛军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②凯茜·卡鲁斯指出,所谓创伤记忆,“是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在王维的诗文里,创伤记忆的确反复出现,但不是通过幻觉的方式。在直接与己相关的诗文里,王维只悔罪不辩白,在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他人所写的表、碑等作品里,他不仅悔罪,而且在对他人当年残酷遭遇的展现中,巧妙为自己辩白。

③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这些创伤记忆在王维诗文中反复出现。如《与魏居士书》云:“偷禄苟活,诚罪人也。”《责躬荐弟表》云:“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作为传统的士大夫,王维十分重视忠诚与名节,其《重酬苑郎中》云:“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草木岂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但君臣大义所负愈重,王维也愈不堪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创伤记忆之煎熬,最后竟至于舍家归佛、归隐,其《叹白发》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过,细读王维诗文会发现,他在直接涉及自己的诗文中,对创伤事件往往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且只表示戴罪有愧,不作或少作辩白,至多如《谢除太子中允表》云:“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跼天内省,无地自容。”只有在《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等诗文中,由于这些为之作文的友人与自己有相似相近的遭遇,王维才充分显示出表现创伤记忆的特色。

④如《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王维代被朝廷任命为刺史的薛姓友人作谢表,表文先摆出友人的书生、文吏出身,奉法守文有余,折冲御敌不足,所以在时代的大动荡中,只能在城破陷敌之后,被“戟枝叉头,刀环筑口,身关木索,缚就虎狼”。除了与薛姓友人曾担任陕州地方官的经历稍有不同以外,人们一眼可知所写的一切其实也都是王维的亲身经历。同时正因为写的是友人,王维也大胆、直率地写到当日被刀枪相逼、“偷生厕溷”的屈辱遭遇。这是他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里所刻意省略的。这种从“对面”迂回而来的自陈与自辩,在另一篇《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里犹有过之。王维在“序”里将慷慨赴死的“烈士之勇”、自杀成仁的“智士之勇”,与在灾难、凌辱面前“弃身为饵,俯首入橐,伪就以乱其谋,佯愚以折其僭”的“仁者之勇”相区别——“仁者之勇”虽没有前两者那样舍生忘死,但暂时忍辱事敌,恰是为了以后伺机报主。而在碑文里,王维所陈的遭遇更加惊心动魄:“将逃者已落彀中,谢病者先之死地,密布罗网,遥施陷阱,举足便跌,奋飞即挂。智不能自谋,勇无所致力。”复云:“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这些文字写尽友人在恶劣环境及严密防卫之下多日不吃不喝的非人处境,同时也将为他人及自己的辩护巧妙寓于铺陈描叙之中。

⑤“君子”数句,陈铁民先生注云:“皆维自谓……斌陷贼在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维为贼所得在天宝十五载六月长安沦陷后,二事相距半年。”“斌”即这篇碑铭的主人韦斌,陈先生将这几句写韦斌的文字径等于是王维“自谓”,殊为有见,倘能与王维一贯的从对面、从一定距离之外写起的“作法”联系起来理解,当更见其间微妙。

⑥王维诗的这个“作法”,在他为陷贼和出任伪职的经历所深深痛苦的晚年,也在其有关创伤记忆的诗文里被延续下来,得到巧妙运用。这或许不仅是“作法”问题,还表现了王维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立场和态度。

(摘编自沙红兵《草木岂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是重视忠诚名节的人,安禄山一直很喜欢他,所以王维生病的时候,安禄山派人迎接让他养病。
B.王维后期的归佛、归隐,与士大夫传统及其个人对待自身遭遇的态度都有极大的关系。
C.王维的创伤记忆在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他人所写的作品里也会出现,试图替他人作辩白的同时,更替自己作必要的辩白。
D.王维习惯从对面、从一定的距离之外写起,这或许不仅是“作法”问题,还表现了王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先写创伤性记忆是什么,其次写其在王维诗歌中的表现,最后写是如何表现的。
B.文章举例王维为薛姓友人作谢表,论证说明王维诗文“对面”迂回以自陈自辩的特点。
C.本文大量使用引用论证,都意在说明创伤记忆在王维诗文中反复出现,同时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
D.文章分析了王维诗文创作中的习见现象,研究角度独特,逻辑严密清楚,显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维与己相关的诗文作品里,他只悔罪不辩白,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获得他人原谅。
B.安史之乱的经历,和平息后朝廷的不计前嫌,使得王维自身对于陷贼经历难以释怀,晚年诗文创作都围绕这个主题。
C.“仁者之勇”虽没有“烈士之勇”和“智士之勇”那样舍生忘死,但王维为了以后伺机报主,还是选择了前者。
D.作者对其创伤性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对于王维所受的创伤给予了同情,对于他的创作手法给予了肯定。
2021-10-20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模型一直以黑匣子的形态让人们感到不安,AI到底从数据中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作出推理?人工智能(AI)一直在迅速发展,但对人类来说,强大的模型却是个黑匣子

自人工智能发展以来,药物发现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与AI相关的技术。比如图神经网络(GNN),适用于预测某种分子与靶蛋白结合的强度。图由表示对象的节点和表示节点之间关系的边组成。在蛋白质与配体复合物的图表示中,图的边连接蛋白质或配体节点,表示物质的结构,或者蛋白质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GNN模型使用从X射线结构中提取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图,来预测配体亲和力。

最近,波恩大学(University of Bonn)的化学信息学专家Jürgen Bajorath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设计了一种技术,揭示了药物研究中使用的某些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主要依赖于回忆现有数据,而不是学习特定的化学相互作用,来预测药物的有效性。

在医药领域,研究人员正在狂热地寻找有效的活性物质来对抗疾病——哪种药物分子最有效?通常,这些有效的分子(化合物)会对接在蛋白质上,蛋白质作为触发特定生理作用链的酶或受体。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分子还负责阻断体内的不良反应,例如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的化合物数量巨大,寻找有效的化合物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因此,研究人员使用AI模型来预测,哪些分子最能与各自的靶蛋白对接并牢固结合。然后在实验研究中,更详细地进一步筛选这些候选药物。

来自波恩大学化学信息学的研究人员,与罗马Sapienza大学的同事一起,详细分析了图神经网络是否真的学习到了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他们专门开发的EdgeSHAPer”方法分析了总共六种不同的GNN架构。EdgeSHAPer”程序可以判断GNN是否学习了化合物和蛋白质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们使用从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中提取的六个经过训练的GNN——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以及与靶蛋白的结合强度已知,然后,在其他复合物上测试经过训练的GNN,并使用EdgeSHAPer分析GNN如何产生预测。如果GNN按照预期行事,它们需要学习化合物和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优先考虑特定的相互作用来给出预测。然而,根据研究小组的分析,六个GNN基本上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大多数GNN只学会了一些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配体上。为了预测分子与靶蛋白的结合强度,模型主要记住了它们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化学相似分子及其结合数据,而不管靶蛋白如何。这些被记住的化学相似性基本上决定了预测。这让人想起聪明的汉斯效应——就像那匹看起来会数数的马,实际上是根据搭档面部表情和手势的细微差别,来推断出预期的结果。这或许意味着,GNN所谓的学习能力可能是站不住脚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了,因为可以使用化学知识和更简单的方法进行同等质量的预测。

不过,研究中也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当测试化合物的效力增加时,模型倾向于学习到更多的相互作用。也许通过修改表征和训练技术,这些GNN还能朝着理想的方向进一步改进。

(摘编自《机器智能·AI或并未学习》)

【注】①图神经网络:开发者将AI发现规律的能力应用于大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储存着包含各数据点之间关系的信息。两者组合成被称为图神经网络(GNN)的强大新工具。在图神经网络中,被称为节点的数据通过被称为的线连接,这使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在节点、边或整个图的层面作出有用的预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AI)一直在迅速发展,但对人类来说,AI到底从数据中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作出推理的,却近乎一无所知。
B.对接在蛋白质上的可能的化合物数量巨大,因此研究人员使用AI模型来预测最能与各自的靶蛋白对接并牢固结合的分子。
C.研究人员使用他们专门开发的“EdgeSHAPer”程序,可以判断GNN是否学习了化合物和蛋白质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
D.根据研究小组的分析,所有GNN都学会了一些主要集中在配体上的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并成功地做出了准确预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人工智能发展以来,药物发现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与AI相关的技术。比如图神经网络(GNN),适用于预测某种分子与靶蛋白结合的强度。
B.研究人员使用EdgeSHAPer分析GNN如何产生预测,根据研究小组的分析,模型主要依靠训练过程中的“记忆”来作出预测,而不管靶蛋白如何。
C.图神经网络(GNN)在药物发现研究中的预测产生了“聪明的汉斯效应”,实际上是根据搭档面部表情和手势的细微差别,来推断出预期的结果。
D.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当测试化合物的效力增加时,模型倾向于学习到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也许意味着GNN还能有进一步的改进。
3.结合材料,概括Jürgen Bajorath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人工智能预测的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4-05-16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