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217887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水蒲桃的迁徙

王溱

我就是那棵水蒲桃。

我伫立在河涌边一家小餐馆的后门处,距河涌5.2米。5.2米太远了。我的根一直在悄悄朝水的方向延伸,迁徙。我坚信吸饱了水的壮硕根系足以拖动我笨重的躯干。一年,十年,或者百年,总有一天我可以匍匐于水面,看水蟑螂傻头傻脑地蹬腿兜圈,看水草顽皮地借着微波轻挠石头,看有情人对着涟漪中的倒影想心事……水是归宿。我名字里的“水”字绝非空穴来风。

经营餐馆的是一对小夫妻——阿强和阿莲。

阿莲时常在后门旁择菜洗菜,动作麻溜,几分钟就可以把几大桶的青菜择好洗好。阿强偶尔也会出现在后门外,割鱼。他的刀很快,鱼头与鱼身分离时,鱼自己还不知道,嘴巴一翕一张地等着下一口水涌进来。阿强有根威力无穷的高压水管,片刻就能把污水、烂菜叶、鱼鳞还有内脏都冲进河涌里。冲水的力度太大不好把控,有时他会把污物冲到我脚边。臭,太臭了!在我身旁,用塑料膜和编织布拉起来的挡雨大棚早已摇摇欲坠,破开的大洞足够同时让五六只老鼠钻来钻去;散架的扫把和掉头的拖把倒插在一个生锈的大油漆桶里,后边是一堆缺胳膊少腿的塑料凳,八成是餐馆里换下的旧货;一条木头松散的小舢板横在其中,我几乎认不出依偎在它身旁那根长了蘑菇的烂木棍原本是支桨……

逃!我必须逃离这里。

许是上天听到我绝望的哭泣,唤来了雷雨。就在“利斧”划破漆黑夜空的那一瞬间,我竟一个哆嗦把根从地里拔出来了,往前挪了一步,又重新扎入地里。原本架在我身上的竹竿失了依靠,整个大棚啪地倒落在地。

我成功地向河涌挪近了近一尺!

阿强只当是雨水压塌了大棚,随手换了根更长的竹竿架到我身上,又把大棚撑起来了。女人天生警觉些。阿莲疑惑地盯着我看,看得我发怵。

“这棵树好像不一样了。”她说。

阿强随意瞥了一眼。

“是吧,花都被雨打掉了。”阿莲看着满地铺成毯的落花,看我的眼神转为了怜悯。

我却不觉得可惜。尝到甜头的我开始期盼雷雨。

正值盛夏,最容易盼来的就是雷雨。两天后我又成功地朝涌边挪了一尺余。这回不仅棚倒了,那一堆烂塑料凳也七零八落散落在地。

“阿强,这棵树真的动了,昨天我把拖把挂在这个位置刚好顶着树杈的,现在离树杈还有这么远!”

“魔怔!树怎么会动?”

“真的,它往河涌那边移动了!”

“河涌?”阿强担心地轻拍阿莲的肩膀,“阿莲,这段时间你累坏了,回去多睡会儿。”

在我第三次成功挪动时,阿莲终于崩溃了。她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旧舢板和船桨大哭:“真的,这棵树也想到河涌那边去呢,它一直在移动!”

“也”?这个字叫我迷惑,难道还有别的树或者什么东西也要往水边迁徙吗?

后来我从阿莲噙满泪水的眼睛中看出了端倪。我猜想她与阿强的往昔该是这样的:阿强在河涌里划着小舢板,私板上坐着哼小曲的阿莲;或是阿莲撑着伞在水边走着,阿强从背后蒙上了她的双眼……

阿莲说的“也”,指她自己。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就是海。海与陆在一番相爱相杀的较量之后才定下今天这样的格局。换句话说,这里的人一半血脉是陆,一半血脉是海。我确信阿莲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只有本地人才会把浪漫的基因种植在水里。我的根,还有阿莲的目光,都朝着水的方向迁徙。

“阿莲,你累了,等我们忙完这阵,我带你去海边走走,散散心。”

“不,阿强,我知道它为什么要走。它开的花很梦幻的,像孔雀高高扬起的冠,像天使的羽翼。它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

阿强的眼睛里满是战栗。“阿莲,你别这样。我知道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可我们得谋生计。”他说。

阿莲悲切看着他,不再说话。

我决定不再迁徙了。

我不能再刺激阿莲,更不能丢下她独自迁徙。

毛茸茸的花开了一茬又一茬,果子结了一季又一季。有一天工程队的人突然就来了。他们是来疏通河道的,说是上流冲落下来的泥沙,还有乱往河涌里扔的垃圾都让河道淤积了,河道越来越窄。

“这里很快要建成亲水区了,河道要疏通,据说沿岸的违章建筑也都要拆除,垃圾更不能再扔进河里。”工程队的人说。

“亲水区?”

“就是人可以亲近水的地方。”

“亲近水?!”阿莲兴奋极了,马上就唤阿强一起动手拆大棚。我以为阿强一定不会同意,毕竟少了这么大一块地方,餐馆可能就开不下去。但阿强乐呵呵地来了,三两下就把棚拆了,还把杂物都拾掇了,该扔的扔,该收好的收好。餐馆后门外这片地方豁然开朗,清清爽爽。

“咱这餐馆还开吗?”阿莲说。

“开!我早就在寻思着换个开法了。”

“什么开法?”

“你喜欢的开法。”

阿莲不再匆匆忙忙地择菜,阿强也不再满身腥臭地割鱼。他们正儿八经地把“强记小炒”的牌子摘下来,挂上了“望海楼”的牌子,做精品私房菜,限量供应。

这可稀奇,一个河涌边的房子胆敢叫“望海楼”?更稀奇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意来这“大言不惭”的牌子底下“打卡”,听阿莲讲这里跟海的渊源,顺便品尝“望海楼”的美食。就连我,也成了照片里的网红树,是一景。

季节对时,阿莲会把我滚落在地的熟果子捡起来,在耳边摇呀摇,神秘兮兮地对食客说:“这里边藏了一片会响的海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水蒲桃:热带树种,喜生河边及河谷湿地。②河涌:方言,河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迁移到水边居住有着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是源于亲水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生存环境的恶劣。
B.面对“我”的迁移,阿莲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这与阿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也突出了阿强对阿莲的冷淡。
C.阿莲话语中的“也”字让“我”迷惑,“我”在猜想与思索中逐步加深了对她的理解,并最终决定不再迁徙。
D.小餐馆从“强记小炒”更名为“望海楼”,既是源于河道被疏通后,环境的改善,更体现了两人心境的变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作者采用铺叙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餐馆恶劣、破败的环境,为后文疏通河道,修建亲水区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画横线句借“我”的想象展示了阿强与阿莲往昔的美好生活,也向读者交代了阿莲为何能理解“我”迁徙的原因。
C.小说以“这里边藏了一片会响的海呢!”作结,与前文“以前这一带就是海”等情节呼应,也突出了小说的环保主题。
D.本文的语言整体上清新典雅,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又在局部呈现出神奇新颖、幽默风趣、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小说的标题是“一颗水蒲桃的迁徙”,正文却花了大量篇幅刻画阿莲,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哪些技巧及其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一辈子

老舍

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不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的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象我学艺的所在,铺子也就是掌柜的家;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简直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象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

在当时正挨打受气的那一会儿,我真想去寻死,那种气简直不是人所受得住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随便提一样吧,比方说教我去当兵,好哇,我可以做个满好的兵。军队的操演有时有会儿可以休息,而学徒们是除了睡觉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有时因为遇上赶夜活的时候,我一天一夜只能睡上三四点钟的觉。我能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不把饭整吞下去怎么办呢?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着还是挺和气。读书的人,据我这粗人看,永远不会懂得这个。现在的洋学堂里开运动会,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这样的公子哥儿哪懂得什么叫作规矩,哪叫排练呢?话往回来说,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象我这么和气。

提到我的手艺来,我也觉得学徒三年的光阴并没白费了。凡是一门手艺,都得随时改良,方法是死的,运用可是活的。三十年前的瓦匠,讲究会磨砖对缝,做细工儿活;现在,他得会用洋灰和包镶人造石什么的。三十年前的木匠,讲究会雕花刻木,现在得会造洋式木器。我们这行也如此,不过比别的行业更活。我们这行讲究看见什么就能糊什么。眼睛一看,手就能模仿下来,这是我们的本事。我们的本事不大,可是得有点聪明,一个心有窟窿的人绝不会成个好裱糊匠。

这样,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我们的成败全仗着怎么把各色的纸调动的合适,这是耍心路的事儿。以我自己说,我有点小聪明。在学徒时候所挨的打,很少是为学不上活来,而多半是因为我有聪明而好调皮不听话。我的聪明也许一点也显露不出来,假若我是去学打铁,或是拉大锯——老那么打,老那么拉,一点变动没有。幸而我学了裱糊匠,把基本的技能学会了以后,我便开始自出花样,怎么灵巧逼真我怎么做。有时候我白费了许多工夫与材料,而做不出我所想到的东西,可是这更教我加紧的去揣摩,去调动,非把它做成才可。这个,真是个好习惯。有聪明,而且知道用聪明,我必须感谢这三年的学徒,在这三年养成了我会用自己的聪明的习惯。诚然,我一辈子没做过大事,但是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平常人能做的,我一瞧就能明白个五六成。我会砌墙,栽树,修理钟表,看皮货的真假,合婚择日,知道五行八作的行话上诀窍……这些,我都没学过,只凭我的眼去看,我的手去试验;我有勤苦耐劳与多看多学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在学徒三年养成的。到如今我才明白过来——我已是快饿死的人了!——假若我多读上几年书,只抱着书本死啃,象那些秀才与学堂毕业的人们那样,我也许一辈子就糊糊涂涂的活下去,而什么也不晓得呢!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它让我活的很有趣;穷,但是有趣,有点人味儿。

前面我已说过:我们这行有两种活,烧活和白活。做烧活是有趣而干净的,白活可就不然了。糊顶棚自然得先把旧纸撕下来,这可真够受的,没做过的人万也想不到顶棚上会能有那么多尘土,而且是日积月累攒下来的,比什么土都干,细,钻鼻子,撕完三间屋子的棚,我们就都成了土鬼。及至扎好了秫秸,糊新纸的时候,新银花纸的面子是又臭又挂鼻子。尘土与纸面子就能教人得痨病——现在叫作肺病。我不喜欢这种活儿。可是,在街上等工作,有人来约就不能拒绝,有什么活得干什么活。应下这种活儿,我差不多老在下边裁纸递纸抹浆糊,为的是可以不必上交手,而且可以低着头干活儿,少吃点土。就是这样,我也得弄一身灰,我的鼻子也得象烟筒。做完这么几天活,我愿意做点别的,变换变换。那么,有亲友托我办点什么,我是很乐意帮忙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的身份是一个裱糊匠,小说就是以这个裱糊匠的视角来写当时的人和事的。
B.“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讲学徒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两种,而是为了引出学“规矩”。
C.文中将裱糊匠与瓦匠、木匠等职业加以类比,形象写出了“我”所从事的这一行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情况。
D.裱糊的手艺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而且学手艺的过程极为不易,“我”对这门手艺全然充满厌恶之情。
2.有人说:“老舍的小说用语通俗、浅白而雅致,并且追求幽默感,具有浓烈的‘京味’。”下列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用语通俗,口语化。
B.“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生动传神,充满妙趣,幽默诙谐。
C.“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带有一种特有的京味儿,尤其是“顶”字,带点儿调侃,带点儿夸张,京味十足。
D.“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说明“我”做活敷衍,心不在焉,心有旁骛,“仿佛是”倒装到话尾,体现说话随意的口语化特点。
3.本文取材于旧社会市民生活,刻画了学徒工的经历和命运。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4.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从委屈的生活中咂摸出了哪些甜味。
2023-01-25更新 | 1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之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拱辰隐于司马光砸缸事件的背后,虽未直接出场,但其形象鲜明丰满,且具有动态发展变化,有很强的辨识度。
B.司马光拒绝接见王拱辰,一是因为他正全心投入《资治通鉴》的创作,二是他自己感觉两人,家庭境况有天壤之别。
C.司马夫人出殡那天,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可以看出当时谄媚权贵、追求名利的不良社会风气
D.“管他!再砸!”写司马光想让六神无主,坐卧不安的自己回归平静,最重要的是想满足自己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先后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一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时也在小说结构上形成呼应。
B.“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司马光绕缸的姿态,也表现了司马光砸缸时犹豫不决的心理。
C.小说结尾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画龙点睛,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凸显主题。
D.小说“故事新编”,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展开丰富想象,推陈出新,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
3.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2023-08-26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赶队伍的女兵

邓友梅

雨一阵大,一阵小,下了一天一夜,她们三个人紧一阵慢一阵,也走了一天一夜。走到半夜,脚下已经由烂泥变成了水塘,一步下去就没到膝盖,这只腿才拔出来,那只脚又陷进去,走个三五步,就要停下来喘两口大气。俞洁脚上的鞋子、纱布早被泥拔掉了,摸也摸不着了。好在脚已经麻木,倒比痛能忍受些,可是快天亮时,她的胃又绞痛起来,并且浑身冷得直磕牙。

忆严握着她的手,感到她在浑身颤抖,轻声问道:“你怎么啦?”

“没什么!”

“是不是胃病又犯了?”

“不厉害!”

忆严伸手摸了摸她的前额,叹口气说:“糟糕!你在发烧。”

小高说:“站下歇一会儿吧。”

她们摸到一棵树下,三个挤在一起,背靠着树。刚站下不一会儿,俞洁就含含糊糊地呻吟两声,两腿弯了下去。小高叫她一声,她打个寒战又挺立起来说:“我睡着了!”

“再呆下去我也要睡着,”忆严说,“咱们走吧。我和小高架着你,往前找个可以避雨的地方宿营吧。总这么走,谁也坚持不下去。”

她们连抬带架又走了约半个钟头,天蒙蒙亮时,看到道旁有一片瓜地,支着个窝棚,就奔了过去。她们叫了两声,没人搭腔,挑开草帘,躬身钻了进去。里边除去铺着个草铺,烧着一堆柴灰,什么也没有。俞洁看见草铺就一头扑过去,叫声:“妈呀!”爬上草铺合上了眼,一会儿就发出了含混的呻吟。忆严扒扒柴灰,见还有火星,便从铺上抓一把草放上,歪着头噗噗地吹起来,一会儿她把火吹着了。

“小高,先别睡,”她推推坐在一边打盹的小高说,“把你背包里的便装换上。湿军装脱下来烤干它,这样睡要生病的。”

她自己也打开了背包,拿出那身演戏服装,推醒俞洁,亲自帮她换上,把俞洁的军装伸到门外拧了拧,坐在小高对面烤起火来。小高先是两手举着自己的军装烤,随后就把两个臂肘放在膝盖上,再过一会儿就两手一松,把衣服扔到脚前,歪头打起鼾来。

忆严不忍心再叫醒她,把她的军装轻轻拉过来,放在自己腿上,手上举着俞洁的军装,把火添得旺旺的,尽兴烤着。没有多久,她被白色的蒸气包围住,身上暖和过来,眼皮也重了。她举着衣服打了几个瞌睡,赶紧摇摇头站起来,想到外边透一口凉空气,使自己清醒些。把头钻出窝棚一看,只见白茫茫一片大雾,连大道上的树木都看不见了。她回到里边,推推小高说:

“不行,咱们仨要都这么睡着,要误事了。”

小高揉着眼,痴呆呆地看着她,似乎什么也没听懂。

“我得出去侦察一下,外边雾大得很,不要出什么事。”

“嗯。

“我还想趁机会弄个牲口什么的,俞洁这样子怎么前进?她已经把力量耗尽了。”

俞洁已经被胃痛弄醒了,听到这里就欠起身说:“分队长,别为我费心了,我能坚持。”

忆严扶她躺下说:“你坚持得很不错了,我相信你能继续下去,可我们的速度太慢了。我去想想办法看,只要有群众,总能想出办法来。”

俞洁说:“这样吧,你们在这儿休息,我先走。你们休息完再追上我,这样我就少拖你们一点后腿。”

小高说:“算了吧,你一个人怎么走?碰上点什么情况,你连个手榴弹也不会扔。有我们在,决不叫你单独去冒险。”

忆严说:“我也需要去侦察一下情况,昨天咱们就遭到两次袭击,侥幸逃脱过来了。靠近铁路两侧敌人势力更强,不摸清情况摸瞎走不行。”

俞洁叹了口气,不再言语。忆严把自己的东西全整理好背在身上。提琴挂在肩上。两颗手榴弹别进皮带,手里握着加拿大手枪,钻出了窝棚。小高送她出去,然后自己把窝棚前后左右的地形看了看。侧着耳朵听听,没什么动静,又回到窝棚里,俞洁正把头伏在胳膊上哭。

俞洁细声细气地说:“我对不起你们!”

“老天爷!这是革命呀,谁对不起谁?咱们要追不上队伍,对不起陈老总,除这以外没有对不起谁的事!”

“这回掉队是我引起的。又因为我累赘着你们,你们才不能很快追上队伍!”

“你拖着胃病烂脚走路,是干革命。我架着你行军,也是干革命。不都是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吗?谁欠谁的情呢?同志间要不这样,那该是啥样?我想不出来!”

这句话又使俞洁想起忆严性格中的某些难解之处。她对小高说:“我问你个秘密,你能说吗?”

小高说:“我这人对同志没秘密。”

“你知道忆严是什么时候背好我那角色的词儿,练好地位的?”俞洁说,“那天她真露了一手,救场如救火,要没她顶上,整个戏被我毁了。可我就奇怪,她怎么准备得这样充分?”

“跟你说吧,不光你那角色她准备,戏里所有女角的台词她都背会了,地位全记住了。”

“真的?”

“她说以前因为演员临时生病毁过戏,高高兴兴来看戏的战士又垂头丧气地回去了,那情形叫人看了真过意不去。从那以后,不管排什么戏,她都把别人演的角色准备下来。知道谁出问题呀,不论谁临时出了事,她都能顶!”

俞洁此刻真正感到了自己和忆严在品格上的高下之分,也多少懂得了“思想改造不容易”这句话该怎么去理解。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名女兵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当俞洁脚上的纱布被泥拔掉时,她的胃也绞痛起来,三人只能暂时停止追赶队伍,寻找避雨的地方。
B.忆严发现浑身冷得直磕牙的俞洁发烧了,她想让俞洁站下歇一会儿,谁知俞洁刚站下不一会儿就呻吟着睡着了。
C.忆严打开了背包,亲自帮俞洁换上从背包里拿出来的那身演戏服装,暗示了她们在革命队伍中从事文艺工作。
D.小高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她瞧不起连个手榴弹也不会扔的俞洁,认为让她单独行动是一种冒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题,直接点明叙写的人物和事件,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和孙犁《荷花淀》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相同之处,都淡化了肖像描写,着重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没有正面描写战争,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D.本文起笔交代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三名女兵追赶部队的艰难,用环境的险恶衬托了她们坚忍不拔的意志。
3.小说画横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有很多对话描写,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1-02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