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2-14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

在此,有必要先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山水文化。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据钱钟书的观点,则始于汉末。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崇尚自然的玄学之风盛行,以及物质领域大庄园的兴起,山水自然开始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山水诗、山水画逐渐兴盛起来。在山水诗方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川焕绮、林籁结响从此全面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在刘勰之前,也出现有“以山喻文”的现象,陆机在《文赋》中就以“石韫玉而山晖”论作文利害关键。但总的来说,在刘勰之前,“以山喻文”还只是偶尔涉及。只有到了《文心雕龙》,“以山喻文”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才发展得比较全面、深入。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来没有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作家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例如,《原道篇》中以“山川焕绮”探文章自然大道;《宗经篇》中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喻经典的深广影响,以“仰山而铸铜”喻经典海纳百川的精神;《辨骚篇》中以“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比楚骚描写自然之美妙,以“吟讽者衔其山川”喻不同读者从楚骚中看到不同的内容,以“山川无极”拟屈原山高水长的思想情感等等。其中又生发出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峻”“崇”“密”“疏”等。如《宗经篇》提出的“枝叶峻茂”,《明诗篇》提出的“崇盛亡机之谈”,都是把文学艺术拟山化的暗喻。这一言说方式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人们甚至已经习焉不察了。

(摘编自《从“仁者乐山”到〈文心雕龙〉“以山喻文”》)

材料二:

自然山水在唐诗文作家笔下,已广泛成为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清王国维进而论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而写景抒情则借山水之景以表达内心意志,是诗人抵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桥梁。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其笔下的瀑布从万丈高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下成为“红泉”,灿若彩虹。张九龄时为唐王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笔下的庐山瀑布也表现为傲然之个性,雍容之气度,体现出独特的人格意志。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刻画了作者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放不羁的性格面貌,这一切无不是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写照。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将孤舟独钓的小小的人影儿置于万籁俱寂、雪海茫茫的苍茫背景之下,越见生命的孤傲峭拔、凛然不屈。李白《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极写山水的流动飞逝,云、岸、猿、山已经转换成获赦之后其精神的真实形态,是重获生命自由的灵魂的飞跃。在此,诗人已将现实之旅转而为精神的神游,将物质的空间化而为心理的样式,而超越其间的,正是诗人自由坦荡飘逸的灵魂。可见,诗人写山水更是写人,写精神的流动,写灵魂的超越,写生命的复苏与清醒。

(摘自《中国山水文学:“人”的发现与对生命的超越》)

材料三:

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士在文学创作中重视“理趣”,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作为当时的名士,苏轼深受理学文化影响,在山水诗作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理趣”,将山水作为艺术形象,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如《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等,总能以平淡的语言,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吴熊和在《唐宋诗词探胜》中评价:“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

苏轼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士,其山水诗歌多展现其游戏人生的趣味,诙谐的语调使得静态山水更为活泼。“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将“小姑嫁彭郎”神话故事作为结尾,用小姑代指小孤山,用彭郎代指彭浪矶,极具风趣。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四川广泛传播,其母程氏笃信佛教。苏轼早年游宦,常与僧人交往。初到黄州,苏轼于定惠院与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这些生活经历为后来苏东坡词中所出现的佛性埋下了伏笔,其山水诗作中也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泗州僧伽塔》中“得行困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虽说求神不一定有用,但也展示了苏轼“进退为乐”“进退两忘”的禅趣,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摘自《从〈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看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与旷达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影响下,山水文化开始兴盛并走向独立,从而出现了大量“以山喻文”的现象。
B.在作者看来,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在汉末以前的时代,人们并未将其当做自觉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时期才有所改观。
C.同为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与《朝发白帝城》表现出的情致有着很大不同,乃因作者当时所处的人生境遇及心态不同。
D.如果苏轼初到黄州时不曾与定惠院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他的山水诗作中应该就不会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峻”“崇”“密”等概念,旨在证明“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的观点。
B.材料二将张九龄笔下的庐山瀑布和李白所写的庐山瀑布作对比,是为了证明张九龄的诗比李白更多一份雍容的气度。
C.材料三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透过这些特色可见诗人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旷达情怀。
D.上述三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或举例、或引用,说理清晰,内容充实,读者可从中看出山水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学批评可“以山喻文”这一观点的是(       
A.方苞评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如山之出云,如水之赴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B.刘大櫆评价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云:“寥寥数言,而文势如悬崖断堑,于此见介甫笔力。”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刘熙载评柳宗元云:“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迴。”
4.上述三则材料都涉及“山水”与“文学”的关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说:“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古代诗人常登高望远,并借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请以杜甫晚年时期的诗作《登高》为例,简要分析诗人的眼前景和心中情。
2024-02-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水蒲桃的迁徙

王溱

我就是那棵水蒲桃。

我伫立在河涌边一家小餐馆的后门处,距河涌5.2米。5.2米太远了。我的根一直在悄悄朝水的方向延伸,迁徙。我坚信吸饱了水的壮硕根系足以拖动我笨重的躯干。一年,十年,或者百年,总有一天我可以匍匐于水面,看水蟑螂傻头傻脑地蹬腿兜圈,看水草顽皮地借着微波轻挠石头,看有情人对着涟漪中的倒影想心事……水是归宿。我名字里的“水”字绝非空穴来风。

经营餐馆的是一对小夫妻——阿强和阿莲。

阿莲时常在后门旁择菜洗菜,动作麻溜,几分钟就可以把几大桶的青菜择好洗好。阿强偶尔也会出现在后门外,割鱼。他的刀很快,鱼头与鱼身分离时,鱼自己还不知道,嘴巴一翕一张地等着下一口水涌进来。阿强有根威力无穷的高压水管,片刻就能把污水、烂菜叶、鱼鳞还有内脏都冲进河涌里。冲水的力度太大不好把控,有时他会把污物冲到我脚边。臭,太臭了!在我身旁,用塑料膜和编织布拉起来的挡雨大棚早已摇摇欲坠,破开的大洞足够同时让五六只老鼠钻来钻去;散架的扫把和掉头的拖把倒插在一个生锈的大油漆桶里,后边是一堆缺胳膊少腿的塑料凳,八成是餐馆里换下的旧货;一条木头松散的小舢板横在其中,我几乎认不出依偎在它身旁那根长了蘑菇的烂木棍原本是支桨……

逃!我必须逃离这里。

许是上天听到我绝望的哭泣,唤来了雷雨。就在“利斧”划破漆黑夜空的那一瞬间,我竟一个哆嗦把根从地里拔出来了,往前挪了一步,又重新扎入地里。原本架在我身上的竹竿失了依靠,整个大棚啪地倒落在地。

我成功地向河涌挪近了近一尺!

阿强只当是雨水压塌了大棚,随手换了根更长的竹竿架到我身上,又把大棚撑起来了。女人天生警觉些。阿莲疑惑地盯着我看,看得我发怵。

“这棵树好像不一样了。”她说。

阿强随意瞥了一眼。

“是吧,花都被雨打掉了。”阿莲看着满地铺成毯的落花,看我的眼神转为了怜悯。

我却不觉得可惜。尝到甜头的我开始期盼雷雨。

正值盛夏,最容易盼来的就是雷雨。两天后我又成功地朝涌边挪了一尺余。这回不仅棚倒了,那一堆烂塑料凳也七零八落散落在地。

“阿强,这棵树真的动了,昨天我把拖把挂在这个位置刚好顶着树杈的,现在离树杈还有这么远!”

“魔怔!树怎么会动?”

“真的,它往河涌那边移动了!”

“河涌?”阿强担心地轻拍阿莲的肩膀,“阿莲,这段时间你累坏了,回去多睡会儿。”

在我第三次成功挪动时,阿莲终于崩溃了。她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旧舢板和船桨大哭:“真的,这棵树也想到河涌那边去呢,它一直在移动!”

“也”?这个字叫我迷惑,难道还有别的树或者什么东西也要往水边迁徙吗?

后来我从阿莲噙满泪水的眼睛中看出了端倪。我猜想她与阿强的往昔该是这样的:阿强在河涌里划着小舢板,私板上坐着哼小曲的阿莲;或是阿莲撑着伞在水边走着,阿强从背后蒙上了她的双眼……

阿莲说的“也”,指她自己。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就是海。海与陆在一番相爱相杀的较量之后才定下今天这样的格局。换句话说,这里的人一半血脉是陆,一半血脉是海。我确信阿莲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只有本地人才会把浪漫的基因种植在水里。我的根,还有阿莲的目光,都朝着水的方向迁徙。

“阿莲,你累了,等我们忙完这阵,我带你去海边走走,散散心。”

“不,阿强,我知道它为什么要走。它开的花很梦幻的,像孔雀高高扬起的冠,像天使的羽翼。它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

阿强的眼睛里满是战栗。“阿莲,你别这样。我知道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可我们得谋生计。”他说。

阿莲悲切看着他,不再说话。

我决定不再迁徙了。

我不能再刺激阿莲,更不能丢下她独自迁徙。

毛茸茸的花开了一茬又一茬,果子结了一季又一季。有一天工程队的人突然就来了。他们是来疏通河道的,说是上流冲落下来的泥沙,还有乱往河涌里扔的垃圾都让河道淤积了,河道越来越窄。

“这里很快要建成亲水区了,河道要疏通,据说沿岸的违章建筑也都要拆除,垃圾更不能再扔进河里。”工程队的人说。

“亲水区?”

“就是人可以亲近水的地方。”

“亲近水?!”阿莲兴奋极了,马上就唤阿强一起动手拆大棚。我以为阿强一定不会同意,毕竟少了这么大一块地方,餐馆可能就开不下去。但阿强乐呵呵地来了,三两下就把棚拆了,还把杂物都拾掇了,该扔的扔,该收好的收好。餐馆后门外这片地方豁然开朗,清清爽爽。

“咱这餐馆还开吗?”阿莲说。

“开!我早就在寻思着换个开法了。”

“什么开法?”

“你喜欢的开法。”

阿莲不再匆匆忙忙地择菜,阿强也不再满身腥臭地割鱼。他们正儿八经地把“强记小炒”的牌子摘下来,挂上了“望海楼”的牌子,做精品私房菜,限量供应。

这可稀奇,一个河涌边的房子胆敢叫“望海楼”?更稀奇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意来这“大言不惭”的牌子底下“打卡”,听阿莲讲这里跟海的渊源,顺便品尝“望海楼”的美食。就连我,也成了照片里的网红树,是一景。

季节对时,阿莲会把我滚落在地的熟果子捡起来,在耳边摇呀摇,神秘兮兮地对食客说:“这里边藏了一片会响的海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水蒲桃:热带树种,喜生河边及河谷湿地。②河涌:方言,河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迁移到水边居住有着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是源于亲水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生存环境的恶劣。
B.面对“我”的迁移,阿莲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这与阿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也突出了阿强对阿莲的冷淡。
C.阿莲话语中的“也”字让“我”迷惑,“我”在猜想与思索中逐步加深了对她的理解,并最终决定不再迁徙。
D.小餐馆从“强记小炒”更名为“望海楼”,既是源于河道被疏通后,环境的改善,更体现了两人心境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作者采用铺叙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餐馆恶劣、破败的环境,为后文疏通河道,修建亲水区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画横线句借“我”的想象展示了阿强与阿莲往昔的美好生活,也向读者交代了阿莲为何能理解“我”迁徙的原因。
C.小说以“这里边藏了一片会响的海呢!”作结,与前文“以前这一带就是海”等情节呼应,也突出了小说的环保主题。
D.本文的语言整体上清新典雅,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又在局部呈现出神奇新颖、幽默风趣、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8.小说的标题是“一颗水蒲桃的迁徙”,正文却花了大量篇幅刻画阿莲,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哪些技巧及其作用。
2024-02-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内不足以一民,外不足以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巧敏佞说,能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善取誉乎民,结党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以一民,外足以距难,上忠乎君,下爱百姓,民亲之,士信之,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相随如影,应卒遇变,审时度势,归类推演,树立法制,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

进言之论:大臣父兄,有能进言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率群臣百吏而相与矫君,遂解国之大患,终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弼。故谏争辅弼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韩琦以勋德封魏国公,称韩魏公,夷夏具瞻。琦识量英伟,论者以厚重比周勃,政事比姚崇。熙宁初,公在成奏,与平凉经略使黎挺共建白塔,洎城成,果遇战事,无恙,上奖谕焉。公镇大名,魏州之讼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宜委于佐属,而自便安。公曰:“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故民甚亲之。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为辽人尊畏如此。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暗主A惑君B以为己贼C传曰D从道不E从F君G此之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下善取誉乎民”的“下”与《赤壁赋》“下江陵”中的“下”字意思和用法不同。
B.材料一中“有能进言于君”的“于”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将韩琦称为“韩魏公”,是以其爵位称之,这与将欧阳修称为“文忠公”是同一类。
D.材料二中“而少自便安”的“少”与《赤壁赋》“少焉”一句中的“少”字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臣分四类,态臣、篡臣于国有害,功臣、圣臣于国有益,四类人臣与四类进言一一对应。
B.韩琦为人心胸宽广,认为自己是循至公之道举荐人才,不要求别人知道并回报,但求无愧于天地。
C.面对别人的劝说,韩琦直言对公务自己不敢简略更不敢委托给他人,这不属于材料一进言中的“争”。
D.材料二直接引用辽国使者对下属的告诫,能更好地突出韩琦让人敬畏的功绩和德行,文章首尾呼应。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有能率群臣百吏而相与矫君,遂解国之大患,终尊君安国,谓之辅。(《荀子·臣道》)
14.韩琦属于材料一中列举的哪一类人臣,请结合材料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2024-02-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