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218819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这些“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也在潜滋暗长。有的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敷衍了事,不注重调研成效。这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纵观这类调研,“应付”的路子无外乎以下几类:有的就像“赶场子”,座谈没时间,临走要材料,甚至把撰写报告的任务甩给被调研单位;有的专捏“烂柿子”,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需求;有的纯粹是“笔尖上发力”,带着框架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调研成了形式上的辅助;还有的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走的是“经典调研线路”,只关心“门面”和“窗口”,“后院”和“角落”则不闻不问……凡此种种,貌似下基层、奔一线,实则还是“旧瓶装新酒”,流于形式。

“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根源在于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当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有的调研者能力不足、不懂方法,在调查研究上不得要领,没有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下基层后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

是脚踏实地真调研,还是“应付式”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听汇报,这种只抓表面、只图交差的调查研究,既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只会给基层徒增负担,当然不受欢迎。只有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调查研究不是“跑来跑去”,也不是“纸来纸往”。不走过场、不做虚功、不搞“花架子”,身挨身地“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编自赖雅芬《“应付式”调查研究跑偏了道》)

材料二:

“身入”而“心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躬身入局,心之所至,方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身入”是一种态度,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机关大院走出来,向基层一线走进去。“心至”是一种状态,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走出来,还要心无旁骛、用心关切。倘若没有“身入”,对新思想便永远停留于表面认识;倘若没有“心至”,就无法准确把握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入基层、用心体悟、全心思考,在实践中深化对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的转化。

“知题”而“破题”,完成发现向运用的转化。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调研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运用。“知题”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痛点难点堵点。“破题”就是在“知题”的前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以“调”知题、以“研”破题,知行合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要在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要经常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细致剖析问题缘由,打通问题命脉,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摘编自徐光华《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材料三: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入石家庄的市民有了一个舒爽的新体验——随着复兴大街主线通车,往年高速口排起的“长龙”不见了。“以前假期回来都会堵上一两个小时,今年每个路口都很通畅。”106日,自驾回石家庄的市民周增芳赞叹道,“更快更方便了,真是给咱老百姓修了一条‘民心路’!”

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

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石家庄市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题。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桥梁结构创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迎旭门、白佛、学苑路三座隧道提前完工,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市政化改造隧道工程建设新速度。928日,承载着石家庄人期望的复兴大街通车了,成为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动脉”。

(摘编自周洁《河北石家庄:以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潜滋暗长,导致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B.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区分真假调研的关键因素;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无法形成针对性报告,就算不上真调研。
C.走进基层一线,深入实际,才能加深对新思想的认识,这种“身入”的态度是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重要因素。
D.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成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后院”和“角落”,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这是做到了“和群众坐一条板凳”的真调研。
B.真正走下去、沉下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C.石家庄复兴大街主线顺利通车解决了以往假期高速口常堵车的问题,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实效。
D.石家庄市市委领导躬身入局,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终使得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的各项问题得以解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调研工作跑赢“最后一公里”的一项是(       
A.焦裕禄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用于兰考县风沙、水灾治理。
B.周恩来亲自乘车体验到北京公共汽车拥挤状况后,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制定了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
C.青海省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8个市(州)、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深入到条件艰苦地区察实情、解难题。
D.黄文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初,一年内行驶约2.5万公里,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民情地图”。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三中提到“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请结合材料并合理推断,概括梳理出石家庄市领导干部“知题”和“破题”的过程。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从《唐诗风云会》到《最爱是中华》,近来,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热播,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

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目就火起来了?其实,这些节目并不是最近开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产品供给,可以说一直都在持续。

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电视剧里,变着花样杀掉成千上万日本鬼子的抗战雷剧,“玛丽苏”女主角与“霸道总裁”男主角谈情说爱的戏码,打打闹闹纷纷扰扰的婆媳育儿剧,打着魔幻主义旗号扎堆出现的古装玄幻剧,已经开始让大家厌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综艺节目也如此,要么音乐选秀扎堆,要么明星真人秀扎堆,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也是少之又少。

被乌七八糟的事物包围太久,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成为一种强制储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在这种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套用“文青”的话就是,谁的内心没有诗和远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

从实践上看,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武亦姝的学校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

在看惯了网红脸、听多了鸡汤话的当下,恰如其分地出现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的武亦姝这样的人物,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怎能不火?与其让播放平台被庸俗节目占据,不如用充满诗香的节目占据。所以,我们感谢武亦姝,我们感谢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他们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社会需求的转向,终于等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播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莫过于古诗词。而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就背,接受面广。所以,传统文化节目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学数学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学英语要从ABC开始。古诗词的鉴赏,有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才有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不过,我们不会忘记,几年前,《百家讲坛》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让传统文化红火了一阵子,但接下来就恢复平寂了。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没人看。这次古诗词节目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能否带动更多人去翻阅我们的文化经典?还是会成为新闻热点事件一样,没两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这是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

(节编自慕松《传统文化为何成当代热需品》2017年02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说明传统文化正全面复兴。
B.一夜之间突然就火起来的传统文化节目,并不是最近才开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产品供给其实一直都在持续。
C.由于大家对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中国诗词大会》就成了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突破口。
D.这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使传统文化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经典得到了持续地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地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例如充斥荧屏的各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B.“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的武亦姝的走红,表明了人们宁愿用充满诗香的传统文化节目占据播放平台的意愿。
C.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像《诗经七月》这样的诗歌,学生都能随口吟诵,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
D.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统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是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战神剧,都市爱情剧、婆媳育儿剧、古装玄幻剧等电视剧和音乐选秀、明星真人秀扎堆的综艺节目,由于大多缺乏文化内涵,观众已经开始厌倦了。
B.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古词的鉴赏是基础础,有了它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C.《百家讲坛》让传统文化火了一阵子,是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恢复平寂,因为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
D.被古诗词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潮能否具有续性、带动性,持久性,还有待于继续观察和讨论。
2018-06-07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饱读代表着博学与美德。然而,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无论过去有着怎样的辉煌,身处当下这一巨变的时代,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认为,要更好地预见纸质书的未来,我们需要在书籍的数字化进程中,超越书籍作为文本载体的价值,去到它所能提供给研究者的其他东西中寻找答案。

长久以来,书籍之所以受人尊重,并不是作为实物本身,而是他所承载的文本和思想。但新西兰书目学家唐·麦肯齐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这里的物质形式是指书籍的封面、字体、配图等构成要素。任何一个时期的书籍封面(护封),都如同当时的艺术品一样,能够充分表达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取向。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护封)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而在一本书中,字体和排版的设计同样非常重要。它们形成了书籍的个性特点。事实上,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最早的印刷书籍所使用的字体是对同时代的哥特式黑色手书字体的有意识复制,待到机械化印刷时代的19世纪,无数华丽无比、充满实验性的字体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象。另外,作为文字内容的视觉辅助——精心设计的边框、首字母和花饰、精美的插图和不同质感的纸张,也增强了书籍的艺术观感;不断翻新的印刷技术,使得在书页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从手绘到黑白再到彩色,为书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回归到书籍的根本——文字本身,一本纸质书是否还拥有电子版本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纸质媒介时代,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勘误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有的可能没有插入勘误页面,有的错误页可能没被取出,有的勘误页和原页被装订到一起……从这些与文字勘误有关的错误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

每一本书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

数百年来,书籍装帧作为一门手工工艺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这一过程中,可用于装帧的纸张、纸板和羊皮纸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回收再利用就成为装帧师的工作常态。在那些回收来装订新一代书籍的废纸材料中,书目学侦探们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文化遗产。比如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就发现了关于莎士比亚佚失剧作《爱的功劳》的记录。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阅读文本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纸质书作为文本载体的存在价值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如此不值一提。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作为实物的书籍有着超越文本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摘编自陆纾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即可下载浏览海量电子书资源。而五花八门的电子书阅读器也给读者带来越来越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再加上便携轻便、价格低廉、节省纸张和空间、资源获取容易、检索信息方便等优势,使得电子书阅读从方兴未艾到渐成潮流。

此外,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阅读的全员化、全覆盖优势将为弥合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的信息鸿沟添一份力。相对于花大力气兴建的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拥有一部数字阅读终端(比如手机),就相当于拥有一座移动图书馆,读者可以便捷享受数字出版红利。另外,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阅读活动发生的时间更为灵活随意)、全景化(阅读场景和状态的多样化)特点对于增加国民阅读时长和阅读量有所裨益,为人们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充电提供了便利。

但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阅读也有其突出的缺点。

首先,读屏造成的眼疲劳程度比读纸质书更高,而视觉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其次,电子书无法满足深度阅读所需的空间感。我们在阅读复杂文本时常常需要反复查阅,以便把某个意思弄得更透彻,纸质书易翻易寻,而电子书的内容并无固定位置,不易完成文本的空间建构。此外,电子书模仿纸质书,但不可能在形态上做到完全一致,这给人一种陌生、疏离和不真实的感觉,导致读者不自觉地缺乏读纸质书时的严肃和投入,影响深度阅读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在阅读市场日益细分的形势下,对读者而言,认清二者各自优长,从阅读需要出发才是关键。

(摘编自张鹏禹《纸质书不可替代,电子书渐成潮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可为研究者提供超越书籍作为文本和思想载体价值以外的特殊价值。
B.电子书阅读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阅读方式已渐成潮流。
C.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全景化特点,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
D.纸质书阅读与电子书阅读二者各具优长,因此,读者应根据自己阅读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纸质书的存在价值已不值一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书籍将不再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B.作为一种“更高级”的阅读形式,电子书阅读在互联网时代优势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少方面弥补纸质书阅读的不足。
C.当我们阅读长、难文本或重要书籍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调动深入理解与思考的能力,此时纸质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D.在巨变的新时代,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形成双轨并行、融合互补的格局,共同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将是大势所趋。
3.下列引言或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那么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我们需要认识到书籍的意义远大于此。”
B.“一本好书是卓越思想者思想的结晶,它是思想者宝贵的生命之源,它超越生命本身,值得永久保存并珍藏。”
C.19世纪早期剑桥大学学生沃尔特的一本课堂笔记,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化学课是如何教授、如何学习的。
D.亨利八世的藏书有不少被大英图书馆收藏,它们的价值正在于那些他在与政治或道德有关的段落上做过的标记和评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原因。
2021-08-01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都受到影响,有些国家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安全引起全面关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体现。面对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

(摘编自《厉行节约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中国日报网》2020813日)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大量无效消耗。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全世界每年生产但被浪费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此外,食品浪费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额外压力,导致耕地面积和捕捞规模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舌尖上的浪费禁而不绝,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爱面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或存有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经济利益因素也在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

(摘编自《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人民日报》2020918日)

材料三:

日本超市、餐馆等商家浪费的食物约占总量的55%。日本2019年度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为了减少食物浪费,日本政府注重从立法着手。2001年日本实施《食品循环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进行循环再利用。2019年日本实施《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规定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费的相关政策,并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

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2019年就产生食物垃圾7.44亿公斤。据统计,本地家庭每天所丢弃的垃圾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2015年新加坡启动减少食物浪费推广计划,通过在网站、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和社区等渠道宣传节约粮食倡议,鼓励公众养成合理购买、储存和制作食物的习惯。新加坡政府通过向食品零售机构、超市和食品生产厂商发布减少食品浪费的指南,降低食品在供应链中的浪费。政府还与学校合作,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如海报、工具包、视频、游戏和演示材料等,向学生普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摘编自《节约粮食,一种生活习惯》,《人民日报》2020年9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有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一方面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等受灾难性事件影响,另一方面粮食浪费严重。
C.日本食物自给率为38%,大量食物依赖进口,但是其商家浪费的食物就占总量的55%左右。
D.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仅2019年就产生7亿多公斤,其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B.粮食浪费不仅使大量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无效消耗,还严重威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C.造成粮食浪费的原因是摆阔心态和“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以及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D.在日本、新加坡、中国乃至全球,粮食浪费问题都很严重,节约粮食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3.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节约粮食,保障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10-1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