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蒙(1934-)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218971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节选)

王蒙

初到区委会十天的生活,在林震头脑中积累起的印象与产生的问题,比他在小学呆了两年的还多。区委会的工作是紧张而严肃的,在区委书记办公室,连日开会到深夜。他怀着敬畏的心情看着这一份份厚得像一本书的材料和长长的题目。有时,一眼望去,他却又觉得区委干部们是随意而松懈的,他们在办公时间聊天,看报纸,大胆地拿林震认为最严肃的题目开玩笑,例如,青年监督岗开展工作,韩常新半嘲笑地说:吓,小青年们脑门子热起来啦……林震参加的组织部一次部务会议也很有意思,讨论市委布置的一个临时任务,大家抽着烟,说着笑话,打着岔,开了两个钟头,拖拖沓沓,没有什么结果。

在一切印象中,最突出和新鲜的印象是关于刘世吾的:刘世吾工作极多,常常同一个时间好几个电话催他去开会,但他还是一会儿就看完了《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而且,他已经把前一个月公布的拼音文字草案学会了,开始在开会时用拼音文字作记录了。某些传阅文件刘世吾拿过来看看题目和结尾就签上名送走,也有的不到三千字的指示他看上一下午,密密麻麻地划上各种符号。刘世吾有时一面听韩常新汇报情况,一面漫不经心地查阅其他的材料,听着听着却突然指出: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这样!韩常新不自然地笑着,刘世吾的眼睛捉摸不定地闪着光;但刘世吾并不深入追究,仍然查他的材料,于是韩常新恢复了常态,有声有色地汇报下去。

……四月,东风悄悄地刮起,不再被人喜爱的火炉蝼缩在阴暗的贮藏室,只有各房间熏黑了的屋顶还存留着严冬的痕迹。往年,这个时候,林震就会带着活泼的孩子们去卧佛寺或者西山八大处踏青,在早开的桃李与浑浊的溪水中寻找春天的消息……区委会的生活却不怎么受季节的影响,继续以那种紧张的节奏和复杂的色彩流转着。当林震从院里的垂柳上摘下一颗多汁的嫩芽时,他稍微有点怅惆,因为春天来得那么快,而他,却没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迎接这个美妙的季节……

晚上九点钟,林震敲开了刘世吾办公室的门。

怎么样?刘世吾推开窗户,一阵风吹掉了办公桌上的几张纸,②传来了前院里散会以后人们的笑声、招呼声和自行车铃响

我想谈谈来区委工作的情况,我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林震用一种坚决的神气说,同时把落在地上的纸页拾起来。

对,很好。刘世吾仍然靠着窗户框子。

林震从去麻袋厂说起:……我走到厂长室,正看见王清泉同志……

下棋呢还是打扑克?刘世吾微笑着问。

您怎么知道?林震惊骇了。

他老兄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算得出来,刘世吾慢慢地说,这个老兄棋瘾很大,有一次在咱这儿开了半截会,他出去上厕所,半天不回来,我出去一找,原来他看见老吕和区委书记的儿子下棋,他在旁边‘支’上‘招儿’了。

林震把魏鹤鸣对王清泉的控告讲了一遍。刘世吾关上窗户,拉一把椅子坐下,轻轻地摆动着头:

魏鹤鸣是个直性子,他一来就和王清泉吵得面红耳赤……你知道,王清泉也是个特殊人物,不太简单。抗日胜利以后,王清泉被派到国民党军队里工作,是个呱呱叫的情报人员。他是去瓦解敌人的,但是他自己也染上国民党军官的一些习气,改不过来,其实是个英勇的老同志。”“这样……

是啊。刘世吾严肃地点点头,接着说:当然,这不能为他辩护,党是派他去战胜敌人而不是与敌人同流合污,所以他的错误是应该纠正的。

怎么去解决呢?魏鹤鸣说,这个问题已经拖了好久。他到处写过信。

是啊。刘世吾作着手势说,现在下边各类问题很多,你如果一一去解决,那是事倍功半的。而且,上级布置的任务追着屁股,完成这些任务已经感到很吃力。作为领导,必须掌握一种把个别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把上级分配的任务与基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艺术。再者,王清泉工作不努力是事实,但还没有发展到消极怠工的地步;作风有些生硬,也不是什么违法乱纪;显然,这不是组织处理问题而是经常教育的问题。从各方面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

林震沉默着,他判断不清究竟哪样对。他一想起王清泉那样的厂长就觉得难受,但是,他驳不倒刘世吾的领导艺术。刘世吾又告诉他:其实,有类似毛病的干部也不只一个……这更加使得林震睁大了眼睛,觉得这跟他所听的党课的内容不是一个味儿。

后来,林震又把看到的韩常新如何了解情况与写简报的事说了说,他说,他觉得这样整理简报不太真实。

刘世吾大笑起来,说:老韩……这家伙……真高明……笑完了,又长出一口气,告诉林震:对,我把你的意见告诉他。

林震犹豫着,刘世吾问:还有别的意见么?

林震勇敢地提出:我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区委会以后发现了许多许多缺点,过去我想象的党的领导机关不是这样……

刘世吾把茶杯一放:当然,想象总是好的,实际呢,就那么回事。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缺点,而在于什么是主导的。我们区委的工作,包括组织部的工作,成绩是基本的呢,还是缺点是基本的?显然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

走出办公室以后,林震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刘世吾谈话似乎可以消食化气,而他自己的那些肯定的判断,明确的意见,却变得模糊不清了。④他更加惶惑了

(有删改)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书记办公室连日开会到深夜,和某些区委干部的随意懒散的工作状态形成了反差,林震参加会议时也发现区委干部中存在扯皮拖沓的问题。
B.韩常新向刘世吾汇报工作时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说明韩常新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他这样的工作态度引起了林震的不满。
C.林震向刘世吾反映魏鹤鸣对王清泉的控告,是为了表明了二人之间存在私人恩怨,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刘世吾关注区委会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
D.林震在和刘世吾的谈话中不仅提及了麻袋厂的问题,也谈到了自己来到区委会后发现的机关内部的问题,这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干部。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用调侃的语气,表明韩常新对以林震为代表的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存在轻视的心理。
B.句②看似“闲笔”,实际上侧面印证了前文对区委会工作情况的描述,暗写了刘世吾的无奈。
C.句③中,“这家伙”表明刘世吾明白韩常新的问题,“真高明”表明他还是接受了韩常新的汇报。
D.句④中,林震“惶惑”的原因是他感觉自己原有的是非界线逐渐模糊,不知道如何面对工作。
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分析林震到区委会工作后的内心感受。
4.文本中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请结合文本分析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并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 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流出了眼泪,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但金永未能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没有指出的原因是自己没有看出。
D.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2.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
3.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2021-08-27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声(节选)

王蒙

叮铃叮铃的铃声响了,铁门又的一声关上了,车外的暮色也正在浓重起来。女列车员点起了一支白蜡,把蜡烛放到了一个方形的玻璃罩子里。偌大车厢,就靠这一支蜡烛照亮。些微的亮光,照得乘客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影子。

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立锥之地,岳之峰现在对这句成语才有了形象的理解。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定了定神,揉了揉眼睛。分明是法兰克福的儿童在歌唱,当然,是德语。在欢快的童声合唱旁边,有一个顽强的、低哑的女声伴随着。一支歌以后又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三支歌放完了,是啪啦啪啦的揿动键钮的声音,然后三支歌重新开始。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也重新开始。这声音盖过了一切喧嚣。

车身一个大晃,又一个大晃,大概是通过了岔道。又到站了。——哧,铁门打开了,站台的聚光灯的强光照进了车厢。岳之峰看清楚了,录音机就放在那个抱小孩子的妇女的膝头。开始下人和上人,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的一声,不唱了。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走过去问道。

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

德语吗?

噢,是的。我还没学好。

这都是些什么歌儿呀?一个青年问。岳之峰的连续提问吸引了更多的人。

《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说,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她低声自语。

他们的话没有再继续下去。车厢里充满了的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

车开了。经过了短暂的混乱之后,人们又已经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人说着各人的闲话,

各人打着各人的瞌睡,各人嗑着各人的瓜子,各人抽着各人的烟。小山羊又响起来了,仍然是《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她仍然在学着德语,仍然低声地歌唱着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

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她有机会见到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过了吗?有许多个问题想问啊。

您听音乐吧。她说,好像是在对他说。是的,三支歌曲以后,她没有揿键钮。在《第一株烟草花》后面,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车到了岳之峰的家乡。小站,停车一分钟。响过了到站的铃,又立刻响起了发车的铃。岳之峰提着两个旅行包下了车,小站没有站台,闷罐子车又没有阶梯。每节车厢门口放着一个普通木梯,临时支上。岳之峰从这个简陋的木梯上终于下得地来,他长出了一口气。他向那位女同志道了再见,那位女同志也回答了他的再见。他有点依依不舍。他刚下车,还没等着验票出站,列车就开动了。他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碜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绿而显蓝,瓦特时代毕竟没有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天上升起了月亮。车站四周是薄薄的一层白雪。天与雪都泛着连成一片的青光。可以看到远处墓地上的黑黑的,永远长不大的松树。有一点风。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施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像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198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之峰把体重在两腿之间反复转移,这一细节既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也形象地表现了车厢的拥挤程度。
B.从“可真缺德”“有什么办法呢”等黑暗中的交谈内容,可以看出人们交织着埋怨与无奈的复杂心态。
C.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土地”指的是岳之峰的家乡,表达了岳之峰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富饶的渴望之情。
D.小说中作者有意没有交代那位听录音机的女同志的背景,产生了“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2.小说中多次写到《小鸟,你回来了》等三支歌曲以及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对闷罐列车和火车头的描写有什么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5-22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边风景

王蒙

伊力哈穆安排好迎接工作队的事情,已经是掌灯时分了。他走进敞着大门的自家的小院子,绕过门口的砌得方方正正的土炉,踏上矮矮的夏日茶室的土台,拉开为了严冬保暖而满满严严钉着的一块新毡子,一团家庭生活的热气向脸上扑来,温暖、润泽、舒适。雪林姑丽正和他的妻子米琪儿婉一起忙活着做饭。您好!”“您好!亲切的问候,和悦的笑容。小屋里布满了油灯的光辉,空气里弥漫着砖茶和南瓜的芳香。

伊力哈穆的脸上保持着会心的微笑。他首先走向放在房角的小摇床,揭开搭在横梁上的洁净的白纱,快要满十一个月的,已经显得太大的女儿在用彩漆涂得五颜六色的小摇床上睡得正甜熟,脸上掠过了一个幸福的笑意。

别吵!米琪儿婉嗔怪地制止他。她说:告诉您!您的女儿今天已经会走路了!

会走路了?

是的,她扶着墙,走了几步……多么高兴啊!米琪儿婉说得眉飞色舞了。

喔呀,您的女儿可真有本事!伊力哈穆夸赞说。他们俩在互相恭维您的女儿的时候,总是哈哈地笑个不住。虽说今天有雪林姑丽在场,也并不避讳。

在杨辉的牵引和艾拜杜拉的推动之下,雪林姑丽搬到实验站去已经两个星期了,今天,因为公社这边有事她回来休息了一天。白天,她料理家务。傍晚,米琪儿婉把她找了来一起包南瓜包子。

伊力哈穆习惯地坐近门边的高台,问道:在实验站过得惯吗?

有什么过不惯的?就是每天学习太多。大家都说,还是干活痛快,这个学习呀,实在是费劲……比拉犁和挖井还费劲!

光痛快可不行。伊力哈穆笑了,你们的老师——杨老师怎样?她讲的课你们听得懂吗?

您说杨辉姐么,她多么好!白天,她给我们讲技术课,补文化课,要不就是带着我们劳动。晚上,我们向她学汉语,她向我们学维语。冬季是以学习为主。现在实验站的学员里,只有我和三大队一个丫头是女的,我们和杨辉姐住在一间房里,她讲完了课,总还要专门问我们俩哪一点懂了,哪一点不懂。只要有一点含糊,她就一遍又一遍地再给我们讲解,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可是她一点也不烦……

三年以前,杨辉刚刚到咱们这儿来的时候,连个亚克西都说不好,米琪儿婉感叹地插嘴说,现在已经能用维语上技术课了,她怎么学话学得那么快呢?

她是大学生嘛!雪林姑丽佩服地说。

问题不在于大学生,伊力哈穆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杨技术员呢,她的心和我们在一起,你们看不出来吗?她多么爱我们维吾尔人民,不论是长胡子的老人,是坠着耳环的妇女,是躺在摇床上的婴儿,她都是用怎样充满感情的眼光看着啊……有了这样的心,舌头的事情就好办了……

我真怕她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米琪儿婉担忧地皱起眉,摆了摆下颏,听说,她有一个对象是在上海工作的。

听了这话,雪林姑丽有一点兴奋。她说:米琪儿婉姐,您知道吗?那天,我和三大队那个丫头到公社杨辉的宿舍去了。她拿出瓜子和葡萄干来招待我们,还给我们看了许多照片。她家是在湖南,家里人可多了,爸爸、妈妈、奶奶,还有兄弟姐妹,嫂子侄子……都有呢。我和好几个丫头不由得一起问杨辉姐:‘您一个人离开家、离开亲人、离开同学,跑到我们伊犁来,不觉得孤单吗?’问完,我又后悔了,这不是成心让人难过吗?可是,杨辉姐倒笑了起来,她说:‘和你们在一起,难道还会孤单吗?和你们在一起,不就是咱们的伊犁,而不单是你们的伊犁了吗?’当然了,她说得是对的。但我总有点不明白,譬如说让我一个人到湖南或者到上海去,我怎么能安心地待下去呢?

伊力哈穆倒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谁不爱自己的家庭、故乡和亲友呢?他说,然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杨辉来了,把她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到伊犁的土地上,学说维吾尔话,像维吾尔姑娘一样地围着头巾,和我们打成一片。这才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也应该多多地关心和帮助她才对。

就是的呀?雪林姑丽点点头,最近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公社和实验站食堂的馕都打得不好,不成样子。也许是因为吃饭的人太多了吧?而杨辉姐最喜欢吃新打的馕啦。米琪儿婉姐,今天来不及了,下次我回来,咱们给杨辉姐打一口袋馕吧,用牛奶和面,拿出咱们的手艺来……

那太好了,一定的!米琪儿婉满面笑容地回答。

(选自长篇小说《这边风景》,有删改)

【背景资料】

《这边风景》写于1974年至1978年,讲述的是1960年新疆伊犁一个维吾尔村庄推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发生的故事。1962年的夏天新疆伊犁塔城爆发了伊塔事件,约6.1万公民想要通过口岸非法移民至苏联,那时人们把移民称作到那边去,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这篇小说虽然呼应着当时的政治要求,打上了特定的时代烙印,但具有浓郁新疆风情,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该小说于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1.关于文中第一段伊力哈穆回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力哈穆安排好工作直到掌灯时分才回家,表明伊力哈穆是一个尽心尽职的少数民族干部。
B.文中对小院子的环境描写,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为故事情节展开提供了特定的地域背景。
C.“温暖、润泽、舒适”既是伊力哈穆进屋时的心理描写,也暗含了家庭的温馨、和睦的生活。
D.这段文字与“林黛玉进贾府”异曲同工,都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介绍环境和人物的总纲作用。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力哈穆和米琪儿婉互相说“您的女儿”,虽是他们相互逗趣的玩笑,也体现他们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
B.“比拉犁和挖井还费劲”,雪林姑丽说这话,暗示了她学习基础不好,也流露出她畏难厌学的情绪。
C.通过雪林姑丽和杨辉对离开家乡态度的对比,高度称赞了杨辉为了支援边疆而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D.虽然本文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断面,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3.文中在交谈有关杨辉事情时多次插写了米琪儿婉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4.王蒙在谈《这边风景》时说“我是带着镣铐跳舞,但是也跳好了”。请结合文本和背景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4-25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